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
摘要:赤水從一個窮鄉僻壤的貧困縣走到貴州省第一個脫貧摘帽的富裕市,旅游業正是它擺脫貧困的支柱主產業。赤水創造了旅游促扶貧,扶貧推動旅游業良性發展的一體化新模式,關鍵在改革之初就確立了旅游作為推動地方經濟的戰略思想。經過幾十年的拼搏,至今成為擁有八塊國家級乃至世界級名片的旅游勝地。從最早“十丈洞”開發到“申遺”成功,總投資不超過100億,而如今取得平均年綜合收入超過150億的成就,真正實現了公共投資少,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巨大的轉換。
關鍵詞:旅游扶貧一體化;地方經濟發展戰略;投入與產出
赤水經過全國第三方嚴格檢查驗收,2017年實現了貴州省全省第一個脫貧摘帽的縣級市。不同于一些沿海地區依靠以土地入股同外資聯合辦廠來脫貧,也不同于土地寬闊的平原地區采用生產、加工與銷售一條龍經營的合作集約化方式實現共同致富,赤水市所采用的是發展旅游產業及與旅游配套服務的相關產業方式來實現脫貧摘帽。這是一種經濟發展的新模式,對于還沒有完全擺脫貧困的廣大山區,無疑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值得我們從理論上去探究、分析。
赤水市在改革開放前,是一個貧困縣,全縣除了圍繞縣城周圍是屬于丘陵,其余絕大多數地區,屬于高山、密林、溝壑縱橫的貧瘠山地。土地肥力差,日照不充足,糧食產量低,農民種糧不夠吃,只能多種薯蕷、蔬菜類來補充。城鎮人口大多數卻依靠竹木材家庭手工和小作坊加工簡單成品、半成品運往外地銷售來換取微薄收入維持生計。
赤水市又是通過什么方式將這一落后面貌徹底改觀呢?赤水沒有地下礦藏資源,工業經濟得不到發展;高山、密林、溝壑縱橫雖然是致貧的自然條件,但換成另一種思路來考慮,不就是發展水電和旅游業的天然資源嗎?這種思路一經形成,就成了全市從政府官員到普通百姓共同的意識。在赤水風溪河流域水電建設指揮部于1989年9月撰寫的《在電力開發中實現經濟、社會、生態與旅游綜合效益的風溪河流域》的這份驗收報告中提到了就電力開發同旅游產業協同的構想戰略。值得注意的是,這份報告的撰稿日期是1989年。那時,全國還沒有旅游業,各級政府也沒有設立指導旅游發展的專門部門。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赤水市(縣)政府和普通百姓就有了發展旅游業的想法,不能不說這是一種超前意識。所以,當貴州省水電廳在審查來自赤水的這份報告時,就十分贊賞,而且,還將這份報告同時遞交主營水電部門的省長和省政策研究室,希望省政府從中得到重視旅游發展的啟發和思路。從這份報告誕生到現在,已有三十年。這三十年中,赤水市委、市政府換了一屆又一屆,然而,不管誰來主政,像接力棒賽跑一樣,都一直堅持這種旅游和其他產業綜合發展的戰略思想。今天的赤水旅游業蓬勃興旺,以2017年為例,這一年的旅游綜合收入就多達185億元人民幣。這對于只有30萬人口的縣級市來說,是一個驚人的變化。赤水市委、市政府是怎樣運用自己手中有限的財政投入,撬動這每年都有上百億元綜合收入的旅游業的呢?
以往的資料顯示,赤水市將旅游業確立為發展目標到如今規模化的配套產業的出現,經歷了兩個發展時期。從1981年建設兩河口電站起,到1992年赤水旅游局的正式誕生為第一個時期。從赤水旅游局的成立到現在為第二個時期。第一個時期以兩河口電站建設指揮部為主體,吸收民間有識之士,收集、整理關于風溪河流域的地理、物產資料、或拍成照片、錄像、或撰寫報告,向上級主管部門宣傳、匯報、爭取這些部門的支持。指揮部的這些舉措所換來的成果就是將風溪河流域納入全省的旅游開發計劃。由于省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全國一些重點大學地質系的教授親自帶隊前來赤水作科學考察。貴州師范大學的教授著重考察被稱作活化石的古生物桫欏(又名樹橛,上億年前恐龍的食物)的分布,繼后又配合北京大學教授一同考察赤水各碼頭的古鎮及城堡的成因,中國科學院教授前來考察赤水的氣候、地質與物產。廣東中山大學的教授著重考察赤水的丹霞地貌并確定地質生長特點。中國地質大學的教授著重考察的是赤水號稱千百條瀑布的不同特點以及形成的地質構造原因。北京大學的教授除了考察赤水古鎮、城堡的成因之外,還著重從全國的角度對比性的分析、評估了赤水旅游的價值。所有這些考察,除了刊載在學報上之外,還將考察過程制作成影碟在中央科教頻道多次播出,所有這些科學性的考察,對于擴大宣傳赤水,提升赤水的品味價值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如果說第一個時期可以理解為由政府和民間共同主導時期,那么第二個時期則屬于政府為主導,民間為協助力量強力推進旅游產業時期。