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一
沒有主題的旅行如同沒有主旨的文章,走著走著便拉雜散漫了。這次前往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主題自然是新會陳皮,那么次題呢?當然和以往相同,找出些本地特色美食,增廣見聞兼以解饞吻。
作為天津人,我幾十年前知道陳皮,是糖果店里的陳皮梅,可惜只見鹽梅不見陳皮。近些年來,隨著國內物流大發展,許多偏僻之地的特色名產漸漸流傳到天津,其中便有陳皮。然而,中藥講究地道藥材,食品講究珍稀名品,既然要用陳皮,不到江門新會走一趟,便是對不起這味食藥兼備的好物。
乘火車去新會別有趣味,因為新會有中國最早的一條華僑自建的民營鐵路, 1909年通車,如今在內容豐富精彩的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還能看到翔實資料和實物蒸汽機車。我乘高鐵在新會站下車,最先看到的是鳳山上的熊子塔,據說,站在熊子塔邊四望,目力所及之處才是地道新會陳皮的產地,遠離這片土地便難稱正宗。我知道熊子塔是因為塔下有個茶坑村與天津有關,清朝同治十二年著名思想家梁啟超在這座小山村出生,民國十三年他在天津意大利租界建成飲冰室,于是飲冰室便成為他總結平生思想、深刻關切國家民族之命運、著書講學的根據地,其思想學說影響至今。
常言道,來得早不如來得巧,我來到新會這天恰值霜降,果農們忙著采收新會柑剝取“微紅皮”,婦女兒童負責晾曬早些時候剝制的“柑青皮”,而等到小雪節氣之后,便應該采摘剝制“大紅皮”了,這是剝制陳皮的三個階段,取得三種原料,收獲不同風味。如今看來,能將傳統地方特產發展成華人世界的流行時尚,新會陳皮算得上是個中翹楚。
我總是替新會人可惜,新會柑剝皮后剩下那么多果肉可怎么辦?以往果農只能將果肉丟棄在田間,這些果肉經年累月自然發酵腐爛,常會造成環境污染。如今不同了,新會的幾家生物科技企業已經開始用果肉生產用途廣泛的酵素,未來應該還會發展出更多用處吧。
逛過了茶坑村梁啟超故居,又逛過了柑橘園,主人給我泡了一壺用大紅柑制作的陳年“柑普茶”。這種柑普茶是新會人的發明,分小青柑與大紅柑兩種,就是沿著新會柑的果蒂周圍割一個小圓孔,從孔中掏出果肉,裝入云南普洱茶,再用果蒂封口,然后就是多年翻曬的陳化過程了。主人拿來的這枚柑普色澤褐黑發亮,表皮均勻分布皺縮凹陷的“油室”,這正是新化陳皮區別于其他陳皮的鮮明特征。
近些年,柑普茶已經流行到天津,這次能在原產地的柑橘園邊細品柑普茶,更是別有風味。主人為我篩茶,茶杯雖小,茶湯卻深不見底,只在白瓷杯的邊緣處顯現出泛著金光的琥珀色。此茶入口醇厚,舌底生津回甘,在鼻腔深處,遠遠浮上來的則是幽幽的柑橘花香。我透過一層層的滋味,努力尋找“陳香”,因為,只有能夠分辨出這種獨特的陳香味道才算行家,可惜我的道行尚淺,只能努力尋找。
將這壺好茶喝過三五泡,我餓了,午餐自然是要吃傳統粵菜陳皮鴨。據說,如果讓幾位廣東人討論哪種陳皮鴨好吃,就如同讓天津人討論哪家的煎餅馃子好吃一樣,多半會一言不合,吵上一架。這也難怪,因為在廣東各地,陳皮鴨的烹制方法各不相同,有先煮后蒸法,有先煮后炸再蒸法,有甜咸口味,有咸鮮口味。至于我嘛,我則喜歡最為簡單直接的陳皮燉鴨,可以先喝湯,品味陳皮從鴨湯中隱隱透出的鮮甜果味,然后再蘸料食鴨肉,不到新會,難得此食。
飽食最宜暢游,午后參觀一家新型陳皮企業,我從當年新柑皮直至五六十年的老陳皮,逐一取閱,細觀深嗅,大開眼界,足慰平生啊!各種陳皮制作的蜜餞、糕餅、糖果蔚為大觀,邊走邊食,諸般滋味紛至沓來,由此可見,陳皮食藥同源的傳統正在被新創意、新思維和新理念發揚光大。接著,我參觀了利用新會柑果肉生產酵素的高科技生產車間,并且品嘗了有助于改善身體狀況的酵素產品,感覺味道頗佳。聽主人講,這種果肉酵素正處于宣傳推廣階段,一旦為世人廣泛接受,不單能夠解決新會柑果肉的再利用問題,更重要的是,古老的陳皮產業從此可以為世人提供一種健康有益的高科技新產品,算是老樹開新花吧。
我的新會閑游,終于對正宗陳皮得到些非親身體驗不能真切地認識,彌補了書面知識之不足,以免耳食之徒的缺陷。等我回到天津,再逢人們談論剛剛在中國北方流行的陳皮時,我便有眼見舌嘗之實可講,哈哈,不亦快哉!
選自《天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