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佳杰 朱 媛 宋華菊 王 穎 單 云
(南京曉莊學院,南京市新型功能材料重點實驗室,南京 211171)
電致化學發光(ECL)技術由于具有設備簡單、無需外加光源、發光時間和空間可控、背景噪音低等優點,已廣泛應用于生物傳感、水質分析、環境監測等領域[1-4]。光學穩定性好、表面易于修飾、易于器件化且光電性能可調的半導體納米晶是ECL應用設計的熱選材料。特別是ECL活性的半導體納米晶與導電性能優異的碳納米管、石墨烯類碳材料的復合結構進一步提升了納米晶的ECL性能,擴展了ECL的應用范圍[5-7]。研究表明,碳納米管、石墨烯類材料不僅能顯著降低ECL反應過程的電子傳遞阻力,而且能促進納米晶激發態的形成從而提高ECL發射效率[5,8]。不過,作為碳材料新星的碳點(CDs)與納米晶的復合及其應用研究卻鮮見報道。
CDs是尺寸低于10 nm的準球形納米顆粒,具有優異的熒光(PL)發射性能、良好的光化學穩定性及生物相容性,是生物成像、光學傳感等領域的熱點研究材料[9-10]。此外,表面富含含氧基團的CDs可產生顯著的ECL發射,且與PL光譜相比,CDs的ECL發射光譜均有不同程度的紅移[11-12]。雖然CDs的ECL發射源自表面缺陷態能級的輻射復合,但是CDs的ECL發射卻通常需要較寬的電勢窗,這大大限制了CDs作為直接ECL發射物的應用[13-14]。文獻研究發現,CDs既是電子受體也是電子供體,其與半導體納米晶之間存在快速電子轉移[15-16]。這說明,有望將CDs與半導體納米晶復合,提升納米晶的ECL發射性能,從而拓展其在ECL領域的應用。
目前,制備CDs的方法有多種,例如石墨粉的激光燒蝕[17]、化學和電化學 氧化[18-19]、或含碳 前 驅體的水熱碳化[20]。本文采用熱解檸檬酸的方法制備CDs,并將其與表面無包裹劑的CdS納米晶(CdS NCs)復合制備了CdS納米晶@碳點(CdS NCs@CDs)復合物膜,研究了其電致化學發光性能,確定了復合物的最佳復合比例,并探討了CDs對CdS納米晶電致化學發光性能的增強機制,期望為CDs與其它納米晶的復合提供實驗與理論支持。
檸檬酸、氫氧化鈉、丙酮、硝酸鎘(Cd(NO3)2·4H2O)、Na2S·9H2O購自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中國上海)。所有試劑均為分析純,使用前未處理。含 0.05 mol·L-1K2S2O8的 0.1 mol·L-1磷酸鹽緩沖液(pH 值為5、6、7、8、9、10)用作電致化學發光檢測液。實驗用水為二次蒸餾水。
ECL-電勢曲線由MPI-E型多功能電化學和電致化學發光分析系統記錄 (中國西安瑞邁電子儀器有限公司)。直徑為3 mm的玻碳電極(GCE)、Pt絲和飽和甘汞電極(SCE)分別作為工作電極、對電極和參比電極。工作窗口置于光電倍增管前,測量時光電倍增管電壓設置為500 V。CdS納米晶膜及CdS NCs@CDs復合物膜的ECL光譜通過在光窗前分別放置 400、420、440、460、480、500、520、540、560、580、600、620、640、660、680、700 nm 濾光片 (帶寬為10 nm)獲得。CDs、CdS納米晶及其復合物的形貌、選區衍射、化學元素分布由日本JEOL 2100型透射電子顯微鏡(TEM)表征,加速電壓200 kV。