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彤彤
在遼闊的中國大地上,保留著各式各樣的傳統建筑。從莊嚴雄偉的宮殿壇廟到粉墻黛瓦的江南園林,從多姿多彩的民居村落到雪域高原的輝煌寺廟,這些傳統建筑以其悠久的歷史傳承、高超的營建技術和獨特的藝術魅力,在世界建筑史上獨樹一幟,自成體系。
早在《詩經》中就以“如鳥斯革,如翚斯飛”來形容棟宇飛檐的華美之姿;又有“作廟翼翼”描繪宗廟建筑的嚴正巍峨。中國傳統建筑大多具有優美柔和的輪廓和豐富多彩的形式。建筑單體一般由臺基、屋身、屋頂三部分組成。常見的平面形狀有方形、長方形、圓形、六角形、八角形、三角形、不規則形等。屋頂的形式更加多樣,有平頂、坡頂、尖頂、圓拱頂等;坡頂中又分廡殿、歇山、懸山、硬山、攢尖、十字交叉等種類,還可以結合平面形狀把幾種樣式組合成更加復雜曲折、變化多端的屋頂形式。
傳統建筑的類型十分豐富,尤其在園林建筑中,如亭、臺、樓、閣、堂、榭、軒、舫等,不一而足,可根據需要靈活布置。又常因地域分布和功能用途的不同而“性格”各異,有的渾厚凝重,有的通透輕盈,有的肅穆威嚴,有的靈巧親切;更因使用材料的變化、時間和四季的交替而展露出繽紛的色彩和多變的光影,或華麗富貴,或質樸自然,或濃烈豐富,或淡雅清新。
與西方建筑相比,中國傳統建筑的一大特色就是格外注重外部空間和組群布局。所謂組群,即是按照一定規律組織圍合而成的一組組院落,一般由若干單體建筑和一些連廊、圍墻組成。如北京的四合院即由四周的房屋圍合而成的院落布局,一般坐北朝南,以中軸線貫穿,北為正房,東西為兩廂,南側北向的房屋為倒座;院中種植花木以供觀賞。
古時不管王公大臣還是平民百姓,雖然都是居住在這樣的四合院中,但其規模、等級卻有很大差別。小的四合院只有一進院落,大的可以到三進或四進。大型的四合院還設有跨院、垂花門、耳房、游廊、花園等,對建筑的材料、裝修以及室內的家具也極為講究。類似的四合院民居在各地均有分布。
古人還非常注重建筑與環境的關系,將建筑的形體和周圍的地形地貌、山水植被等進行整體的組織安排,巧妙處理每一處組群建筑的體量、尺度、造型、肌理及光影色彩,使其產生大小高低、主從虛實、遠近疏密、動靜陰陽等空間變化,從而給人以完美的視覺體驗和心理感受。在中國人看來,廊前屋檐下灑落的一縷陽光、風火山墻上升起的裊裊炊煙,都是寧靜美麗的風景;曲墻花窗間看竹影搖曳,古剎塔影里聽暮鼓晨鐘,自是中國特有的詩意。
透過傳統建筑豐富多彩的形式,我們還可以發現其中的傳統技藝之美。《周禮·考工記》認為“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千百年來,一代代工匠經過辛勤勞動和智慧積累,逐漸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建筑營造技藝。
中國傳統建筑主要以木結構為承重結構,根據地域分布分為井干式、抬梁式、穿斗式等。木結構采用柱、梁、檁、枋構成的木構架作支撐,承載屋頂、樓面的重量以及風力和地震力,墻壁只起圍蔽、隔斷和穩定柱子的作用。因此,建筑的墻和門窗可以自由設置,同時平面形狀豐富多變,可以滿足不同氣候條件下千變萬化的功能要求。木構架采用榫卯連接,加上木材本身的柔性,使木構架在抗震性能上表現突出,因此,許多著名的古建筑如天津薊州獨樂寺觀音閣、山西應縣木塔等,歷經多次大地震而完好保存至今。

滕王閣
古人還創造了“斗拱”這一獨特的結構部件和“材分”的模數單位,各種木構件可以定型化加工和組裝,從而簡化了單體建筑的設計和施工過程,使中國傳統建筑體系很早就邁進了標準化、模數化和預制裝配化的階段;同時,設計與營造有了明確的分工,設計師和工匠們可以更加專注于空間的總體布局和整體的藝術效果。
從清代皇家御用建筑師樣式雷世家到蜚聲江南的香山幫傳人,再到至今依然活躍在西北地區的河州工匠,正是這些傳統建筑哲匠使中國建筑一直延續、傳承不輟。造型各異的勾頭滴水、五彩繽紛的彩畫紋樣、精雕細鏤的門窗隔扇、生動有趣的磚雕故事……中國傳統建筑之美都離不開這些傳統哲匠的巧手匠心。
建筑作為一種物質環境,其背后離不開人的思維活動和觀念意識。正如《周易·系辭上》所言:“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建筑之美,既包含有形層面的營建創造,更兼有無形層面的觀念意蘊。中國傳統建筑的發展,體現的是中國人的宇宙觀、自然觀、價值觀和以“和”為美的審美理想。
班固《西都賦》曾強調“其宮室也,體象乎天地,經緯乎陰陽,據坤靈之正位,仿太紫之圓方”。古人通過仰觀俯察而取象天地,用陰陽五行等學說解釋宇宙的基本法則和相互作用,通過模擬宇宙(天)的秩序,使之與建筑、城市所體現的人間秩序相對應并求得永恒。
古人又講求“不違農時”“參天地、贊化育”,通過順應四時的變化、尊重自然的規律而與外部的自然生態環境和諧相處。陵寢建筑因山就勢,極為重視與周圍自然環境的協調關系;園林建筑講究“雖由人作,宛自天開”,追求詩情畫意的境界和“步移景異”的景觀變化,這些都是和諧之美的體現。
早在理性思維日漸成熟的春秋戰國時期,就產生了以“和”為美的思想。《左傳·昭公二十年》曾載齊國卿相晏嬰在遄臺上對齊景公闡發以“和”為美的觀點,其本質在于多樣性的對立統一,在于各對立因素的相互聯系、滲透與協調;因此包括建筑藝術在內的中國藝術,高度重視藝術形象的結構、尺度、節奏、韻律、運動等,在事物多樣性的對立統一中,追求結構井然有序而又富于變化、豐富而生動。
孔子十分注重建筑審美,曾提出“富有為美”。《論語·子路》:“始有,曰:‘茍合矣。少有,曰:‘茍完矣。富有,曰:‘茍美矣。”孟子也提倡“充實之謂美”。在孔子看來,包括體量和尺度的建筑審美,既應當體現“禮”的社會等級秩序,也應當臻于“樂”即藝術審美的“和”。《孟子·盡心上》更提出“居移氣,養移體,大哉居乎”,認為居住環境對人外在形體和內在精神的修養都起到決定性作用。
經過世代傳承,中國傳統建筑中的觀念意蘊早已融入我們的血脈。如今,傳統建筑以其豐富而直觀的藝術形象,依然向世界傳達著中國人對生活、對未來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