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摘要:隨著現代公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股東角色轉變成了單純的投資者、所有者,不再介入公司的經營管理,公司的運營決策更多交由經理團隊掌控,由此便出現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導致的信息不對稱引起的矛盾。文章是在《公司法》司法解釋四出臺后的背景下,分析實務之中仍有爭議的棘手問題為出發點,希望對于提及的問題能夠提供解決思路和辦法。
關鍵詞:股東知情權;會計賬簿;救濟
一、案件介紹及問題的提出
基本案情:本案一審原告王朝祥是一審被告十堰市新百工貿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百工貿)登記在冊的股東。王朝祥等股東于2018年1月31日向新百工貿請求:一是查閱、復制公司章程以及自2009年9月25日至2018年1月31日股東會會議記錄、董事會會議決議、監事會會議決議和財務會計報告;二是查閱財務會計賬簿以及相關房產的出租收入明細、房屋出租合同和相關支出。新百工貿認為依據《公司法》第33條,法律規定的股東知情權只列舉了董事會會議決議,而不包括董事會會議記錄和合同,另外王朝祥要求查閱會計賬簿沒有向公司提交書面申請并說明目的,王朝祥遂向法院提起股東知情權訴訟。
一審法院依據《公司法》第33條判決部分支持王朝祥的訴訟請求,即新百工貿提供自2009年9月25日至2018年3月31日的公司章程、股東會會議記錄、董事會會議記錄、監事會會議決議、財務會計報告、以及房屋租賃合同供王朝祥查閱、復制;會計賬簿僅供查閱。
上訴人新百工貿不服一審判決,提起上訴請求撤銷一審判決并改判駁回被上訴人王朝祥的一審訴訟請求。新百工貿上訴稱,一審法院在王朝祥未提供證據證明其向公司提交書面申請,請求查閱會計賬簿的情況下直接判決其查閱新百工貿的會計賬簿,不符合法律規定。二審法院以王朝祥提交的《關于查閱、復制公司相關章程、資產及公管資料的請求》確定了王朝祥對于查閱會計賬簿請求的前置程序,另外認為房屋出租合同是記載房租收入支出的會計原始憑證,而原始憑證又是判斷會計賬簿真實性和完整性的依據,因此對于王朝祥查閱房屋租賃合同的請求予以支持。
實務中最常見的關于股東知情權行使范圍的爭議在于會計賬簿是否包括會計憑證,即是否包括原始憑證和記賬憑證,大多數公司[本文所述公司均指有限責任公司(以下均簡稱公司),不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在接到股東此類請求時或不做回應或以《公司法》無明文規定而拒絕提供查閱。而本案則涉及到另一種知情權行使的范圍,即是否包括董事會會議記錄和相關合同。
實務中常見的與此相關的爭議還涉及到下列問題:一是若股東有權查閱會計賬簿,是否有權對會計賬簿進行復制;二是若股東在訴訟中喪失了股東資格,正在進行中的股東知情權訴訟會不會受到影響;三是隱名股東可否向公司主張行使股東知情權;四是在保障股東知情權行使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平衡其與保護公司商業秘密的關系。
二、股東知情權制度產生的背景、價值
學界對股東知情權的內涵并無根本分歧,一般認為,“股東知情權是指法律賦予公司股東了解公司信息的權利。股東知情權包括股東了解公司的經營狀況、財務狀況以及其他與股東利益存在密切關系的公司情況的權利。”而股東知情權最核心的內容是賬簿查閱權,學者劉俊海在其所著《現代公司法》一書中論述賬簿查閱權時指出,“賬簿查閱權是指股東在查閱公司財務會計報告之外享有查閱公司會計賬簿的權利,大股東和管理層使小股東淪為弱者的原因主要在于大股東和管理層與小股東在占有公司財務信息和經營信息方面的不對稱,其制度根源在于小股東無法查賬。”
(一)股東知情權產生的背景