CDs、CdS納米晶及其復合物的紫外可見吸收光譜 (UV-Vis)由Shimadzu UV-3600型紫外-可見-近紅外光譜儀記錄 (Shimadzu Co.)。不同復合比例的CdS NCs@CDs復合物的熒光發射光譜由Hitachi F-4500熒光光譜儀記錄。CDs及CdS納米晶的結構由X射線衍射儀(XRD,Bruker AXS)表征,輻射源為Cu Kα(λ=0.154 06 nm),管電壓為40 kV,管電流為40 mA,2θ=10°~70°,掃描速度為6°·min-1,步長為0.02°。紅外光譜(IR)由紅外光譜儀記錄(Nicolet-6700)。CDs及CdS NCs@CDs復合物的熒光衰減曲線由愛丁堡FLS 1000型穩態/瞬態熒光光譜儀記錄,激發光波長為340 nm,測試溫度為室溫,并通過愛丁堡公司提供的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和處理。
CDs按文獻[21]的方法稍作改進制備。稱取1 g固體檸檬酸,加入到100 mL的燒瓶中。燒瓶置于油浴中加熱至180℃,保持25 min。加熱過程中檸檬酸先開始融化,然后顏色逐漸由無色變為棕色并有大量氣泡產生。緩慢加入50 mL 0.5 mol·L-1氫氧化鈉溶液于燒瓶中,并超聲5 min。CDs溶液加入到150 mL 丙酮中,在 8 000 r·min-1下離心 5 min,取上清液,在旋轉蒸發儀上將溶劑蒸干,得到CDs。
無包裹劑CdS納米晶按文獻[22]方法制備。稱取0.186 0 g Cd(NO3)2·4H2O溶于30 mL的二次蒸餾水中。該溶液置于恒溫油浴中邊攪拌邊加熱到70℃,最后加入新鮮配制的30 mL 0.085 mol·L-1的Na2S溶液。反應在70℃下回流3 h。反應混合物經離心分離后,用無水乙醇洗1次、水洗3次以去除吸附在納米晶表面的雜質。制備的納米晶超聲分散于蒸餾水中得到濃度為0.6 mg·mL-1的分散液并在4℃下保存用于進一步表征與制備復合物。
CDs分散于蒸餾水中得0.5 mg·mL-1的分散液。CDs分散液和CdS納米晶分散液按不同體積比混合置于超聲波儀器中,超聲30 min得CdS NCs@CDs復合物。將10 μL復合物分散液滴涂于玻碳電極表面,室溫干燥成膜后用于電致化學發光性能表征。成膜前,玻碳電極依次在500#、1000#、3000#砂紙上打磨,并超聲清洗。
CDs及CdS納米晶的形貌尺寸通過TEM圖表征,結果如圖1所示。圖1a中CDs分散性良好、沒有團聚,尺寸在1.5~4 nm之間,尺寸分布較窄。圖1a插圖為CDs的高分辨TEM(HRTEM),0.21 nm的晶格間距對應于石墨烯的面內晶格間距,說明了碳結構的形成,證實CDs制備成功[23]。圖1b中CdS納米晶為具有晶體結構的類圓形顆粒,顆粒尺寸為3~5 nm,平均粒徑為4 nm。CDs及CdS納米晶的結構由XRD表征。CdS納米晶的XRD圖中2θ為26.6°、43.9°和51.7°處出現寬的衍射峰,分別對應于立方相 CdS 的(111)、(220)和(311)晶面,說明制備的 CdS納米晶是立方閃鋅礦結構[24](圖2),這與圖1b 的選區衍射插圖結果一致。CDs在2θ=20°處出現1個強衍射峰,對應于石墨塊材的(002)晶面[25],驗證了 CDs的形成(圖2)。CdS納米晶與CDs復合后,形成緊密連接的團聚體。C、O、Cd、S元素的分布圖像說明,CDs與CdS納米晶在復合物中分布較為均勻(圖3,CDs和CdS納米晶的體積比為2∶3)。

