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配豪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人們響應號召謹慎出門,盡量避免與人群接觸,積極承擔個人社會責任,于是“宅經濟”大爆發。隨著寬帶基礎設施的完善、5G時代的到來,疫情導致的“宅經濟”,正推動著“云生活”模式的轉變,商超、旅游、醫療等開始大步走向云端。
從疫情暴發到現在,零售領域受波及較大的當屬商超,往日熱鬧的超市如今冷清了許多。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受疫情影響,店鋪線下的營業額出現一定幅度下降。消費者購物方式發生急劇變化,大部分“宅”在家的人選擇線上購物,電商平臺銷售量出現了暴漲的現象,各大商超紛紛提前布局,搶占線上市場。
物美超市通過多點平臺,提供線上購物、送貨上門服務。針對近期疫情,物美超市推出“菜肉套餐”,包括7種蔬菜、1公斤肉類,以及價值89元的5片韓國進口KF94口罩,總價值為199元,該套餐一上市就被搶購一空。物美聯合多點推出的線上消費業務引起了大家的興趣,據多點披露的數據,多點在春節期間新增注冊用戶同比猛增236.3%。

疫情期間,某服裝店在直播賣貨。(資料圖)
與此同時,盒馬鮮生的線上訂單大幅增加,甚至出現員工緊缺的景象,盒馬鮮生為此與青年餐廳、云海肴等達成合作,暫時從上述商家臨時抽調員工來解決人手短缺的現象。與物美一樣的是,消費者既可到店購買,也可以在盒馬APP下單,打開盒馬APP可以看到一行醒目的字——手機APP下單,最快30分鐘送到家。
作為社會基層管理的“毛細血管”,在全民戰“疫”的情境下,平日沉寂的物業電商因其在社區封閉管理之下仍可送貨到家的顯著優勢,一時間成為業主們眼中的“香餑餑”。
據新地產財經不完全統計,物管企業主要以微信群聊、APP、小程序三種方式推出買菜業務。以碧桂園服務、萬科、金科為例,碧桂園服務的管家為業主提供統一采購服務,他們會提前統計業主的采購需求,列成清單,統一采購后直接送到業主門口;北京萬科則聯合密云農業平臺,在“密鮮農業”小程序上以價格補貼的形式,為在京萬科社區居民提供上門蔬菜配送;金科則在自己的APP“金科大社區”上推出線上買菜專區。
不僅如此,在采買形式上,除散裝采買外,多家物管平臺還推出了蔬菜包的形式以供業主選擇,不失為物管企業迎合業主需要的新創舉。萬科即分為應急蔬菜包和豐盛蔬菜包兩種形式,基礎版應急蔬菜包包含6種蔬菜,萬科補貼價50元,升級版豐盛蔬菜包則包含11種蔬菜與蔥姜蒜套裝,滿足大家庭需求,萬科補貼價為128元。
此外,直播也成了不少零售商家的救心丸。銀泰百貨商業助理總裁蔣昕捷表示,銀泰百貨開始在淘寶上直播后,10天已經有超過300場直播,1000個導購完成了注冊?!?月18日晚,武漢、荊州、孝感等地的銀泰百貨,一共有10位導播云復工,觀看人數達75000人。這相當于一家頂級購物中心周末的客流?!?/p>
實際上,淘寶直播之前有一些門檻。針對今年的特殊疫情,2月10日,阿里宣布全國線下商家均可零門檻、免費入駐淘寶直播,免費使用運營工具。2月以來,淘寶直播新增的直播間數量同比翻了一倍,開播場次同比漲了110%。
毋庸置疑,直播打破了時間和空間對傳統百貨行業的限制。百貨店早上10點開門,晚10點關門,在這個時間段以外沒有任何業績。同時,也受地理空間的限制,只能輻射周邊10公里。直播一方面可以24小時在線,另一方面招攬了眾多新客,對一家百貨企業來講,從門店不能覆蓋的范圍獲取新客是一件特別重要的事情?;诖?,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未來導購直播會常態化、規?;?。
文旅作為第三產業在這次疫情中影響巨大,從景區、服務行業到文旅衍生,每一個環節的線下工作幾乎都陷入了停滯。同時,窮則思變,在文旅危機重重的當下,我們也驚喜地看到一些新的機遇和趨勢。
在今年特殊的春節假期,“云展覽”取代“博物館熱”,成為新的文化熱詞。雖然一個又一個的美術館、博物館等接連發布暫時閉館的信息,但大眾和藝術近距離“接觸”的大門并未就此關上,展覽、活動、博物館被搬到了線上。

2月23日,中國國家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等八家博物館帶大家“云看”各種文物,通過網絡“穿越”古今。