股東知情權產生的背景是公司所有權和經營權的日益分離,兩權分離的目的在于使股東利益最大化,盤活社會資本,激發社會資金的投資熱情,帶動市場經濟有序發展,從而壯大國家經濟結構基石。筆者認為,從公司運營拉動經濟增長和帶動就業的角度來說,公司的數量和質量是直接影響一國經濟的關鍵一環,隨著現代公司制度的發展完善,公司規模的擴大、經營業務的日臻細化,以及股份的稀釋和分散化,公司運營需要更為專業的人士進行策劃管理,經理人團隊隨之產生成為公司經營管理的主力軍。單一股東對公司的決策權控制越來越弱,且每個股東都參與公司管理和決策勢必會降低公司運營的效率。那么,公司股東將公司的經營管理權授權給董事會,由董事會任命高級管理人員進行專業化的運營管理已是大勢所趨,而股東則每年出席一至兩次股東會進行宏觀決策即可。由此,越來越多的股東角色轉變成了單純的投資者、所有者,不再介入公司的經營管理,但是公司經營狀況的好壞又直接影響了股東分取利潤的多寡,為準確了解公司的運營情況,參與公司宏觀決策,保護自己的投資收益,監督公司有效運轉,《公司法》賦予股東知情權實屬必要。
(二)股東知情權的核心價值
股權是資本的紐帶和資本的鏈條,在投資者以其出資換取股東身份坐享收益的同時,即意味著其將運營管理的權利讓渡給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筆者認為,股東知情權的核心價值歸根結底在于滿足中小股東最大利益的分紅權。而知悉公司運營的實際情況必然要通過行使股東知情權這一基本權利來實現,進而監督公司的管理團隊認真謹慎履行管理職責,盡其所能保障公司股東的投資收益,時刻謹記不能越過經營管理紅線,在實際經營中務必保證公司賬目清楚、明確,從這個角度來說,股東行使知情權時是否兼具行使了部分監事的職責有待討論。
三、現行制度下股東知情權救濟的思考
(一)會計賬簿包括原始憑證和記賬憑證
《公司法》和最新的司法解釋四均未對《公司法》第33條第2款中的“會計賬簿”范圍進行明確,其是否包含會計憑證在司法實踐中的爭議較大,也是股東知情權糾紛中占比較大的爭議焦點之一。筆者通過搜索近幾年全國各地的裁判文書發現,大部分法院對“會計賬簿”的范圍釋義都結合了《會計法》的相關法條,認為會計賬簿是以會計憑證為依據,而會計憑證就包含原始憑證和記賬憑證,股東若想全面了解會計賬簿所載內容的真實性,就必須結合原始憑證和記賬憑證進行印證。但是仍有部分法院在適用《公司法》第33條第2款時認為本條是窮盡式列舉,不能做擴大解釋,僅將“會計賬簿”做書面解釋,認為“會計賬簿登記必須以經過審核的會計憑證為依據,按照不同的會計科目登記造冊而形成,會計賬簿與會計憑證之間既密切聯系,又相對獨立,二者不是同一概念”,因此股東行使知情權的范圍不應包括原始憑證和記賬憑證。結合我國公司治理現狀和會計實務,會計憑證是形成會計賬簿的基礎,會計賬簿相對于財務會計報告能夠更加真實的反應公司賬務和交易往來進行追本溯源,而“法律設立賬簿查閱權是因為公司財務會計報告只籠統、大概地反應公司經營管理情況,原始會計賬簿更加能夠充分反應公司經營管理發生的具體情況”。因此筆者認為股東行使知情權查閱賬簿的范圍包括原始憑證和記賬憑證是有其現實意義和必要的。
(二)作為會計賬簿基礎的相關合同應屬股東知情權范圍
接踵而來的問題在于會計憑證是否有可能蒙蔽股東使其不能通過行使賬簿查閱權知悉公司經營管理的真實情況從而影響股東的利益分配?答案是肯定的。這就回到本文案例提出的其中一個問題,即股東行使知情權過程中能否主張查閱與公司往來的相關合同。從本案判決來看,一審法院和二審法院都支持了本案股東請求查閱相關合同的訴請。但是應當引起注意的問題是,股東是否有權查閱所有公司往來的交易合同?因公司合同涉及客戶資料和交易價格等核心利益問題,所以這個問題的解決可借鑒《公司法》第33條第2款股東要求查閱會計賬簿的思路,若股東查閱會計賬簿后認為有需要調取相關聯的與公司往來合同進行印證,可以向公司提出書面請求,說明目的,若公司不能提出股東查閱相關合同有不正當目的、可能損害公司合法利益或泄露公司商業秘密的合理懷疑,那么公司應當提供查閱。若公司在一定期間內不予答復或拒絕提供查閱,股東可以訴至人民法院要求公司提供查閱。此時,股東有不正當目的、可能損害公司合法利益或泄露公司商業秘密的舉證責任應當由公司承擔。因此,即便是股東,在行使其固有權時也應當進退有度,給公司保留必要空間,留有一定的限度,查閱相關合同才是恰當的。
(三)查閱和復制會計賬簿均為股東行使知情權的方式
