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1日,是我國反家暴法實施4周年的日子,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的法官發出倡議:“對家暴說不,向法官主張,讓家成為幸福安全的地方。”
當天,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通報了一起典型案例。小芳(化名)與小俊(化名)結婚后,因頻繁的爭吵和家暴讓這個家成為“噩夢”,小芳為此訴至法院要求離婚。庭審時,小芳稱,她也曾想要遺忘想過逃亡,可面對小俊事后的懺悔與求饒,她一次又一次心軟選擇了原諒,可換來的卻又是小俊的反復無常,因此她此次選擇堅決離婚,“是家暴導致感情破裂”。
為了證明家暴存在,小芳拿出小俊寫的保證書一份,其中寫有“保證不再有毆打行為”。此外,還有派出所備案的協議書,其中雙方確認“小俊多次暴力毆打妻子小芳,并當著兒子的面暴力毆打小芳,給小芳和孩子造成了不可逆轉的身心傷害”。而小俊并不同意離婚,并聲稱保證書和協議中的簽字并非他所簽。
經法院委托司法鑒定所對保證書和協議落款處“小俊”簽名進行筆跡鑒定,鑒定意見為保證書和協議中的“小俊”簽名字跡與樣本中的“小俊”簽名筆跡是同一人書寫。
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團河法庭對此案審理后認為,夫妻關系的存續應以感情為基礎。在共同生活期間,小俊未能冷靜控制自己的情緒,在雙方爭吵中多次與小芳發生肢體沖突,造成小芳受傷,致使夫妻感情逐漸破裂,故判決雙方離婚。子女的撫養問題,應注重對未成年人權益的保護,從未成年子女利益最大化的原則出發,對于實施家庭暴力的父母一方,一般不宜判決其直接撫養未成年子女。現孩子隨小芳一起生活,穩定的生活環境,有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成長,鑒于小俊存在家暴行為,不宜直接撫養孩子,孩子宜由小芳撫養。
對于雙方訴爭的房屋,法院認為該房系婚內購買,屬夫妻共同財產。法院綜合考慮到雙方的分居時間、孩子隨小芳共同生活所產生的花費以及小俊存在家暴過錯等因素,依照保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原則酌定小芳享有房屋70%的比例,小俊享有30%的比例。鑒于房屋一直由小芳和孩子居住使用,故房屋判歸小芳所有,由小芳依上述比例按照評估價給付小俊折價款。
據此,法院綜合案情后,判決準予小芳與小俊離婚,婚生子由小芳扶養,小俊每月支付相應撫養費,訴爭房屋按上述比例進行分割。
(摘自《法治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