據北京市文物局提供的《北京地區博物館網上展示資源統計表》,北京地區有約110家文博機構有線上展覽服務。鼓勵各地文博機構因地制宜開展線上展示的同時,國家文物局還分批次向公眾推送了百余場優質展覽名錄,供公眾瀏覽。
部分公開數據顯示,非實景“云游”流量可觀。多家文博機構的線上展廳點擊量在10萬以上:中國文字博物館的360°全景頁面有11萬瀏覽量,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馬俑數字展館有28萬以上的人氣,故宮博物院線上的“全景故宮”有36萬次以上的“在線賞雪”。
此外,南京圖書館、南京博物院、江蘇省美術館等也表示,春節不打烊,搭建網站展館,讓市民足不出戶也能體驗文旅大餐。
值得關注的是,有些線上展廳并非是單純對線下場景的“照搬”——故宮未向公眾開放的養心殿,在線卻可觀賞內景。
逐一體驗中可以看到,360°全景展示為文博線上展廳的主流,但并非唯一形式。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迎春展“瑞彩平安”與故宮的“賀歲迎祥——紫禁城里過大年”采用特色網頁專題形式呈現;大鐘寺古鐘博物館通過官方微信講古鐘知識,推出小游戲,并可在線收聽永樂大鐘、曾侯乙編鐘等古鐘聲音;北京汽車博物館則“以小見大”,以手機端小程序收錄館藏汽車及其科普知識,打造“指尖上的汽車博物館”。
除了博物館、美術館應勢而動,文旅行業也開始嘗試把旅游景點、文化地標以及旅游文化搬到線上,讓大家在屏幕中體驗。
據了解,鎮江市文廣旅局推出360°VR全景導覽系統,全息影像欣賞金山、北固山、焦山、西津渡景區美景。VR全景在給人們提供真實的存在感和互動感的同時,配有旅游語音自助講解系統,可移步換景,足不出戶“聽”旅游,沉醉于景區深厚的文化底蘊。
成都開發了歷史文化地標展示系統,能夠借助二維碼、微信、增強現實、無線定位、AR、VR等先進科技手段,運用文字、圖片、視頻、游戲等方式展示成都歷史文化地標信息,講述歷史文化地標故事。
“云旅游”打卡景點的同時,“線上動物園”也悄然現身市場。北京野生動物園開設的在線AR動物園,可讓游客360度無死角地看到園區及動物的真實情況。南通森林野生動物園、東莞香市動物園等還將飼養員與人氣動物間的“日?!本庉嫵啥桃曨l更新在抖音等平臺上。
當下直播市場繁榮,也催生了“旅游+直播”的營銷和觀看模式。這種模式一方面可以帶來流量變現的新商業模式,同時也是旅游消費升級的表現。
從線下到線上,完善線上文旅內容和開發,這些積極探索或成為未來文旅發展持續加碼的部分,也成為面對疫情等突發事件的雙重保障。
為避免交叉感染,響應國家“宅在家”的號召,醫患無須見面,僅通過圖文、語音、視頻等方式進行交流的線上問診成了大家的新選擇。2月4日、2月7日,國家衛健委在4天內兩度發文,鼓勵開展互聯網診療進行疫情防控。
連續咳嗽一周后,身在河北的王冕有些焦慮了,新冠肺炎最初便以發熱、乏力、干咳為主要表現,她一度擔心自己“中招”了,但去醫院篩查又擔心交叉感染。坐立難安之際,注意到朋友圈里發布的免費線上問診鏈接,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她把自己的癥狀發給了醫生:“咳嗽一周左右,無武漢旅游史或居住史,沒有接觸肺炎患者,無慢性病史?!?/p>
癥狀發完沒幾分鐘后,王冕立馬得到了醫生回復意見——“別太擔心,目前看不考慮新型肺炎,建議先對癥止咳治療,同時注意密切觀察”。她懸在嗓子眼的心瞬間落地了。
隨著新冠肺炎確診人數不斷增加、確診病例地圖不斷拓寬,不少出現咳嗽、發熱癥狀或是有流行病學史的人,跟王冕一樣,陷入了去醫院還是居家觀察的兩難糾結中,而線上問診為他們提供了新的解決思路。
寧波云醫院平臺第一時間啟動新冠肺炎免費咨詢服務,“云醫院”的5781位醫生為公眾提供非常時期的免費在線咨詢服務。
“有什么需要,盡管安排?!薄吧习鄷r間不能回答問題,下班一定第一時間及時回復?!贬t生們樸實的語言背后,是一片殷殷之情。寧波市第一醫院吳科榮副主任醫師是一名外科醫生,線下從事繁重的臨床工作,利用中午或晚上休息片刻,仍用手機在線為用戶答疑解惑。
甘肅省新冠肺炎在線免費咨詢問診平臺1月28日上線,提供問診和心理咨詢服務。根據其公布的數據,截至2月4日12時,該平臺咨詢問診達2415例,在線訪問量達10萬人次。