有關賬簿查閱權的另一個問題是股東有權查閱會計賬簿,但是否有權復制會計賬簿呢?依據《公司法》第33條第2款,股東可以要求查閱會計賬簿,但是應當向公司提出書面請求并說明目的,若公司認為股查閱賬簿有損害公司合法利益的可能,可以拒絕提供查閱,但是應當向股東作出書面答復并說明拒絕理由。如果公司未做回復或拒絕提供查閱,則股東可以請求人民法院要求股東提供查閱。此款規定僅明示股東可以要求查閱會計賬簿,但是對于能否復制會計賬簿沒有明確規定,最新出臺的司法解釋對于這個問題也沒有做出回應。就筆者觀察的既往判例來看,大部分法官對這個問題持保守意見,以此款與《公司法》第33條第1款做對比,第1款明確規定對于公司章程、財務會計報告等文件材料,股東有權查閱、復制;第2款,法律條文僅規定了“查閱”而沒有“復制”,超出法律規定的限定范圍,又考慮會計賬簿涉及公司商業機密和經營信息,因此不支持股東復制會計賬簿的請求。對于第2款的“查閱”應做擴大解釋,股東在將其財產所有權換取股東身份以期取得公司經營紅利時已然將公司經營管理權讓渡給公司的經理團隊,這其實是相互之間的信賴利益的連接。股東出資坐等收益,經理團隊有一方舞臺施展才華抱負,雙方能夠實現共贏。那么如何維持這種信賴關系至關重要,大部分股東沒有會計方面的專業背景,如果僅允許查閱而將復制權排除,那么查閱權的作用會大大降低,這也是《司法解釋四》明文規定允許股東依據法院生效判決查閱公司文件材料時可以委托專業的會計師、律師等協助的原因。因此,筆者認為股東行使知情權時應當允許其復制會計賬簿和會計憑證,以了解公司運營的真實狀況,對于其每筆投資款項的用途和收益有清晰認識,同時可以約束經理團隊做好本職工作,不僭越,不侵害股東的合法利益。
需要強調的是,以上觀點并未虛置和弱化對公司商業秘密的保護,所以如何在保障股東有效行使知情權與保護公司商業秘密之間進行平衡,防止濫權行為的發生也值得討論。誠如上文所述,因股東投資身份的轉換,其在一個公司的投資行為僅是一個投資者的角色,投資領域和投資目標不可能只局限于一家公司,那么股東行使知情權查閱、復制會計賬簿或會計憑證后的保密義務便顯得尤為重要。《司法解釋四》第11條規定,公司向人民法院提出請求要求賠償因股東行使知情權后泄露公司商業秘密導致公司合法利益受到的損害,或要求輔助查閱的會計師、律師因泄露公司商業秘密導致公司合法利益受到的損害,法院應當支持。筆者認為,有此條司法解釋護航,公司在允許股東及其輔助人員查閱、復制公司會計賬簿和會計憑證時,可以簽訂保密協議,防范公司商業秘密被泄露的風險,有助于在允許相關人員查閱之前劃下一條法律紅線,提醒其不要做有損雙方利益的行為,也可保障在商業被泄露之后有責可追,做到有理有據有節。
(四)訴訟中喪失股東資格不應影響審理中的股東知情權訴訟
從本案引發的另一個相關問題是若訴訟中喪失了股東資格,是否會影響審理中的股東知情權訴訟?現行法律和司法解釋并沒有具體規定。筆者認為,股東知情權訴訟的原告是公司股東,起訴時法院受理知情權案件的條件之一便是股東身份的認定,股東身份是行使股東知情權的前提,除非公司有證據證明股東在起訴時已不具備股東身份且經過法定的解除股東身份的程序,那么截至案件審理時往前推移的時間段原告的股東資格是毋庸置疑的,至于訴訟階段是由于股權轉讓抑或是股東會決議或其他原因而喪失股東資格不能影響原告股東在原持股期間知情權的行使。
(五)隱名股東在特定條件下可主張股東知情權
隱名股東的知情權如何進行保護,其可否直接行使知情權?隱名股東的出現或是由于規避法律規定或是迫于有限責任公司的人合性,所以即使隱名股東實際履行了出資義務,其并不是法律或公司其他股東認可的具有股東資格的股東,法律或公司其他股東認可的股東仍然是名義股東。《司法解釋四》第7條規定,股東依據公司法第33條或公司章程的規定起訴請求查閱或復制公司特定文件材料的,法院應依法受理。但公司有證據證明前款規定的原告在起訴時不具有公司股東資格的,法院應駁回起訴。此款規定明確在起訴要求行使股東知情權時,其股東身份是前提。而隱名股東在法律上并不具備股東取得股權的形式要件,則其缺乏行使股東知情權的股東身份的前提性條件。筆者認為,若承認隱名股東可行使股東知情權是變相放縱其規避法律的行為或有違有限公司人合性的內在要求。依據《司法解釋三》第24條第3款,實際出資人若想取得股東資格,需要一個前置程序,即需經公司其他股東半數以上同意。由此可見,隱名股東行使知情權的途徑可以有兩條:一是使自己成為法律承認的股東,二是公司其他股東認可此隱名股東為本公司股東。
(六)股東知情權的救濟路徑