圖2 CDs及CdS納米晶的XRD圖Fig.2 XRD patterns of CDs and CdS NCs

圖3 CdS NCs@CDs復合物的TEM圖及化學元素分布圖Fig.3 TEM image and chemical element mapping of CdS NCs@CDs composite
CDs、CdS納米晶及其復合物的紫外-可見吸收光譜如圖4所示。從CdS納米晶吸收譜的微分曲線得出CdS納米晶的帶邊吸收峰位于470 nm。CdS塊材的帶隙寬度為2.42 eV,吸收邊位置在512 nm附近[26]。與CdS塊材相比,納米晶的吸收邊發生顯著藍移,顯示出了量子尺寸效應。CDs在325和360 nm處的2個吸收肩峰分別對應于C=O雙鍵的δ-π*躍遷和sp2團簇中的π-π*躍遷,與文獻報道的一致[27-28]。這也說明本文制備的CDs表面具有含氧基團。CDs與CdS納米晶分別按體積比 1∶4、2∶3、3∶2 及4∶1復合后的吸收光譜具有相似的譜形,均主要表現為CDs的吸收特征。這說明CdS納米晶不影響CDs的吸收躍遷,但CDs卻能改變CdS納米晶的帶邊吸收[29]。引起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當CdS納米晶與CDs復合后,兩者之間存在快速的電荷轉移,這減少了CdS納米晶帶邊的電子態密度。除此之外,CDs的消光系數比CdS納米晶大。為了進一步說明復合物中CDs與CdS納米晶的相互作用,分別對CDs、CdS納米晶及其復合物(體積比為2∶3)進行了IR光譜表征,結果如圖5所示。CdS納米晶、CDs及其復合物的IR光譜中均出現2個來自O-H鍵的伸縮振動峰,分別位于 3 431 和 1 640 cm-1附近[30]。CDs 的IR譜圖中,在1 566和1 408 cm-1處有2個強的特征吸收帶,其分別對應于COO-的反對稱和對稱伸縮振動,說明了CDs表面富含含氧基團[31],這與紫外-可見吸收光譜結果一致。當CdS納米晶與CDs復合后,O-H鍵伸縮振動吸收峰有明顯偏移,且COO-的反對稱伸縮振動峰展寬而對稱伸縮振動峰有少許紅移。這證實了CDs表面的含氧基團與無包裹劑的CdS納米晶有相互作用。

圖4 樣品的紫外-可見吸收光譜Fig.4 UV-Vis absorption spectra of the samples

圖5 CDs、CdS NCs和CdS NCs@CDs復合物的IR光譜Fig.5 IR spectra of CDs,CdS NCs and CdS NCs@CDs composite
CDs及其與CdS納米晶復合物的熒光發射光譜如圖6所示。CDs的熒光發射具有激發依賴(圖6a)。CDs在340 nm的激發光下具有最強的熒光發射,發射峰在417 nm,半峰寬為75 nm。當激發波長移至360 nm時,CDs的熒光發射峰紅移至460 nm且大幅減弱。隨著激發波長進一步增加,熒光發射峰位置有少許紅移且伴隨著小幅的強度減弱。盡管CDs表面具有大量缺陷,如碳空位、不規則碳環等,但表面缺陷態發射所占比例較小,觀察到的具有激發依賴性的藍光發射主要歸屬于CDs內小sp2團簇束縛的電子空穴對的輻射復合,且發射依賴于sp2團簇尺寸[15,17,32]。由于sp2團簇大小對CDs尺寸具有依賴性,可知所制備的CDs尺寸分布較窄,與TEM結果一致。表面無包裹劑的CdS納米晶熒光發射較弱,在400 nm激發下發射峰位于520 nm處,其源于表面缺陷態發射[33](圖6b)。