上海8家市級醫院首批試點開通的互聯網線上問診也在1月29日上線。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數據顯示,截至1月30日下午2時,醫院“新冠肺炎咨詢”平臺累計訪問量6289次,累計咨詢提問達到618條。
2月16日,湖北宜昌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家勝表示,湖北宜昌已開通云醫院網上就診,累計上線25家醫院,636名注冊醫生,累計網上接診36198人次。
除了政府部門和醫療機構,不少互聯網醫療企業也在積極行動。根據不完全統計,自1月21日起,共有10余個互聯網醫療平臺針對此次疫情開展在線義診,跨地域調動醫生超10萬名,提供咨詢人次超400萬。
微醫集團提供的數據顯示,微醫抗擊新冠肺炎實時救助平臺1月23日上線,截至2月10日16點,微醫互聯網總醫院抗冠免費義診專區訪問量超過9884萬,已集結28466名醫生在線接診,累計提供醫療咨詢服務119萬人次。
“在線義診面向全國患者,在線問診、咨詢不限地區、不限次數,在線問診數量分布與此次疫情確診病例數量分布地區呈現正相關,同時人口數量大的地區問診量也很大,比如湖北、浙江、湖南、河南、北京、上海、天津、廣東等省市?!蔽⑨t相關負責人表示。
“足不出戶,免費問醫”這一形式不僅減少了患者在醫院交叉感染的風險,也緩解了當下醫療資源緊張的問題,降低了社會焦慮。

遠程辦公
為防控疫情,政府鼓勵企業人員在家辦公,遠程辦公軟件需求激發,資本市場也紛紛表示遠程辦公市場迎來新的發展風口。
在線教育機構猿輔導開放免費直播課,卻在上課首日“宕機”了,不少家長在直播入口吐槽卡頓、上不去等多種情況。記者從猿輔導相關負責人處了解到,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是上課學生數過多,“有超過500萬人同日在線上課”。
企業微信數據顯示,企業微信服務器請求上漲超10倍。騰訊微信事業群、企業微信高級產品總監何競告訴記者,2月3日當天,使用企業微信的企業達到幾百萬,是去年同期的3倍;數千萬用戶使用企業微信遠程辦公,同時幾十萬場會議在企業微信召開。
更有釘釘的工程師感慨:“這幾天,每天都是‘雙11?!睌祿@示,超過1000萬家企業組織在釘釘數字化平臺上復工。瞬間爆發的流量洪峰,一度讓釘釘平臺承壓。
針對遠程辦公的井噴式需求,各大平臺目前都已推出解決方案。阿里釘釘將免費視頻會議全量升級至302方免費;騰訊會議把醫院的緊急通知能力開放到了1000人,且支持300人同時音視頻會議;字節跳動旗下辦公套件飛書也推出了“線上辦公室”功能,提供語音溝通,每個辦公室支持最多50人同時在線。據金山辦公內部人士介紹,金山辦公旗下WPS+一站式辦公平臺,將面向企業客戶免費提供遠程辦公及音頻會議服務,其中,多人遠程會議支持多人同時查看文檔、文檔自動隨主講人翻頁、手機電腦語音討論、遠程會議(不限時長)等功能。
疫情蔓延,客觀上讓在線辦公軟件獲得了一個用戶激增、快速發展的機遇,然而需要思考的是,當疫情過后,遠程辦公能否從非常時期的“不得不用”,變成更多人的主動選擇?究竟哪些群體適合“在家辦公”?
其實,已經有很多網友開始吐槽遠程辦公:“導致更長的工作時間,模糊了工作和個人生活之間的界限,使工作侵蝕原本屬于個人的空間和時間;造成失眠,員工受到壓力和抑郁的困擾;網絡授課缺乏課堂互動……”
有研究表明,遠程辦公人員的工作時間普遍高于本國的平均水平。比如在比利時,全國平均工作時間是每周39小時,遠程辦公的工作時間則為44.5小時;在日本,每周平均工作時間是39.1小時,遠程辦公的工作時間達46.5小時。此外,由于遠離工作場所,遠程辦公人員容易產生孤獨感,面臨更大的工作強度和工作壓力。同時,研究者分析從15個國家(其中包括10個歐盟成員國)的數據資料發現,相比固定場所辦公的傳統員工,在家辦公、頻繁變化工作地點或在兩個以上地點辦公的員工,承受的壓力更大(41%比25%),也更易失眠(42%比29%)。
產業經濟觀察人士梁振鵬認為,在特殊時期,遠程辦公給互聯網等行業帶來便利,不過長遠來看并不具備普遍性。他說:“在線遠程辦公這種模式適用于部分行業、部分企業,比如在線教育、IT科技等互聯網公司。但是并不可能成為大多數行業主流的模式,因為相比線下,遠程辦公員工之間、上下級之間的溝通成本高很多,尤其是對生產制造、商業零售、餐飲、線下教育、物流運輸并不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