有權利必有救濟,如何在國家大力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鼓勵投資興業的背景下保護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避免因信息不對稱使大股東或經理團隊蒙蔽中小股東侵害其投資收益的問題顯得十分必要。
1.?事前的章程約定和規范意識。有限責任公司畢竟是人合性較強的社會組織,以人為集合而形成的團體摩擦糾紛不可避免,股東之間有可能由設立之初的彼此信賴演變為最后的對簿公堂、路過不識。為避免這種有違人合性現象的發生,公司發起人、股東、經理團隊等在公司設立之初和經營管理的過程中應當始終秉持投資者本位的原則,樹立股東主權意識,權責分明。因此在公司設立之初的公司章程中,發起人和股東可以明確約定此類原則,以便厘清各方權利義務,防患于未然。同時嚴格依據《公司法》第28條的規定操作,將股東貨幣出資存入有限責任公司在銀行開設的賬戶或者將非貨幣的財產出資及時辦理好財產權的轉移手續,切勿通過私人賬戶進行出資交易,以避免日后對賬不清從而對簿公堂,有傷人和。
2.?事中的信息披露。《公司法》的立法目的旨在保護公司、股東和債權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序發展。那么如何保持公司與股東之間的利益平衡至關重要。就本文討論的股東知情權而言,如何既能使股東知情權有效實現,公司又不會借口股東行使知情權會有損害公司合法利益、泄漏公司商業秘密的風險,減少股東與公司之間因知情權的行使而發生的摩擦。筆者認為,若能效仿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強制有限責任公司向股東披露公司的重要信息,強化保護中小股東對公司經營管理的知情權的制度保護,貫徹信息公開真實、準確、完整、及時的原則,相信這樣的信息公開制度在人合性較強的有限責任公司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股東因行使知情權而與公司產生的矛盾,努力將知情權糾紛化解于制度設計中。“如公司通過主動的信息披露能夠為股東提供充分的信息,股東又何必要親自調查”?有鑒于此,筆者建議將信息披露制度納入《公司法》的立法規劃中,在第二章有限責任公司的設立和組織機構中增加一條信息披露制度。
3.?事后的司法救濟保障。在這些事前預防手段都不能達到自救目的之后,認為自己利益受損的股東可通過訴訟途徑解決糾紛以期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損害。同時,應當在全社會宣傳誠信意識,嚴厲打擊違反誠信義務的失信人,提高其因失信而造成的失信成本。筆者認為,現如今某些失信、違法行為之所以屢禁不止的原因之一就是違法成本不高,之于道德良心、名譽、財產、人身自由等沒有造成嚴重后果和不能接受的影響。所以筆者認為增加違法成本的手段可以多樣化,不局限于財產和人身自由,在信息網絡如此發達的今天,諸如名譽、出行、消費等手段都可兼采。
如此一來,通過事前的法律制度規制、章程約定和責任意識,事中的信息披露、股東依程序行使知情權,以及事后的司法救濟保障,形成一個股東知情權救濟閉環,以期能夠對股東行使知情權提供保護屏障。
參考文獻:
[1]劉俊海.現代公司法(第三版)[M].法律出版社,2015.
[2]李建偉.股東知情權訴訟研究[J].中國法學,2013(02).
[3]李建偉.論英國公司股東知情權制度[J].社會科學,2009(12).
[4]李建偉.股東知情權的層級結構及其展開[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8).
[5]邵亞香.股東知情權制度比較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9.
[6]藍壽榮,王新.試析美國上市公司的股東賬簿查閱權[J].探索與爭鳴,2004(10).
[7]李建偉.論英國公司股東知情權制度[J].社會科學,2009(12).
(作者單位:江蘇師范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