圖6 CDs、CdS納米晶及CdS NCs@CDs復合物的熒光發射光譜:(a)CDs在不同波長光激發下的熒光發射光譜;(b)CdS納米晶熒光發射光譜;CdS NCs@CDs復合物在(c)340 nm和(d)360 nm光激發下的熒光發射光譜Fig.6 Photoluminescence(PL)spectra of CDs,CdS NCs and CdS NCs@CDs composites;(a)PL emission spectra of CDs under excitation of different wavelengths;(b)PL emission spectrum of CdS NCs;PL emission spectra of CdS NCs@CDs composites under(c)340 nm and(d)360 nm excitation
CDs與CdS納米晶分別按體積比 4∶1、3∶2、2∶3和1∶4復合后,采用340和360 nm兩種波長激發,熒光發射譜如圖6(c,d)所示。激發波長為340 nm時,隨著復合物中CdS納米晶數目的增多,復合物的發射強度逐漸增加。當復合比為1∶4時熒光發射強度最大,而發射峰位置不變且與CDs相同(圖6c)。當用360 nm激發時,復合比為2∶3時熒光發射最強,此外還伴隨著發射譜形變化及發射峰位置偏移(圖6d)。由于用蒸餾水代替CdS納米晶與CDs復合觀察不到熒光增強現象,這里的熒光增強不是由CDs的數目減少引起的,而是歸因于CdS納米晶與CDs間存在快速電子轉移,這與紫外可見吸收光譜結果一致。此外,理論上CdS納米晶的導帶底能級位于-0.8 eV附近,而CDs的導帶底能級位于-0.5 eV 附近(以電勢計)[34-35],因此 340、360 nm 激發下躍遷到導帶的電子易于快速轉移到CDs上,從而增強CDs的熒光發射,且CdS納米晶的數目越多則增強越多。當用360 nm的激發光、復合比為1∶4時,復合物的熒光發射強度減弱且發光峰位置稍紅移,這是由該波長激發下CDs的表面缺陷態發射貢獻比例加大導致的。當大量CdS納米晶的激發電子轉移到CDs時被其表面的缺陷發射態束縛形成帶電激子(trion),引起發射峰偏移且強度減弱[36]。
為說明熒光發射過程中CdS納米晶的熒光被猝滅而CDs的熒光增強,兩者之間確實存在快速電荷轉移,我們測定了CDs和CdS NCs@CDs復合物(兩者CDs濃度一致)的熒光衰減曲線,激發波長同為340 nm(圖7,CDs和CdS納米晶的體積比為2∶3)。對圖7中2條熒光衰減曲線用雙指數函數It=A+B1e-t/τ1+B2e-t/τ2進行擬合,結果列于表1。表中,τ1和 τ2分別為快慢熒光壽命,Φ1和Φ2分別為τ1和τ2所占權重,可表示為,i=1或 2。由圖可知,CDs與CdS納米晶復合后,其快慢熒光壽命(τ1,τ2)均有顯著延長,同時伴隨著所占權重的變化。這說明CDs與CdS納米晶之間存在快速電荷轉移,且這種轉移提高了CDs中電子-空穴對輻射復合的幾率。其中,短壽命τ1對應于輻射復合過程,而長壽命τ2對應于非輻射復合過程。

圖7 CDs及CdS NCs@CDs復合物的熒光衰減曲線Fig.7 PL decay curves of CDs and CdS NCs@CDs composite

表1 CDs及CdS NCs@CDs復合物的熒光衰減曲線的雙指數擬合Table 1 Bi-exponential fitting of PL decay curves of CDs and CdS NCs@CDs composite

