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敏

2月9日,在哈藥總廠生產車間,工作人員在醫用防護口罩生產設備旁工作。(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場遭遇戰。在這場遭遇戰中,口罩是必備的防御武器。
沒人會想到,這個春節,口罩會成為最緊俏的物資。
家住北京海淀的林女士春節前買了20只普通醫用口罩,大年初二再去購買時,藥店已經斷貨。又去附近超市,得到的答復一樣:“沒貨。”
在北京大興,李先生遇到的情況差不多。大年初四,李先生到小區附近的3家藥店和兩家超市詢問,無一例外早已售罄。而一家平常生意冷清的小賣部雖然還有幾只庫存口罩,但都是不具備隔離病毒功能的普通棉紗口罩。
河南南陽的小張年前從浙江回到老家農村,整個春節期間,她和爸爸媽媽幾乎沒有出過門。“口罩有限,得省著用。”為數不多的口罩是小張媽媽疫情前的“存貨”,疫情出現后,街上就再也買不到了。
老家四川的小廖今年過年沒有回家。武漢“封城”的消息傳出后,考慮到車站碼頭和車廂內人員密集、感染風險大,她默默退掉了回家的票。“不能聚在一起,就在線上聊吧。”小廖說,“微信群里,七大姑八大姨四處打聽哪里能買到口罩。不戴口罩不讓出門,有人甚至想到了自制口罩。”小廖搜索多家淘寶網店,發現不是沒貨就是延遲發貨,發貨時間還遙遙無期。非常時期,就連號稱發貨時間有保障的京東超市和天貓超市也雙雙“掉鏈子”,各種型號的口罩都顯示“無貨”。
鋪天蓋地的新聞證實了口罩有多難買。比如廣州的預約口罩事件,在市民提交完預約申請之后,想要拿到購買口罩的資格,還得搖號。有人吐槽:“萬萬沒想到,人生第一次參加搖號,不是搖房,不是搖車,而是搖口罩。”
有著武漢“后花園”之稱的信陽是河南南大門,毗鄰湖北孝感、隨州、黃岡等地。武漢“封城”前,500萬人離開武漢,去得最多的城市就是信陽,達7萬多人。目前,信陽確診新冠肺炎病例早已超過200例,是全省確診病例最多的地市。截至2月3日,信陽唯一的三甲醫院市中心醫院N95口罩僅剩88只。
而在風暴中心武漢,包括口罩在內的防護物資一直處于緊缺之中。2月7日,武漢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胡亞波在湖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例行新聞發布會上透露:“目前,全市醫療物資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以2月6日為例,醫用N95口罩當日需求11.9萬只,缺口達5.68萬只。
“盡管目前情況下,我們各個口罩的生產企業都在加足馬力進行生產,但是從現實的情況來看,醫務人員對N95口罩及相應醫用物資的需求還是有缺口的。”2月9日,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市政府副秘書長陳蓓表示。
“N95口罩是指過濾效率達到95%標準的口罩,分為工業防塵和醫用兩類,以醫用N95口罩防護更高。”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副司長曹學軍2月2日在新聞發布會上說,“國內目前口罩產能每天超1000萬只,可用于隔離病房等地的醫用N95口罩每天產能60萬只。”
2月3日,也就是今年復工的第一天,工信部總工程師田玉龍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我們國家的口罩產能是全球最大的,但N95口罩和醫用外科口罩仍然是一個“緊平衡”的狀態,復工復產需要一定時間。
為此,《人民日報》在微信公眾號上呼吁:“健康人用醫用外科口罩足矣,請把醫用N95口罩留給一線醫護!”
