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鎖,王誼欣,屈朝輝
(1.全州大學,韓國 全州55069;2.晉中學院,山西 晉中030600;3.太原工業學院,山西 太原030008)
《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以下簡稱《標準》)是國家制定的檢驗每名學生身體素質的考試。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作息時間的改變,人們的身體素質也隨之發生變化,尤其高校學生的身體素質水平多年一直呈下降趨勢,如何解決新時代高校學生身體素質下降問題是國家、高校、社會、家庭關心的問題,如何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符合國家標準的合格大學生,是新時代高校體育培養的方向和使命。

圖1 晉中學院2012-2017 級學生在校四年《標準》測試成績跟蹤結果
如圖1 所示,晉中學院《標準》測試成績2012年及格率僅占58%,2018年的《標準》測試及格率最高占88.12%,而且從2012年開始到2018年《標準》測試及格率呈上升趨勢。但從2015年—2018年區間《標準》測試及格率上升很慢,基本每年上升1%左右。
晉中學院2012—2017 級學生在校四年《標準》測試成績跟蹤結果顯示,2012—2017 級學生《標準》測試及格率呈上升趨勢,在2015—2017 級學生大二期間上升值達到頂峰,共性是每個年級大一到大二期間《標準》測試成績呈上升趨勢,尤其是2014—2016 級學生上升趨勢顯著,達到10%左右,大二到大三期間《標準》測試成績呈下降趨勢,下降趨勢緩慢,只有2012 級學生呈上升趨勢,大三到大四期間《標準》測試成績全部呈下降趨勢。在所有年級中大一、大二期間《標準》測試成績基本呈上升趨勢,2017 級學生上升顯著,上升率達到10%,大三、大四期間《標準》測試成績出現上升到下降的波狀態,2016 級和2017 級學生下降尤其明顯。
從測試總及格率和各年級測試及格率可以看出,晉中學院學生整體身體素質呈上升趨勢,大一、大二體育課教學期間身體素質上升尤其明顯。在2012年以前,教師在教學和《標準》測試中發現學生身體素質呈下降趨勢,通過訪談和教學例會學習發現,這與體育課教學目標定位有關。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學活動應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且始終圍繞實現教學目標而進行。由于對政策理解的偏頗等原因,山西省高校大部分體育教學主要以“健康第一”[1],學生娛樂為主,以“以人為本”為培養目標,讓學生感到體育沒有壓力、沒有動力,“輕松”地上體育課,參與積極性不高。針對此問題出現,晉中學院公共體育部通過調研、訪談和數據論證對大學體育的教學目標進行嘗試性改革,改革目標定位為“健康第一”、以提升學生身體素質為主、終身體育為輔,在每節體育課教學中必須進行身體素質鍛煉為主,如今學生身體素質得到有效提高。
1.延長體育課開課時間
通過圖1 可以看出晉中學院《標準》測試成績在大一、大二期間及格率呈上升趨勢,到了大三、大四就呈下降趨勢。高校應嘗試將一、二年級體育課平均安排在大學的四個學年中,讓學生在校期間一直與體育進行有機結合,提升身體素質和培養體育鍛煉習慣,從而彌補學生在三、四年級身體素質下降的問題。
2.以身體素質為根基的多元化分層教學改革
在2012年教學改革基礎上,雖然學生身體素質有所提升,但由于學生存在個體差異以及在初、高中的體育學習情況的不同,導致學生身體素質出現明顯差異。為了能讓每個學生都能提升身體素質,2016年該校再次進行以身體素質為根基的多元分層教學改革,將及格學生進行分班進行基礎體育教學;不及格學生進行分層教學來提升學生身體素質,通過3 個學期的分層教學使學生身體素質達到及格以上標準[2]。在第四學期繼續進行素質提升鍛煉,同時根據學生的專業和就業方向適當開設職業技能體育課,讓學生學會未來就業的工間操和保健操,實現提升學生身體素質、終身體育意識培養。
3.身體素質為主與選項課為輔的教學模式
山西省多數高校都是以選修課教學為主,教師主要依據2002年《全國高校體育課程指導綱要》要求進行“三自主”選課方式進行授課。但是由于學生興趣廣泛,對課程的需求也多種多樣,一些運動負荷較小的項目也進入大學體育,學生通過一節課學習感覺不到身體變化,身體素質也談不上提升,對此,晉中學院在2012年和2016年分別進行教學改革,要求以提升身體素質為主,選項課學習為輔,任何選修課都要在距離下課前30 分鐘統一進行身體素質練習。
4.課內外一體化的課程體系構建
國務院辦公廳和教育部的多個文件強調,要求學生每天進行課外鍛煉1 小時[3]。根據目前學生課下鍛煉自律差,一周一次體育課也不符合運動規律,晉中學院近幾年《國測》成績也能看出學生身體素質提升的局限,如果能把體育課課上、課下相結合,形成課內外一體化,將對學生素質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晉中學院已在2020年山西省教學改革課題中成功地申請了智能App 鍛煉監測軟件在地方高校大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實證研究項目,制定課下鍛煉標準和出臺管理辦法,讓課上課下有機結合,以提升學生身體素質,培養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習慣。
1.禁開重智輕體的體育項目
體育課提升學生身體素質的有效辦法就是建立科學運動機制,體育永遠離不開運動。高校要提升學生身體素質,就要抓好體育教學,定準培養目標,把能提升身體素質的體育運動作為高校必修體育課。
2.開設與就業方向相關的應用性職業技能體育課
高校是學生走向社會的最后學習階段,能否給學生一個健康體魄,培養他們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就業后還能讓體育發揮健身和保護身體的作用,是高校體育教育的真正意義和價值。高校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專業和就業特點結合體育課,以健身、預防和保護身體為目的開設職業技能選項課或者俱樂部體育課,讓學生學而有用,終身受益。
山西高校在體育課考試評價上多數以選項課成績評價為主,附加學生平時表現和出勤成績相結合。但是由于評價體系單一,考試內容簡單,學生在期末的考試體系中都能順利通過考試,不僅不能真實反饋學生的學習效果,更不能反映出學生身體素質情況以及學生鍛煉的積極性。晉中學院發現此問題后,對體育課評價體系進行修改,降低選項課和平時成績的評價權重,增加身體素質考試成績權重,對身體素質考試成績試行“一票否決制”,即要求學生身體素質考試(女生800 米,男生1000 米)必須及格,否則期末總成績不及格。
山西高校要想提升學生身體素質,高校體育的改革勢在必行。首先,要確定培養目標,對培養目標進行重新定位;其次,對課程設置進行改革,延長開課時間,對學生采用以身體素質為根基的分層教學模式,實施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第三、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規劃,禁開“重智輕體”的體育課程,開設與就業相結合的應用性職業技能體育課程,身體素質鍛煉與《標準》測試項目相結合;最后,考試評價體系的重構,增加身體素質考試內容,實行“一票否決制”的要求,考試方式采用“教考分離”的“集中考試”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