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在廣東廣州,作為陪護人員的李燦(化名),本坐在暨大附一院脊柱骨科的病床旁照顧住院的父親,小伙子突然栽倒在地,一旁的家人立即開始大聲呼救。當時正預備下班的年輕醫生陽華,火速跑到李燦身旁,進一步探查發現,小伙子已然沒有脈搏、毫無意識,心臟業已停跳。一名護士開始打電話尋求醫院ICU、心外科、麻醉科的支援。陽華則奮力地為年輕猝死者進行心臟按壓。每分鐘100~120次,每次下壓胸廓要達到4~5厘米。看似簡單、重復的機械動作,此時成為最能保住年輕生命的法寶。
在ICU醫生黃世芳趕到之前,陽華獨立支撐了快20分鐘。在重癥監護干了10多年的黃世芳,對于監測、搶救等徒手心肺復蘇的專業操作,自不在話下。緊接著,趕來會診的心臟外科李小輝醫生也加入到了救援團隊中來,專業的胸外按壓隊伍,龐大起來。陽華也有了更多的時間休息。
“前后一共有5名醫生、護士參與了對李燦心肺復蘇的按壓操作”,之后趕來的麻醉科主任李雅蘭也很快加入到了救援隊伍當中。作為麻醉專家,她更能從心電監護設備中的波形中觀察到心肺按壓的直接效果。“還有一個直接的證據證明我們心肺復蘇的有效,小伙子心源性猝死已經20多分鐘了,可瞳孔依然沒有散大,說明腦部供血依然在持續著。”李雅蘭告訴記者,這種持續,是醫生護士們堅持不中斷徒手奮力下壓胸廓得來的。從陽華開始進行心臟按壓算起,到最后停止心臟按壓,這群醫生、護士們一共堅持了兩個半小時,合150分鐘。前前后后持續的有效心肺復蘇,超過1.5萬次。直到人工膜肺的離心泵開始發出細微的嗡嗡聲時,陽華他們才徹底停下來。
現在李燦生命真正保住了,只是因為短暫腦部缺血缺氧帶來的腦損傷,他丟掉了1個月的記憶。
(摘自《東南早報》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