2月10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和市長陳吉寧陪同下,深入社區、醫院、疾控中心,了解基層防控工作情況。他們臉上佩戴的,清一色都是普通醫用口罩。
在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第十八次會議上,北京提出要引導市民群眾有效使用防護用品,并特別提出,在一般情況下,公職人員不得佩戴N95醫用口罩。
陳蓓解釋,疫情發生以來,N95口罩成為廣大醫護人員和防疫工作者最急需和緊缺的防護物資,加強對N95口罩的科學使用和分配,實現物資的準確投放,事關防控工作的大局,也事關醫務人員的生命安全。每一個公務人員,每節約一只N95口罩,就是對奮戰在一線的醫護和防護人員最有效的補給和最實際的支持。
中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主任醫師劉富強建議:進入人員密閉場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搭乘電梯、集中辦公或到醫院就診時需要佩戴口罩;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推薦公眾和醫療機構日常使用;醫用外科口罩防護效果優于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推薦公眾包括疑似病例患者、公共交通司乘人員、出租車司機、環衛工人、公共場所服務人員在崗佩戴;日常防護型口罩防護效果優于醫用外科口罩,推薦疑似病例佩戴,公眾可在人員高度密集場合佩戴;醫用防護口罩推薦發熱門診、隔離病房醫護人員,以及確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轉移使用。
“(口罩)一般4個小時一換,但不用每戴一次就換一只,吃飯或者做其他事情之后沒必要又換一只,只要把口罩內面朝里疊起來,就可以繼續用。”針對目前口罩緊缺的現實,鐘南山院士呼吁大家科學節約使用,“也不是任何地方都要戴,比如出去打球,球場沒多少人,就用不著戴。”
海關總署消息,1月24日至30日,我國共進口疫情防控物資價值2.9億元,其中口罩5622.8萬只。也就是說,一周時間里,我國進口口罩超過5000萬只。關鍵是,即便進口這么多,仍遠不能滿足國內剛需。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口罩生產和出口國,年產量約占全球50%。工信部部長苗圩此前透露,我國口罩最大產能為每天2000萬只。到2月2日,復工的產能已達日產1800萬只以上,接近最大產能。
然而,非常時期,和14億人口大國的需求相比,這一產能仍顯得捉襟見肘。
2月1日,在口罩緊缺的情況下,信陽市政府指定15家藥店,每天供應市民5000只口罩,市民需憑身份證購買,每人不超過50只。但相比龐大的人口基數,這無異于杯水車薪,很多市民無功而返。
為進一步防止感染,2月2日,信陽平橋規定每戶每5天只能一人外出采購一次生活用品。當然,這客觀上也能減少口罩的消耗量。
近段時間以來,全國采取類似舉措的地方絕非罕見。但復工乃大勢所趨,很多工種并不能“宅”在家里完成。而一旦出門工作,勢必需要更多的口罩。

2月17日,重慶一企業工作人員在N95醫用防護口罩生產包裝車間內作業。(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2月11日,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司司長歐曉理在發布會上透露,由于復工復產工作推進,防護物資的需求急劇增長。由此,口罩面臨更大的缺口。
截至2月10日,我國口罩企業復產率達76%。歐曉理表示,下一步要千方百計促生產,最根本、最重要的一條是六個字:復工、達產、擴能。將幫助還未復產的口罩企業,解決復產過程中遇到的人員、資金等困難,促進復工;對于還未達到滿負荷生產的企業,將幫助其恢復產能,支持其實現兩班倒、三班倒生產,做到人休息機器不休息;對于有條件擴大產能的企業,會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予以支持。
世界衛生組織2月7日表示,目前全球用于防控新冠病毒的裝備供應存在缺口,世衛組織正在與防護裝備供應鏈成員溝通解決。而海關總署2月12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除夕以來進口疫情防控物資8.7億件,其中口罩已達7.3億只。
在繼續抓緊復工和擴大進口的同時,全國各地正加快審批,鼓勵更多企業加入口罩生產隊伍。
汽車生產廠商比亞迪就是其中之一。比亞迪相關人士預計,其口罩產能月底可達500萬只/天。“跨界抗疫”的除比亞迪外,還有中石化、上汽通用、五菱等,它們紛紛表示將建設口罩生產線。
根據天眼查數據,截至2月11日,今年已有超過3500家企業新增“口罩、防護服、消毒液、測溫儀、醫療器械”等經營范圍。
為打消企業的后顧之憂,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工信部發布通知,明確發揮政府儲備作用,支持應對疫情緊缺物資增產增供,對企業多生產的重點醫療防護物資,全部由政府兜底采購收儲。
第一批政府兜底采購收儲的產品目錄包括:醫用防護服,N95醫用級防護口罩,醫用外科口罩,醫用一次性使用口罩,生產醫用防護服、醫用口罩等重要原材料,醫用護目鏡、防護面屏、負壓防護頭罩,醫用隔離衣,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全自動紅外體溫檢測儀,經衛生健康、藥監部門依程序確認治療有效的藥品和疫苗。顯然,口罩是重要的收儲品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