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亮
摘要:數字化生存對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生成具有深遠影響,文章從社會系統、文化系統、人格系統等視角深入分析,探索數字化生存對大學生價值觀生成的影響因素。伴隨數字技術的創新與發展,為大學生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拓寬了交流的范圍與渠道,促使當代大學生價值觀趨向更加理性與務實。但與此同時,大學生價值觀念取向多元、社會責任感缺失日益嚴重;現實人際關系冷漠、游戲主義交友觀以及價值選擇迷惘、激進。因此我們必須提出相應的對策措施,為大學生正確認識數字化生存提供引導,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轉化為大學生自覺的價值追求。
關鍵詞:數字化生存;大學生價值觀;生成因素
一、數字化生存的縱橫分析
(一)數字化生存的內涵與特征
數字化生存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國學者尼葛洛龐帝在其1996?年出版的《數字化生存》一書中提及,他解釋道,人類生存于一個虛擬的、數字化空間,在這里人們運用數字技術從事工作、交流與學習等活動,稱為數字化生存。數字化生存具有便捷性、快速反應性、豐富性等獨有特征。
(二)數字化生存形成的動力
科技創新、數字技術的進步及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數字化生存形成的動力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數字化生存時代,人類的信息實現空前流動性,人們無時無刻不在使用數字技術而生活于其中。與此同時,數字化生存帶來的生產方式的變革必將對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產生深遠影響。
二、大學生價值觀研究的理論基礎
(一)大學生價值觀的構成
所謂價值觀,即是人們對價值問題的根本看法、立場、觀點與態度總和。總的來說就是人們對某一事物是否具有價值以及具有怎樣的價值的根本看法,是人們區分善惡美丑、利弊得失的判斷標準。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主要由三部分構成:價值目標、價值評價與價值取向。
(二)大學生價值觀生成的影響因素分析
1.?社會系統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
從社會環境來看,市場化的改革與開放,激發了人們追求物質的欲望,數字化的快速發展,拓寬了人們的視野與認知。隨之而來,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實用主義與功利主義深入人心。大學生雖然生活、學習在“象牙塔”中,但社會上的種種風氣與環境不可避免會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念產生影響。現如今,受此影響極端個人主義思想、功利主義等思潮盛行,大學生普遍缺乏社會信仰。
從高等教育制度來看,高校對于人才的培養變得越來越迎合市場的需求,高校優劣的評價機制轉變為畢業學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結果便是高校失去了引領社會的作用,成為被動接受市場改造的對象。
2.?文化系統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
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新興媒體的普及,信息接受習慣和認知方式發生巨大變化。現如今人們大可不必守在電視機旁等一則關注的新聞,取而代之的是通過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在生活的間隙獲取信息。數字化時代的到來也暴露出弊端:部分自媒體為博人眼球、增加閱讀量,不惜傳播謠言和虛假新聞。處于非理智狀態的大學生面對海量新聞時,無法客觀和正確地對其進行判斷和區分,容易導致自身思想道德觀念和人生觀產生偏差。
3.?人格系統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
當代大學生的人格是由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且具有特定效能的要素所組成的動態系統。它具有相應的層次與復雜的結構。從靜態來看,它由三種要素構成,即大學生的自我意識、知識體系和道德品行,這三種要素相互協調配合影響大學生人格的穩定。從動態來看,大學生的人格是不斷解構再建構的動態過程,體現出哲學意義上的否定之否定規律,即不斷突破舊人格重塑新人格的變化過程。
三、數字化生存對大學生價值觀影響的效用探討
(一)交往范圍的拓寬與現實人際關系的冷漠、游戲主義的交友觀
在數字化生存中,交往雙方地位平等,它打破身份、地位、職業的制約,促進不同地區、民族間的相互溝通,極大拓展大學生的交往范圍。大學生由于自身特點更容易沉溺數字化生活中,長期以往必然忽視近在咫尺的親情和友情,缺少了面對面的語言交流,導致心理空間的實際封閉。數字生活具有虛擬的一面,交流雙方往往只看到對方與自己興趣愛好契合的一面,把處在網絡另一端的人物設想的過度美好,導致對現實人際關系的冷漠。由于交往渠道多樣、方式簡單,大學生認識新朋友的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大大降低,忽略對友誼的維持和付出。
