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喜
摘要:改革開放40多年來,隨著城市擴張,城市周邊的農村逐漸變成城中村。城中村由原來以發展農業為主轉變為以發展二、三產業為主,城中村集體經濟產業的發展為失地農民的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城中村集體經濟在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了許多問題,這些問題需要政府、村集體、村民等各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夠取得良好的發展。西明村作為南寧市一個快速發展的城中村,在集體經濟的發展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關鍵詞:城中村;第三產業;集體經濟
農村集體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主要形式,城中村第三產業集體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特殊形式,它普遍存在于城市中的“城中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是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城中村發展集體經濟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也是關系到城中村基層治理和社會穩定的問題。
廣西南寧市西明村,是南寧市近郊的農村。近年來,城市化進程加速,西明村的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新產業取代舊產業,由原來以發展農業經濟為主的傳統農村,逐漸發展成為以第三產業集體經濟為主的城中村。本文以西明村第三產業集體經濟的發展和治理作為研究對象,試圖在城中村集體經濟發展中尋找到有效的治理新路徑。
一、西明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歷程
(一)西明村的簡介
西明村位于南寧市西部,距離市中心8公里,是相思湖新區的核心區。西明村地理位置優越,它東靠相思湖,南依邕江、北臨大學路,地鐵一號線貫穿東西。現階段,西明村正在整村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第三產業集體經濟產業的建設如火如荼,西明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在南寧市具有典型代表性。從市中心往郊區縱向延伸十五公里,沿途的永和村、雅里村、中興村、上堯村、陳村、四聯村,幾乎都沒有進行整村推進的城中村改造。西明村在城市化過程中,各種問題和矛盾在城中村發展中具有普遍性。研究西明村第三產業集體經濟的發展,可以從這典型例子中了解南寧市周邊城中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特征。
(二)西明村集體經濟的發展
西明村的集體經濟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20世紀70年代之前,主要是以生產隊為核算單位的農業經濟。70年代初,村集體開始創辦紅磚廠、河沙廠,第二產業集體經濟開始發展。這一階段的集體產業,以生產大隊為主體,管理者主要是村干部。
90年代開始,各個村民小組開始發展自己的集體產業,此時的集體經濟主體變成了各個村民小組。這個時期出現有蝦場、魚塘、加油站、飯店、農貿市場等等。這一階段的集體經濟的模式,以家庭聯產承包制為基礎,以生產隊的集體經濟為輔,村民開始有了集體經濟收入,年終每人會有幾百上千元不等的分紅。
2003年,政府開始對西明村土地進行征收,截止2014年底,由于土地被征收,原有的集體經濟模式幾乎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村集體利用政府規劃好的第三產業用地發展新的集體經濟產業。
二、城市化進程中的西明村集體經濟產業發展
西明村發展第三產業集體經濟,利用的是政府規劃好的土地,農民們簡稱它為“三產用地”。“三產用地”是政府在征用集體土地之后,按人均40平方米的標準核撥給村集體發展第三產業的,它的目的在于保障失地農民生產生活。西明村第三產業用地的土地性質仍然是村民集體所有制。
“三產用地”模式產生于90年代的珠三角地區。當時廣州等珠三角城市利用改革開放契機和地理優勢,發展“三來一補”企業和服務業,城中村的經濟實力比較雄厚,村民們不希望沿用“農轉非”貨幣補償模式。為順利推進城中村土地的征收,經過政府、村集體、村民的協商和探索,就出現了預留產業用地的模式。這個征地補償的模式,得到了全國很多城市的借鑒。
目前,西明村集體“三產用地”產業的開發主要是面向社會招商融資,開發模式有整體出租、合作開發、自主經營等多種方式。
(一)整體出租
村集體把“三產用地”整體出租給開發商,按每畝9~11萬元/年的租金,租期一般是25~30年,并以5年為一個周期提高租金。開發期滿之后,村集體收回產業用地及物業使用權。例如,西明村第五小組的“西明商業廣場”項目;第一小組的“旭城1+1廣場”項目;第七小組的“廣峰現代城”項目。這種整體出租的方式延續了以前土地租賃的模式,不管村集體有沒有經營能力,都可獲得穩定收益。
(二)合作開發
村集體與開發商簽訂合作開發協議,按照村集體出土地,開發商出資的方式,對“三產用地”進行開發,合作開發的年限一般為50年。西明村第四小組“江灣尊府”項目、第六小組“西明藍灣”項目、第八小組“濱江錦府”項目都是以這種方式合作開發,開發項目均為商住樓。這種合作模式,村民人均能分到一套70平米的公寓,村集體獲得2000平方米的商鋪,剩余的公寓和商鋪歸開發商所有。這樣的方式村集體和村民獲得比較大的自主權,后期也獲得更多的利益。
(三)自主經營
一些地理位置優越、集體經濟實力較強的村民小組會選擇這種經營方式。如西明村第一組位于交通便利、單位眾多的地段,村集體自己建設了“南郊農貿市場”。自主經營方式保證了村集體對產業的絕對控制權,也使集體具有比較強的經濟增收能力。
三、西明村第三產業集體經濟的問題分析
(一)?集體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集體經濟運營方式比較單一,多為土地、房屋等不動產物業出租,很少有自主開發的物業。集體資產的回報率低,升值慢。
2.?村集體沒有成立股份制公司對集體產業進行管理。集體產業的管理基本上還是村干部進行管理。村干部既是村民自治組織領導,也是經濟組織的管理者。大多數農民無法參與對集體經濟的管理,這個模式及其容易出現腐敗、權利尋租等問題。
