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佳旎
摘要:由于歷史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國企業稅務管理的意識整體情況相對較弱,稅務管理水平也亟待提升。一方面,大多數企業認為稅務事項不過如此,由企業財會人員兼辦即可,故而對職責要求較為淡化;另一方面,企業對稅務管理仍停留在被動的、消極的、表面化的達到稅法規定的基本要求而已。而且,企業對稅務知識的培訓管理也不夠重視,有些企業甚至會有些許抵制,存在盡可能偷、逃稅的僥幸心理,缺乏主動學習、透徹理解的意識。文章擬通過SWOT的剖析,在近幾年“放管服”的改革形勢下,企業應如何改變才能更好地應對并符合稅務管理的要求。
關鍵詞:企業;“放管服”;稅務管理
近幾年來,稅務系統大力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斷優化稅收壞境。全國稅務系統勇于創新,在簡政放權上做“減法”,大幅度削減稅務行政審批,進一步優化審批流程,有效便利納稅人;但在后續管理上做“加法”,在加快轉變稅收征管方式的同時,依托“大數據”系統(金稅三期系統和增值稅發票管理新系統)加強后續管理及風險提示,從而健全了事中、事后的管理體系。
在國家稅務總局改革前,企業每次發生新業務時,須將情況詳細說明清楚并通過稅局逐級審批后,方能在批準范圍內(包括稅種及稅率等)執行;改革后,企業可以根據稅法規定自助辦理各類稅務事宜,包括開票、繳稅、享受優惠政策等,減少了很多審批流程,相關資料也無需提交稅局僅企業留檔即可。但后續稅務系統會根據“大數據”信息,加大抽查力度及比例,一旦查出企業有偷、逃稅款或違反稅法相關規定的情況,稅局會采取降低企業納稅評級、交納滯納金等相關措施。
基于上述稅務改革背景,企業應如何更快、更好地適應“放管服”的改革形勢和環境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通過SWOT(優勢、劣勢、機遇及威脅)四方面來介紹一下,企業應該如何進一步加強自身的稅務管理工作。
一、優勢(S)
稅務系統“放管服”背景下,優化了稅收環境、減輕了納稅人負擔。主要體現在:減少和優化稅務行政審批;簡化企業設立、遷移、注銷手續;改進企業優惠備案和合同備案;精簡涉稅資料的申報工作;提高并優化納稅服務。
“放管服”的改革優勢下,企業的稅務管理應該是積極的,主動的,并充分理解稅務改革的指導思想,全面配合稅務系統改革的推進發展。
二、劣勢(W)
有些企業對稅收管理停留在被動、消極,繳稅意識淡薄,對稅務知識的培訓管理不夠重視。但在“放管服”的改革背景下,若企業不改變原有狀態,那么就很可能會遇到接踵而至的稅務風險。所以,無論是管理層還是主管稅務的工作人員,都應該高度重視并加強稅務管理的意識。
(一)加強企業的稅務管理能力
改革前很多涉稅事項都須由主管稅務機關的審批,如今大部分則由審批改為備案,有些甚至備案都取消了,作為企業的稅務人員必須要有足夠的專業水平,自主判斷各種稅收事項,熟練掌握和運用稅收政策,這就對稅務人員的專業知識、實踐經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加強現有稅務人員的學習培訓
企業應對內部人員建立人才培育機制,評估現有人員稅務方面的技能素質等,為他們發展成長及進步創造較好的平臺。同時,企業也可增設一些公司內部的OJT課程或公司外部培訓講座等,以加強現有人員在稅務管理方面的專業能力。
2.考慮增設稅務機構
企業可以考慮增設專門的稅務管理機構,建立合理的崗位體系,配備擁有專業素養的管理人員。企業的稅務管理部門不僅要做好涉稅的日常工作,還要建立稅收政策信息渠道,動態掌握各項稅收政策,對企業的納稅行為統一籌劃、統一管理,推進企業稅務管理工作走向規范化、專業化。
3.加強與稅務管理機構的溝通
在進行稅務管理時,企業稅務人員未必能精準把握政策的每一個要點。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應通過加強與稅務部門的有效溝通,對實際業務中可能出現的涉稅風險進行剖析。同時,通過交流,企業稅務人員也可以進一步透徹地理解稅收政策的意義及操作關鍵點,這樣,既提升稅務管理工作的針對性,也優化了企業稅務管理的有效性。
(二)加強稅務政策的梳理與解讀
1.整理并解讀現有的國家稅收政策
近幾年來,國家稅收改革全面鋪開,不斷推出減稅、優惠政策,作為企業的稅務管理人員須做好現有稅收政策的整理與歸集,在此基礎上,企業還應梳理與企業或企業所在行業相關的國家稅收政策。企業稅務人員可以參加一些相關的稅收政策培訓課程,或是在企業內部開展學習討論會,以加強對稅收政策更深層次地學習和理解,從而在日常工作中降低納稅成本,更好的用足用好政策。
2.密切關注國家稅收政策變化
