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崔俊(左一)慰問貧困戶。 ■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幫扶安嶺村兩年來,崔俊幫助農民銷售小麥面38810公斤,銷售小米11567.5公斤,銷售葵花油900公斤。此外,在他的幫助下,安嶺村小雜糧加工廠成功注冊了自己的品牌——“益富安嶺”,還建成了食品加工廠注冊品牌——“豆豐源”。
2月20日,《科學導報》記者采訪了正在村民家中走訪的“第一書記”崔俊。這個春節,因為情況特殊,崔俊比往年更忙,想跟他好好聊聊,還真是需要“叼空兒”。
2017年12月,崔俊受陽城電廠組織委派,擔任晉城市陽城縣安嶺村第一書記,負責脫貧攻堅工作。這名熱血的“80后”在兩年多的時間里,和村民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安嶺村地處北留鎮鎮區南部五公里處,耕地面積997畝,全村在冊人口150戶423人,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4戶108人。崔俊告訴記者:“這兩年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入股分紅、金融扶貧、教育扶貧、社會兜底保障、產業扶貧等手段,目前34戶108人已全部脫貧。”為給群眾謀劃一條好的出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確保貧困戶不再返貧,崔俊與村“兩委”班子研究商討,認真分析安嶺村致貧癥結,謀劃徹底脫貧出路,采取了短期快速對點幫扶與建設項目長效支撐相結合的脫貧方案。
上任兩年多來,崔俊帶領全村百姓大力發展集體經濟,用扶貧項目夯實脫貧根基,讓靠天吃飯的百姓有了收入保障。通過提升村內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存環境,百姓幸福感大大提升。崔俊的工作能力不但被當地的村民認可,還得到了當地及上級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肯定。兩年內,他分別獲得“優秀共產黨員”“精準脫貧先進個人”“山西省干部駐村幫扶工作模范第一書記”等榮譽。
脫貧攻堅是場硬仗,不容有些許松懈,崔俊經常告誡自己,一定要為安嶺村的老百姓真正做些事情,讓他們快速脫貧,并有穩定收入,讓老百姓真正觸摸到黨的關懷。
農業是廣大村民的主要生存手段,而安嶺村的村民也不例外。在采訪中崔俊告訴記者,“村里現有耕地肥沃,小麥、谷子、玉米等作物產量較高。”他鼓勵村民們大面積種植現有農作物,但村民們擔心農產品賣不出去。崔俊鼓勵村民們放心種,銷售的事情交給他。
到了金秋時節,崔俊沒有食言:他一方面通過陽城縣益富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積極協調陽城電廠職工食堂優先選購村里銷售農副產品;另一方面向電廠工會和各黨支部大力宣傳安嶺村農產品的健康環保優勢,引導職工認購本村農副產品。看著他忙碌的身影,村民們對這位第一書記贊不絕口。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崔俊和村“兩委”認為,安嶺村長遠的發展之路在于揚長避短,堅定不移地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為使安嶺綠起來、靚起來、富起來,他組織村民對村內荒山、荒地、村道兩邊見縫插綠全面綠化的同時,建起了65畝以栽植蘋果、櫻桃等為主的名優果品采摘園。眼下,采摘園雛形初具。下一步,他還將在園內配套建設葡萄長廊觀光道路,路兩側擬種櫻花樹,把觀光農業做成安嶺村長遠致富的支柱產業,并利用采摘園土地資源,附加林下養殖,積極延伸產業鏈條。
人們都說山西是小雜糧王國,考慮到安嶺村當地的優勢條件,崔俊決定幫助村民實現小雜糧深加工,以此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從根本上增加農民收入。
為解決資金問題,崔俊多次和電廠領導匯報雜糧加工廠的建設方案,爭取廠領導的支持,為加工廠申請幫扶資金16萬元。同時,他馬不停蹄地與村“兩委”研究工廠選址、施工方案、設備購置等細枝末節的事情。終于在2018年12月,屬于安嶺村自己的雜糧加工廠正式建成投產。崔俊還沒來得及享受廠子順利開工的喜悅,就又奔波在了產品銷售路途上了。一個月后,雜糧加工廠迎來了陽城電廠7790公斤小麥面粉的第一個大訂單。為了增加產品的市場識別率,2019年6月,雜糧加工廠的產品正式注冊——“益富安嶺”。目前,該廠已完成品牌的上線銷售,雜糧包裝袋上印有品牌二維碼,無論消費者在什么地方都可以掃碼購買。
“以工業帶動農業”是崔俊為易地搬遷貧困戶量身定制的脫貧新思路,根據政府統一規劃,安嶺村23戶82人搬遷到了山下的壁河村移民安置點,這些村民離開了土地,尋求新的謀生出路就顯得尤為迫切。為此,他與村集體多次合議,商討百姓致富渠道。最后擇優選佳,鼓勵全村老百姓入股致富帶頭人在安置點旁邊新建了食品加工廠,讓安置點的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實現有工打、有錢賺。擬計劃投產后,該廠能為入股的每戶村民分紅3250元,為村集體提供贊助資金8萬元。
脫貧致富的路始終不易,看到村民們露出滿意的笑容,崔俊緊蹙的眉頭也漸漸展開了。但他需要做的還很多,脫貧攻堅需要狠勁,更需要韌勁。按照計劃,2019年安嶺村的重點工作還有重要一項,即完善村內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百姓居住環境,包括整村污水管道鋪設、農戶廁所改造、配套建設小型的污水處理站、危舊房屋拆除及整村綠化等項目,力爭最大限度地實現村景融合,舒適宜居,此項改造預計在2020年底全面完工。
崔俊并不急于求成,他要踏踏實實地走好每一步,讓村民們過上小康生活。談及未來,崔俊表示,他將繼續堅定初心,在脫貧致富、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奮斗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