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英
2月24日,我國著名農業工程學家、農業教育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農業大學教授蔣亦元在哈爾濱不幸逝世。
蔣亦元1928年出生在江蘇常州。18歲時,懷著“科學救國”信念,他考入南京金陵大學學習農業機械化專業。大四時,本可以留校任教的蔣亦元做出了意外的決定,奔赴東北農學院(現東北農業大學)。“我太熱愛農機化這個專業了,聽說東北地大、人少、土壤肥沃,非常適合搞農機化。”蔣亦元曾經在接受采訪時說。
20世紀60年代,農民彎腰曲背、手持鐮刀收割水稻,再通過機器來進行脫粒,勞動強度大,效率極低。傳統的“先割后脫”的聯合收割機,即使是國外最先進的設備,也一直不能解決落粒損失嚴重、無法高效作業、不能收倒伏作物等許多弊端。
“一粒米,十滴汗。”蔣亦元對“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感情深摯,對土地上生產的每一粒糧食極其珍視,他希望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1975年末,蔣亦元著手“割前脫粒收獲新工藝與機器”的探索研究。這并非新的創舉,卻是一個世界難題:自19世紀中葉以來許多國家都曾進行過研究,始終未果。
“外國人沒有搞成,難道中國人就不能搞成嗎?”蔣亦元帶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頭,與幾位青年教師一起組成了科研攻關小組。從構思、設計、計算、繪圖到試制、田間試驗,蔣亦元事必躬親。為仔細觀察機器作業情況,他時常趴在濕漉漉的稻田里,與機器同步前行,一身泥土、兩手油污,黑黝黝的面龐讓他看上去與現場的工人農民沒有什么差別。
“成功了,成功了!”第一代水稻割前脫粒機耗時四年研制成功,打破了水稻割前脫粒研究停滯多年的沉寂。盡管樣機獲得了突破,但機器用于實際收割還存在速度不高、生產效率較低、不能收割倒伏水稻等諸多問題。
而后,經過20余年的技術改進,蔣亦元研制的第三代水稻割前脫粒機引起了世界農機界的關注,贏得了國內外同行專家的一致好評,被鑒定為“國內首創、國際一流”。
這一研究成果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并成功實施技術轉讓。與此同時,蔣亦元還獲得了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業工程領域獲得的最高獎勵。
雖得了大獎,得到國際上的認可,但蔣亦元清醒地認識到第三代樣機尚有缺點。又經幾番苦心鉆研,1999年,第四代樣機“4ZTL-1800型”割前摘脫稻(麥)聯收機問世,鑒定結果為“國際首創、國際先進水平”,并取得3項國家發明獎。
面對贊譽,蔣亦元在自己填寫的一闋《虞美人》中寫道:“這次第,壘卵覆冰,豈一個慎字可結?”蔣亦元絲毫不敢懈怠,此后的一系列重大成果又相繼問世。
從1975年起,蔣亦元持續探索30余年,先后研制出原理與結構各異的四代樣機,其間伴隨著風險和失敗,備嘗辛酸甘苦,但蔣亦元一直沒有停步。
“水稻割前脫粒是一個世界難題,雖然我在攻克它的進程中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成果,但是到目前卻仍然沒有成為性能穩定、可以大批量投產的產品。我沒有停下來的理由。”蔣亦元生前多次對科研人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