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純
外面的世界春意漸濃,卻無人有閑情賞花,一場至今已持續月余的疫情籠罩在整個神州大地上空,壓得人喘不過氣來。雖然很多單位已陸續復工,但所有人都戴著口罩,有的人還加上護目鏡和手套,生怕肌膚會暴露在空氣中染上病毒。人們之間少有交談,一雙雙充滿了警惕的眼神流露出內心的擔憂和無奈。
但是,想想那些不停奔忙于黎明和黑夜之間的醫護人員,他們置生死于度外,爭分奪秒從死神手里搶奪生命,我們心里的恐慌便不值一提。再想想武漢的老百姓,他們一家人能夠健康相守,就已經是莫大的幸福了。多少個家庭因為這場疫情而不能團聚,多少孩子在突如其來的災難中一夜成長。相比他們,我們應該知足不是嗎?
在生命面前,一切都變得沒那么重要,于是那些天性活潑好動的孩子們乖乖“悶”在家里,不讓家長擔心,不給社會添亂。1月26日,北京市就疫情防控召開新聞發布會,要求北京大中小學幼兒園延遲開學,各學校須一校一策,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學生學習,要特別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工作。
然而教學進度不能耽擱,教學計劃不能不完成,各個學校被迫以網課的形式來應急。近日,北京市部分初中學校通過班主任在網上發放了一份心理問卷調查,收到了820多名同學的留言,他們給因疫情而恐懼、擔憂、焦慮、悲傷或者失眠的同學出主意,比如通過聽音樂、看課外書、打游戲、和同學朋友視頻聊天來放松、調節心情,轉移注意力。
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和心態。在這樣的形勢下,通過社會心理輔導工作機制,增強大家命運共同體的感受,讓人們體會到愛與關懷,這對于應對疫情是非常重要的。全國各地的心理工作者迅速作出反應,提供公益心理咨詢或是發放心理健康指導手冊。
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各種類型的信息鋪天蓋地,給每個人的心理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甚至有一部分人出現了焦慮、恐懼、崩潰等情緒,包括普通公眾、患者、密切接觸者以及醫護人員。近日,國家衛健委發布《關于設立應對疫情心理援助熱線的通知》,要求各地在原有心理援助熱線的基礎上設立應對疫情心理援助熱線,預防與減輕疫情所致的心理困頓,防范心理壓力引發的極端事件。
廣東省至今已開通2條省級公益電話熱線,以及19條地市免費心理援助熱線,為全省乃至全國公眾提供心理問題咨詢與心理援助服務。
1月28日,廣東省心理健康協會心理危機干預專業委員會與廣東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專業委員會聯合搭建網絡平臺,招募心理咨詢師、心理治療師等志愿者,通過健康教育直播、免費在線咨詢、視頻訪談督導等形式,使公眾足不出戶就能獲得心理援助服務。
近日,河南浉河區面向全社會招募了13名來自各條戰線的志愿者參與浉河區心理服務熱線的咨詢服務。志愿者中,大部分是心理學專業畢業、具備國家注冊心理咨詢師資格的熱心人士。
“救死扶傷,是救人的一種方式;捐款捐物,也是救人的一種方式;心理危機干預機制,更是一種救人的方式。它能減輕人們因疫情所導致的心理傷害,避免極端事件的發生,為社會的穩定和團結提供保障。”一位參與該公益服務的人士說。
教育部近日在“致全國大學生的一封信”里說:在你們還沒有掌握相關醫學知識和專業技能阻擊疫情時,保護好自己,不讓關愛你們的人揪心,就是對一線醫務人員的寬慰,就是在為這場“戰疫”作貢獻。
為了廣大學子的健康平安,教育部已作出2020年春季學期延期開學的決定。很多大學生表示,疫情至今還沒結束,一想到要上學心里就緊張。尤其那些大四的應屆畢業生,面臨找工作和最后一個學期課業的雙重壓力,前途未卜,正常的學習和實習計劃均被打亂,很多學子表示“心里好慌”,焦慮情緒與日俱增。
針對疫情帶來的恐慌、害怕、擔憂等心理不適,2月5日,教育部“高校疫情心理援助熱線培訓”啟動,組織全國知名專家開展高校疫情心理援助熱線相關工作的系列培訓和大學生心理應激系列講座。
全國各地高校紛紛利用心理學科人才集中的優勢,面向學校師生和社會公眾開展疫情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華中師范大學心理學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咨詢中心、北京交通大學學生心理素質教育中心等,紛紛開通心理支持熱線或開設網絡心理輔導課程。有的高校還通過微信公眾號,以文字或語音形式,及時為大學生提供“心理防疫”,幫助他們保持理性平和、積極樂觀的心態。

全國各地紛紛開通抗疫心理熱線
對于疫情的焦慮成為現在人們的一種普遍心理。專家指出,幫助公眾在面對公共衛生危機事件時避免產生過度情緒反應,除了防控隔離、規范治療等醫療程序以外,還應引導公眾以科學的態度認識疫情,減少認知上的不確定性。如果能夠及時向公眾披露基于數據和實驗的證據,做到信息公開,使公眾能夠對疾病的發生、發展和治療形成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公眾思考問題的理性程度就會得到增強,其恐慌心理會得到緩解。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第二十條明確提到,行政機關應當主動公開“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預案、預警信息及應對情況”。以知情權為基礎的政府信息公開,可以幫助人們增加對疫情動態和現狀的了解,從而做到客觀冷靜地面對疫情。
非常時期,普通民眾能夠鑒別謠言并非易事,這需要各級政府部門切實擔起責任,發布權威信息、回應社會關切,提升信息公開透明度。人們通過政府、權威機構發布的信息及時了解到疫情的相關情況、防控知識和治療建議,主動采取個人防護措施,就會減少因謠言或者不科學信息導致的過度焦慮不安。我們不能要求公眾只對著那些“指南”“貼士”加強自我防護,更需要疫情信息自上而下傳導路徑的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