圖8 不同復合比例合成的復合物膜的ECL-電勢曲線Fig.8 ECL-potential curves of composite membranes synthesized with different composite ratios
圖8為CDs、CdS納米晶及二者不同比例復合后的復合物在玻碳電極表面成膜后的ECL-電勢曲線。在共反應劑S2O82-存在下,CDs膜沒有顯著的ECL發射,而CdS納米晶膜具有較強的ECL發射,ECL發射峰起置電勢在-1.2 V附近。隨著CDs的加入,復合物膜的ECL發射強度顯著增加(ECL發射強度以發射峰高度計)。在體積比為2∶3時,復合物膜具有最強的ECL發射,且ECL發射峰起置電勢正移至-1.05 V,同時ECL發射峰位正移至-1.29 V處。當復合物中CDs的比例繼續增加時(體積比為3∶2),復合物膜的ECL發射強度顯著下降,而ECL發射峰起置電勢不變。進一步增加CDs時,復合物膜的ECL發射幾乎完全猝滅。由于用同比例的蒸餾水代替CDs分散液稀釋CdS納米晶制備的納米晶膜ECL發射強度均不同程度地下降,因而復合物膜ECL增強不是由納米晶的濃度變化引起的。復合物膜的ECL變化與在360 nm光激發下的熒光發射變化類似。不過與熒光發射不同,復合物膜的ECL發射來源于激發態CdS納米晶的弛豫。文獻[37]研究表明,CdS納米晶與共反應劑S2O82-在電極表面共同還原后生成了還原態的CdS納米晶(CdS·-)和氧化性極強即空穴注入能力強的SO4·-自由基,兩者發生電子傳遞后生成激發態CdS納米晶(CdS*),其發射光子回到基態。因此,S2O82-在電極表面的還原對ECL反應至關重要。圖8插圖給出了S2O82-在CDs、CdS納米晶及復合物膜(體積比為1∶4和2∶3)修飾的玻碳電極的循環伏安曲線。顯然,S2O82-在碳點膜修飾的玻碳電極表面具有較大的還原阻力,這是由于CDs表面帶有較多含氧基團所致。并且,S2O82-在CdS NCs@CDs復合物膜(體積比為2∶3)修飾的玻碳電極表面的還原峰電勢 (-1.35 V)明顯負于相應的ECL發射峰電勢 (-1.29 V)。這說明CDs對CdS納米晶ECL的增強不是源于其對共反應劑還原的促進。
ECL反應過程中,電子和空穴在CdS納米晶內有效注入形成穩定的激發態CdS納米晶是獲得高發射強度的先決條件。在玻碳電極表面施加負于CdS納米晶導帶底能級對應的電勢確保了電子在CdS納米晶及CDs中的注入。同時,高濃度的共反應劑S2O82-在電極表面還原產生了大數目的強空穴注入劑SO4·-,其標準電極電勢大于 3 V[38],易于將空穴注入CdS納米晶 (其價帶頂能級對應電勢約為1.8 V)和CDs(其價帶頂能級對應電勢約為2.25 V)內[34-35]。一方面,比較CdS納米晶和CDs的價帶頂能級可知,空穴易于從CDs轉移至CdS納米晶,因此CDs的存在促進并穩定了空穴在CdS納米晶中的注入。另一方面,CDs是優良的電子受體,注入到CDs的大量電子可被其表面態能級束縛或在CDs內的導電通道中穿梭,從而產生穩定的局域電場。Wu等[39]利用化學剝層法制備了金屬T相摻雜的半導體Td相ReS2納米板。光激發時,T相產生熱電子,會越過T/Td界面,產生內建電場。研究發現,內建電場能顯著影響Td相內激子的形成。該項工作中,T相區域之間的距離為9 nm。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40],針尖狀NiCo2S4-xPx納米線陣列能夠催化Ru(bpy)32+的陰極ECL發射。實驗和理論證明催化源于針尖處聚集的局域電子。前面的TEM分析表明復合物中CdS納米晶與CDs是近鄰相接的。因此,CDs束縛電子形成局域電場可促進近鄰CdS納米晶中高能電子的快速躍遷,大大提高電子空穴對的輻射復合速率,從而顯著提高CdS納米晶的ECL發射強度。當復合物中CDs比例過大時,CdS納米晶數目大幅減少,相應地復合物膜的ECL發射減弱甚至淬滅。根據以上討論,圖9給出了CDs對CdS納米晶ECL的增強機理。
CDs對CdS納米晶ECL增強的同時也改變了納米晶的ECL發射光譜(圖10a,體積比為2∶3)。CdS納米晶膜具有一個寬且拖尾的ECL發射峰,峰位于522 nm,與其熒光發射峰位置(520 nm)非常相近。這說明CdS納米晶的ECL和熒光發射來自相同的表面態能級的輻射躍遷。而CdS NCs@CDs復合物膜的ECL光譜除了位于520 nm的ECL發射峰外,在長波方向出現了一發射肩峰,峰位約為600 nm。IR光譜顯示,CDs表面富含含氧基團,與表面無包裹劑的CdS納米晶超聲復合后,與CdS納米晶表面有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產生了新輻射復合中心,從而引起了發射肩峰的出現。
前面的討論說明CdS納米晶的ECL主要來自表面態能級的輻射躍遷,因此其對檢測液pH值較為敏感。圖10b給出了檢測液的pH值對CdS納米晶膜及CdS NCs@CDs復合物膜ECL發光強度的影響。從圖中可知,CdS納米晶膜的ECL發射強度隨pH值增加而增大,在pH值為9時到達最大值;而CdS NCs@CDs復合物膜在pH值為6時獲得最大的ECL發射強度,之后隨著pH值的增加ECL發光強度緩慢下降。2種膜對pH值的不同響應驗證了CDs對CdS納米晶ECL發射的調控作用。先前的研究[41-42]指出,pH值對納米晶ECL的影響主要在于2個方面:一是pH值可改變納米晶表面的帶電狀態,從而影響電子傳遞;二是pH值影響ECL反應體系中自由基、納米晶激發態的穩定性。在堿性條件下,數目增加的OH-使得納米晶表面負電荷增多,這無疑增加了電極向CdS納米晶注入電子的阻力,不過在堿性條件下反應體系中自由基和激發態CdS納米晶穩定性增加。兩者的相互作用造成在pH值為9時CdS納米晶膜產生最大ECL發射,這與文獻[41-42]的研究結果類似。紫外可見吸收及IR光譜表明CDs表面富含羧基,這在堿性條件下會大大增加電子傳遞阻力??梢?,在酸性條件下CDs對CdS納米晶ECL發射的促進作用更明顯。在pH值為6時,復合物膜的ECL發射強度是CdS納米晶膜的19倍。