企業稅收管理人員在梳理現有政策的同時,還應密切關注國家稅收政策的變化,不斷學習、理解、消化,以期更好、更快地適應稅務系統“放管服”的改革形勢。
三、機遇(O)
在“放管服”的改革環境下,國家稅務平臺對稅收政策科學分類,明確網上發布的渠道和形式,升級12366納稅服務平臺,提高稅收政策透明度,加大稅收熱點問題的宣傳。改革浪潮下,稅務政策不再像以前那樣“躲躲藏藏”。比如最近一次的增值稅稅率調整信息是總理公開宣布的,無論是稅局、所長、專管員還是我們普通的公民,都是在同一時間通過同一個平臺上獲悉的。對于企業而言,政策放開了,企業應該有更多的機會接觸、了解、學習,力爭稅收創效。
(一)加強會計核算,以達到稅收要求
在2018年國家出臺了多項與年度所得稅相關的優惠政策,比如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率從50%提高到了75%、累計虧損彌補年限從5年延長到了10年等。由于稅務和會計口徑及要求有所差異,企業財稅工作人員在滿足《企業會計準則》的前提下,須進一步考慮如何更好地享受稅務優惠政策。比如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的優惠政策,稅務政策較《企業會計準則》而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筆研發費用均須按稅務規定整理歸集至經批準后的研發項目中,若無法歸集至對應的研發項目中,從稅務口徑的角度來說,該筆研發費用是不被認可的。在此情況下,作為企業的稅務人員,就必須充分理解、充分吃透政策關鍵點,并合理、合規地調整企業現有會計處理,最大程度地讓企業享受政策優惠。
(二)加強稅收籌劃工作
企業必須結合自身實際,開展合理、有效的稅收籌劃工作,從而在合法的前提下,減輕企業的納稅負擔。另外,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稅務人員應盡早介入其中,統籌考慮各類稅務因素,有效開展稅務籌劃工作,從而降低企業稅收風險,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四、挑戰(T)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稅務系統的管理方式在不斷改進。稅務管理部門通過“互聯網+”的稅務征管方式,可以實時采集并掌握海量交易數據(包括統計、外管局、社保、銀行),所以,對企業而言,將做好隨時迎接稅務抽查的準備。
企業一定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稅務信用。正如習總書記要求的:構建“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信用懲戒大格局,讓失信者寸步難行。隨著中國信用體系的逐步完善,企業信用信息將納入信貸審批、政府采購、工程招投標等各項經濟業務活動中,所以企業對稅務問題必須高度重視。
(一)建立以稅務風險為導向的稅務管理體系
加強稅務管理,制定防范稅務風險各項措施,是企業發展的首要任務。企業應該建立以“稅務風險”為核心的稅務管理體系,針對稅務風險進行全面的預防;同時企業稅務人員要積極開展部門內或是跨部門的交流、探討,通過信息交流和溝通理解,實現對企業整體經營活動的稅務管理工作。企業可運用稅務管理系統,通過主動稅務自查,及時發現可能存在問題的涉稅業務,并對其進行逐一核實,從而有效預防或規避涉稅風險。
(二)考慮由第三方專業機構提供專業意見
如果企業規模較小,可以考慮增加第三方專業機構的參與,比如:邀請咨詢機構定期進行稅務管理的宣傳,或是外包一些較難處理的稅務業務,以保證稅務業務工作的順利開展。
在改革背景下,?“放管服”給企業帶來的不僅是機遇,同時也是挑戰。優勢要好好利用,劣勢也應積極克服和糾正。企業及稅務人員應建立合規、合理的稅務管理體系,加強稅務風險控制,不斷提高稅務管理水平,更好地適應?“放管服”改革下的新形勢,從而實現企業長遠、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含.論企業稅務風險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加強措施[J].時代金融,2018(06).
[2]單湘平.簡論稅務部門“放管服”新形勢下企業如何應對[J].全國流通經濟,2018(27).
[3]王慧敏.探究企業稅務管理中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管理論壇,2018(01).
[4]王錦榮.企業稅務管理風險與控制探討[J].現代經濟信息,2018(16).
(作者單位:上海華力集成電路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