3.?分配方式多為年終分紅,由于村民普遍對村干部不信任,集體收入基本上會在年底一次性分干分凈。不再提留資金給集體進行再生產。這樣的分配,使集體收入缺乏增長力,集體經濟缺乏發展上升的空間。
4.?集體產業項目的建設速度比較慢。例如第七組的三產項目因為拆遷問題,拖延了兩年到2016年才開工;第四、八組因為項目選址問題拖延了四年才開工。
5.?產業項目開發盲目跟風。西明村的產業用地建設項目基本上是商住樓,周邊的新村、四聯村也在規劃建設類似的項目。這些眾多的項目建成之后,能否產生收益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6.?部分戶籍人口不能享受集體分紅,全村已經出嫁但戶口未遷出的“出嫁女”都無法享受集體的分紅。2016年全村能夠享受分紅的大約為1836人,“出嫁女”及其子女200多人無法得到集體分紅。
(二)集體經濟發展中問題的分析
西明村第三產業集體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也是南寧市其它城中村普遍存在的問題,它的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1.?村集體缺乏資金,只能依靠招商引資。雖然村集體得到征地補償款,但是這些補償也僅夠建設回遷房。村集體產業的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村民只能依靠招商引資。以西明村第七組建設的“廣峰現代城”為例子,該項目建筑面積7萬平方米,建設資金超過1億元。這么多的投資是失地農民無法承受的,只能靠招商引資。
2.?人才缺乏。由于村里的讀書人大多數留在城市里工作,這就導致了村里缺乏有能力的管理人才。而且,由于村民對村干部在勤政廉潔方面普遍不信任,使得在建設產業項目的時候,村民主要還是偏向于招商引資,而不是自主開發。村集體產業以土地整體出租的模式,村民不需要考慮如何有效的管理,就可以一勞永逸的收取租金,但是收益卻無法增長。
3.?征地部門與村民缺乏協作。西明村集體產業建設的主要障礙在于土地的平整。問題的產生一是拆遷戶的過度訴求,另外的原因在于征地拆遷部門不夠積極作為。按照征地安置協議,征地部門負責第三產業用地三通一平,然后交付給村民建設。而現實中,征地部門往往重視征地,輕視安置。
4.?集體產業項目的跟風建設。在商品房項目建設如火如荼的環境下,農民在三產用地建設商住樓,似乎是農民和合作方最明智的投資選擇。但是,由于集體產業產權歸集體所有,三產用地建設起來的商住樓,它的吸引力肯定比不過商品房,這樣的建設很有可能會導致產業的局部過剩。
5.?集體經濟產業收益的分紅,一直是村民最關心,也是矛盾最突出的問題。第三產業用地的建設,目的是給失地農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因此,集體第三產業收益的分紅,自然就成了失地農民最關心的問題。“出嫁女”不能分紅,即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的原因。以前,女孩一般會嫁到其他村莊,戶口遷移之后她們依然也可以享受對方村集體的分紅;而現在,部分女孩嫁到城市,由于農業戶口可能會得到更多的紅利,很多“出嫁女”不愿意把戶口遷到城市;反過來,部分“出嫁女”還把在城市里出生的孩子落戶于農村。現實當中,有些“出嫁女”在城市里工作以后已經享受城市的社會保障,如果再參加農村集體的分紅,那對村民來講也會造成新的不公平。
四、多方合作助力第三產業集體經濟健康發展
西明村第三產業集體經濟的發展,前景是美好的。雖然它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許多的問題,但是可以通過多方合作合理解決。
首先,政府部門應該指導有條件的村集體建立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將村集體經濟組織公司化、集體財產股份化是城中村產權改革的基本方向。這樣的改革必須借助政府的引導,對集體經濟實行股份合作制改革,建立合理的管理主體,培養專門的管理人才,結束村干部兼管集體產業的治理模式。
政府應該積極支持村集體經濟產業的建設發展,在土地平整、項目規劃審批等方面為集體產業建設掃除障礙。當前,在國家進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時,如果地方政府能夠在集體產業項目建設的時候給予適當的指導,這就會使得集體產業結構更加優化、產業質量能夠提高。城中村集體經濟產業的健康發展,事關失地農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也事關農村社會的穩定與發展。
村“兩委”應該根據時代的發展,按照政府相關政策,更新和完善《村規民約》,保障每一位村民的基本權利,對符合政策要求的戶籍人口給予集體分紅,或者給予“出嫁女”一次性分紅補償。實現集體經濟收入分紅的公平與平等,不僅是法律所規定,也是社會主義共有制度的體現。
村民應該支持集體預留部分資金,建設相應的文化活動場所,為大家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務。利用集體收益為村民提供基本的福利,不僅提高村民的幸福感,更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五、結語
在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西明村集體經濟的產業形式發生巨大的變革。城中村集體經濟產業的發展不僅是失地農民生活的保障,也是城中村社會穩定的基石。集體經濟產業收入的提高,是實現鄉村振興、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手段。雖然西明村集體產業的發展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但是前進的方向是好的。相信經過政府、村民等多方合作,新時代的城中村集體經濟將會發展得更美好。
參考文獻:
[1]仝志輝,陳淑龍.改革開放40年來農村集體經濟的變遷和未來發展[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1).
[2]李珍剛,羅華林.走出困境:民族地區農村集體經濟回歸與成長中的公共治理[J].貴州社會科學,2018(01).
[3]王瑞慶.征地留用地在城中村轉型中的作用[J].開發導報,2017(02).
[4]聶波.城中村土地房屋征收中的利益沖突與協調研究[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作者單位:廣西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