圖9 CDs對CdS納米晶膜的ECL發射增強機理示意圖Fig.9 Schematic mechanism for CDs-induced enhancement of ECL from CdS NCs film

圖10 CdS納米晶膜及CdS NCs@CDs復合物膜的ECL光譜 (a)和pH對其ECL的影響 (b)Fig.10 ECL emission spectra(a)and pH dependence of ECL of CdS NCs film and CdS NCs@CDs composite film(b)
圖11給出了pH值為6時CdS NCs@CDs復合物膜(體積比為2∶3)在ECL檢測液中掃描10圈的ECL-時間圖??梢钥闯?,復合物膜能產生強且穩定的共反應劑ECL,非常有望用于固態ECL生物傳感器的設計。

圖11 CdS NCs@CDs復合物膜連續循環伏安掃描10圈的ECL-時間圖Fig.11 ECL-time diagram of 10 cycles of continuous cyclic voltammetry of the CdS NCs@CDs composite membrane
本文實驗驗證了熱解檸檬酸法制備的CDs與表面無包裹劑的CdS納米晶復合后能夠增強CdS納米晶的電致化學發光,增強倍數可達19倍。CDs是優異的電子受體,其在電子注入時能束縛大量電子產生局域電場,從而促進近鄰CdS納米晶激發態的形成和弛豫,進而增強CdS納米晶的ECL。我們提出的局域電場效應為電致化學發光納米晶與CDs的復合提供了新思路。鑒于半導體納米晶的多樣性,可以預見各種基于CDs的、具有強ECL發射復合物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