青絲
有朋友開玩笑說:“我的兒女最孝順了,知道我愛吃雞頸雞爪雞頭,家中每次殺雞,他們都是以最快的速度把雞腿雞肉吃完,留下雞頭讓我享用。”意在自嘲家中的小兒女不懂謙讓,看到有好吃的菜肴,只管自吃,根本不去顧及父母長輩。
不過,朋友的話鋒隨之一轉,說自己悶頭吃了十幾年的雞頭,如今也算是吃出門道來了,有時還專門到市場上買回價廉的雞頭,用諸多香辛味料腌漬入味,再用鹽水鹵了,作為零嘴小食啃??措娨暤臅r候,一邊啃嚼骨肉酥爛的雞頭,佐以滾燙的熱茶,別提多暢快了。
雞頭有可能是隱喻象征最為繁復、也最具爭議性的食物了。在過去,民間以斬雞頭的形式鄭重發誓,表示自己的誠信和清白,曾經是很流行的江湖方式。有些地方,雞頭象征著權勢和威嚴,酒席上的雞頭,必定是獻給最為德高望重,或座中身份最尊貴的人。也有人從仕途經濟的角度考慮,認為雞冠的“冠”音諧“官”,所以勉勵家中的小孩多吃雞頭,以冀孩子將來能夠做官。更多地方的人,則信奉“十年雞頭賽砒霜”之說,認為雞平日啄食毒蟲和一些重金屬,毒素都被積存于腦中,經年累月下來,雞頭也是含有劇毒的。所以許多人殺雞,雞頭都是直接斬除不要的。

最奇巧有趣的是古揚州中藥鋪的習俗,每年除夕之夜,東家若是要辭退伙計,就會準備一道煨菜,里面擺放數個雞頭,準備辭幾個伙計就擺幾個。吃飯的時候,由管事的人用筷子把雞頭分挾到被辭退的伙計的碗里,于是,伙計就知道自己被辭了,吃完飯也就自己打包袱走人。這種以雞頭暗喻的請辭方式,相對含蓄婉轉,可以避免雙方的爭吵沖突和交惡,也不失為一種文明的方式。
當然了,對雞頭忌諱者自忌,吃者也依然自吃。就如沈宏非的一句經典之言:“頭之可吃,關鍵就在于它其實并沒有什么吃頭?!睕]有太多吃頭的雞頭,也從來沒有缺少過熱情追捧的擁躉。
某年冬天,偶經一位同學家,入內小坐,發現一大群人正圍著一大鍋紅彤彤、肉乎乎的美食大快朵頤。仔細一看,乃是一鍋燉雞頭。同學平素就好喝兩杯小酒,天寒時節,圍爐喝酒吃肉,是人生的一大享受。同學買回價廉的雞頭,用八角、腐乳、姜蔥、老抽腌漬去腥入味,再用油炸一遍,然后放入熱湯鼎沸的鍋中邊煮邊吃,作為下酒的雋品,既經濟又解饞。
我在同學的勸說下嘗了一個,味道香腴醇美,因為燉得糜爛,骨頭都被燉得軟酥酥的。眾人情緒熱烈地喝著烈酒,啃著雞頭,也自有一番粗獷狂放的豪情。同學笑說,這種燉得酥爛、連骨頭都可以啃動的雞頭,簡稱為“啃得雞——頭”。
美食,往往就是來自微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