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越發親密,有人鬧著分開,一場疫情,成為一面“鏡子”,照出愛情不同的模樣。“特殊的應急事件會讓我們更加珍惜身邊的人。”情感專家張莎莎認為,疫情對情感的作用總體而言是積極正面的,很多人可能會重新思考和整理他的情感生活,比如打算離婚的會選擇復合。還有一些單身的人,會更加渴望陪伴。
云戀
疫情阻隔了不少青年的時空距離,卻擋不住他們內心的情感需求,“云相親”“云戀愛”“云表白”等二次元相會方式,成為這段特殊時期的一種潮流。相關數據顯示,春節期間,映客旗下線上戀愛交友App“對緣”用戶暴漲300%,另一個名為“伊對”的交友軟件,下載量也新增1.5倍,活躍度新增50%。
95后甘肅姑娘蔡藝彤回老家過年期間,遇到了疫情。在家“閉關”多天后,閑得發慌的她決定下載一款交友App,打發時間。大學時期一場失敗的戀愛,讓蔡藝彤變得自卑。但疫情期間,一位名為樊文超的網友,卻讓她產生了心動的感覺。
網戀有風險,面對對方營造的“完美人設”,蔡藝彤還是耍起了“小伎倆”,她通過各種渠道,找到了對方的微信。此后,一次次合拍的談話,又為兩人的交往夯實了根基。從日常生活到興趣愛好、再到互挖黑歷史,蔡藝彤發現,樊文超簡直是自己眾多網友當中的“一股清流”。幾天后的情人節,一個“520”紅包、一份“將自己寫入未來人生計劃的520個字符的情書”,再次打動了蔡藝彤。當時,她退回了紅包,心里愛情的種子卻悄然萌發。他們約好,疫情過后,要一起看日出,去河邊放風箏……
陪伴
疫情之下,每個個體都會經歷無助、孤獨的感受,這時戀人和伴侶的陪伴和關心,顯得尤為重要。
95后李競和毛嘉嘉都是山西晉中人,住在相鄰小區,隔著步行不到10分鐘的距離。但一年中大部分時間,他們一個在外工作,一個在校讀書,幾乎沒有機會好好相處。疫情初期,李競所在的小區出現了確診病例,剛開始,一對小情侶還在琢磨怎樣突破“隔離線”,但最終,理智戰勝了情感,兩人一致決定取消見面。
“暫時拉開距離,反倒成為一種守護和責任。”李競說,宅在家中的日子,他和毛嘉嘉的視頻聊天多了,彼此安慰和鼓勵多了,常常會說起小時候的故事,并暢想疫情結束后的小確幸。更讓李競感動的是,他偶然提到自己想吃毛嘉嘉做的飯,原本對下廚不“感冒”的毛嘉嘉也跟著家人鉆研起了廚藝,還把自己做的菜拍照發過來,說愿意為他做“一輩子的飯菜”。
疫情期間,因為陪伴,“秀恩愛”的越來越多,而另一邊也同時有數據表明,有人因為朝夕相處,叫苦連天,甚至選擇分手、離婚。以往還能出去上上班、逛逛街、會會同事朋友,可疫情期間迅速收窄的時空,缺了距離的美感,讓夫妻情侶間原來的微妙平衡被打破,彼此眼中對方的缺點更容易被放大。
催化
疫情打破了原有的習慣和平衡,讓人性和戀愛雙方的關系得到更真實地呈現。相應地,人們對愛情產生了更為清晰的思考認知。
有人告訴記者,隔離期間,自己就是因為種種瑣事,與妻子爭吵不斷,甚至預約了離婚,但由于特殊時期,當地民政局一天只處理8對離婚。他與妻子在排隊離婚期間,又選擇了和好,并“因禍得福”,意識到婚姻之所以能維系的原因——雙方是否都愿意犧牲。
對此,90后夫妻張磊、李婷的感受更加強烈。因為一場意外,在家隔離的李婷意外流產,住進醫院。而在醫院只能依靠彼此的經歷,也成為這對結婚兩年多的年輕人反思婚姻和愛情的“鑰匙”。
張磊和李婷相識于高中,長時間的了解,讓兩人彼此信任,以致婚后選擇分居兩地,在甘肅、寧夏的兩座城市,發展自己的事業。遇到啥困難,兩人會心照不宣選擇“自己扛”,以減少對對方工作、生活的打擾。正因如此,春節期間,從寧夏返回甘肅過年的李婷,一開始并沒有將身體不適的消息告訴已經上崗的張磊。直到后果不可挽回,張磊才匆匆趕回家中,將她送往醫院。
住院的7天,成了小兩口結婚以來,相處最長的一段時間。“沒有照顧好媳婦。”看著妻子蒼白的臉龐,張磊心中五味雜陳。既擔心醫院有感染的風險,又為自己的大意、失職感到愧疚,為妻子的獨立、懂事感到心酸。反倒是李婷不時談起兩人以后的生活愿景,勸說張磊放下包袱。“一起經歷傷痛、惶恐,但也在憧憬希望。”張磊說,是這些讓他迅速成長,開始思考身為丈夫所要肩負的責任。他決定,盡自己所能,好好維系這段婚姻,與李婷白頭偕老。
(摘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