(二)價值觀更為理性、務實與價值選擇迷惘、激進,同時享樂功利主義價值觀盛行
在數字化的生產方式中。新興職業如自由職業者等依靠數字化技術的方式迅速發展,從而改變了傳統的求職價值觀。現如今大學生只關注與自己息息相關的就業生活的內容,從而價值觀念更為務實。由于大學生思想心智尚不成熟易受影響且搖擺不定。例如一部熱播網劇所傳遞的生活方式和價值選擇能迅速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個別新媒體往往出現標題大于內容的錯誤判斷、輿論一邊倒的錯誤選擇與創作等。大學生社會經驗不足,容易理解片面化和過激。
(三)表達渠道多樣,主動積極的發聲,更愿意對時事發表看法,表達自己意見與更傾向于通過網絡求證事實,而忽略實踐探索
數字化生活普及,大學生獲取知識和訊息的渠道變的多樣且方便,大學生更加愿意有自我的主見和想法,對待問題也具有批判、質疑的精神。大學生更加易于通過數字化技術來發表所以對于社會熱點事件的看法和觀點,具有較強的獨立思考,質疑精神和自我教育意識。在數字化生存時代,大學生往往不太愿意走出校區去實踐探討。
四、培育對策與建議
數字化生存產生和存在有其必然性。要因勢利導,揚長避短,幫助大學生構建積極、健康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念。
(一)加強文化建設,用優秀的思想文化資源占領數字化生活的主要陣地
將價值觀建設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點,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曾說道,現代的大學應有三部分構成: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校園文化。校園文化是大學建設的軟實力,培訓優秀文化塑造正確的價值觀要利用現代數字技術,開展校園文化活動,通過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展開,寓教于樂才能幫助大學生構建積極、健康的社會主義價值觀。
(二)加強數字化生存的道德與法規建設,強化數字信息的監督,維護良好的秩序
數字化生存具有開放、共享、匿名的獨有特征,網絡生活中易使大學生違反紀律與法規卻毫無意識,破壞良好的上網環境,甚至危害社會。因此政府要加強監督與管理,完善制約網絡行為的相關法律法規,根據網絡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及時更新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約束網絡不良行為,凈化網絡環境。充分利用最新的數字技術來打擊網絡犯罪行為,為大學生提供健康、良好的網絡環境。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下的大學生價值觀培育
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數字化技術發展方向的引導,加強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鼓勵發展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我們要積極利用、科學發展網絡技術,使數字化建設依法依規有序發展。重視新興媒體的作用,讓新興媒體成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新陣地,大學生精神文化的新空間,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大學生價值追求、價值目標和價值取向中的主導地位。豐富教學內容和手段,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學習中去。
參考文獻:
[1](美)尼葛洛龐帝.數字化生存[M].胡泳,等譯.海南出版社,1997.
[2]李景源,孫偉平.價值觀和價值導向論要[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4).
[3]周若輝.虛擬與現實:數字化時代人的生存方式[M].?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2008.
[4]互聯網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及應對[J].中國青年研究:社會科學版,2010(03).
[5]網絡對90后大學生價值觀的實證研究[J].現代情報,2014(04).
[6]楊嵐嵐.新聞碎片化背景下大學生價值觀導向研究[J].新聞戰線,2017(06).
[7]周耀宏.十六大以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基本規律研究[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4).
[8]互聯網效應及大學生的價值取向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9]陳章龍.價值觀研究[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10]王賢卿.道德是否可以虛擬[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廣東工業大學政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