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凡時間
《道德經》曾提出“少則得,多則惑”的價值主張。我們在面對選擇的時候,過多的樣本量反而容易迷惑心智,因為每個樣本都有不可替代的優勢。漸漸地,在領略了大量樣本以后,選擇者的初衷變得越來越模糊,想要占盡優勢的貪欲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真正的主宰者。此時,人的欲望與執念已然是決策者,而理智變成了執行者;當決策者做出不切實際的判斷時,不管執行者如何疲于奔命,也無法在海市蜃樓的欲望與現實之間找到交匯點,于是,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便在內耗之中消失殆盡。
每一次選擇都是機會,但糾結的行為卻沒有將機會當稀缺的寶貴資源,而是在一味地“消費”機會。當你在消費機會的同時,機會也在消費你的人生——這是一種因貪欲而造成的迷失。當你發現所剩機會不多時,已無力回頭。也許正如英國商業哲學家查爾斯·漢迪所說,“當我們明白我們該走哪條路的時候,常常已經失去了走這條路的機會?!?/p>
(摘自《生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