為了擴大宣傳赤水旅游價值,讓全國乃至世界都知曉赤水是一個值得一游的美麗的地方,可以說是下足了功夫。市委、市政府組織了一干人馬,書記或市長親自掛帥,到成都、重慶、貴陽、廣東、深圳、上海、北京等城市去掛圖片和放錄像的宣傳,多次邀請全國各大知名度較高的幾十家報社的記者到赤水一游,讓這些記者寫出感受赤水游覽的一系列散文在自己的報刊上發表。在邀請的名錄中,還有幾次重量級的邀請活動:全國攝影家協會、音樂家協會、中國作家協會到赤水進行采風。在這些文人采風活動中,以閻肅和徐沛東為團長、副團長的采風團最為著名,赤水給他們的美好印象太深了,為此他們還現場集體創作了歌曲《神秘的赤水河》獻給赤水人民,離開赤水后,又創作了一批歌曲。由于各類文人的強力助推,赤水的知名度越來越高,連許多國家的老外都受此影響,紛紛前來赤水游覽、觀光。
在申報世界自然遺產期間,赤水市政府開始年年組織舉辦全國性的自行車山地爬坡賽和冬泳賽,這雖然屬于體育項目,但它帶來的對外宣傳效應同樣是巨大的,因為各地運動員在進行比賽的同時,領略赤水大自然的雄奇與壯美,回到家鄉后,口口向朋友、同事細說,讓同鄉產生向往赤水一游的沖動。由于是全國性的體育競賽,各大新聞媒體自然不會錯過及時報道的機會。
赤水申遺成功后,便進入了一個以旅游業為中心,其它產業配合的全面發展大提速、大提升的階段。在大規模引資推進旅游業發展的同時,扶貧工作也就相應地提上了日程。赤水市委、市政府非常清楚,要扶貧,就必須建立適應當地資源并能帶動周邊農民一同發展致富的主產業,而發展這種主產業,又必須與市場完全對接。毫無疑問,旅游業作為主產業,圍繞這一主產業配套性的發展各種服務業是與市場完全對接并能帶動廣大農民致富的好項目。自從赤水申遺成功之后,市委、市政府在促進旅游主產業發展的同時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了扶貧工作。
首先,將城區周邊幾個鄉鎮的農民轉為城市居民,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在未來20年內將赤水打造成具有20萬~30萬人口的國際旅游都市。為此,市區面積必須拓寬。赤水城周邊的六個鄉鎮納入市區范圍。這幾個鄉鎮的農民所得到的土地、房屋、果木等損失賠償款,除了購城市新房外,還有可以自己創業(主要是開小飯館、小旅館、小商鋪等)的剩余資金。劃入市區的農民得到城鎮居民待遇,老年的享受低保,年輕的可以由政府無償培訓在旅發公司當導游。為了適應大規模的旅游潮,避免游客對某些景區過分扎堆擁擠,旅發公司按政府的規劃建立了一個西南地區最大的、功能最齊全的調度各景區旅游人數轉換的游客中心。從游客中心到各景區需要大批人員從事管理和服務工作,這對失去土地的青年農民,將他們安置到這里作保安或保潔員等,讓他們有一個穩定的收入,不失為一種特殊的脫貧方式。
其次,對還不能城市化的農民來說,脫貧的辦法是政府出政策扶持和信用幫助,鼓勵有經商能力的農民在各景區周圍做生意,如開小飯館、小旅館,或賣本地土特產、干筍、玉蘭片、蟲茶等和以竹為原料的各種手工藝品等。景區的游客量大,所開設的飲食店往往供不應求,飯店所需的蔬菜和肉魚類,由附近的養殖戶提供。
如果說,家住各景區附近的農民主要靠直接服務于游客的方式脫貧的話,那么,不在景區附近又不屬于市區規劃為居民的農戶又靠什么脫貧呢?靠同樣的政府扶持,信用幫助,建立家庭飼養場和果蔬基地的辦法致富。赤水城市人口在迅速擴大,這是一個較大的也是相對穩定的消費市場。在市場需求的刺激下,城郊的農民建起了一個個家庭養雞場和養豬場,或建一個個家庭蔬菜基地和水果基地。這些飼養場或果蔬基地雖說規模小,但由于市場需求量大,這種家庭式的經營往往互相帶動,連成一片。
對于居住在高山地區的農民來說,除了極少數靠高山養魚和高山養蟹可以脫貧之外,大多數農民是很難致富的。政府扶貧工作的重點就擺在這里。對這部分較困難的農戶,一個是異地搬遷,由政府出資集中修建居住地,將一部分農戶安置在這里。新的居住地還必須為適齡勞動力提供生存保障,所以往往在居住地附近,還為他們建一個規模較大的魚池。對于還留在高山原處的農民,則將土地,山林通過轉包方式重新組合,連片種植,如茶園、石斛等。高山之地雖說產量不高,但有一個最大的好處是土地未受任何污染,可以生產無公害的有機食物。在長沙鎮有一處高山之田就被香港一個老板看中,雇傭當地農民租田種水稻。這種水稻加工成大米直接銷往香港,一公斤可賣一百多元。赤水政府還成功地探出在高山修建供來自大城市人避暑、休閑、旅游為一體的新式建筑、新街,從而帶動周圍農民由單純的種植向種植與服務為一體轉變的一條新路。此外赤水市委、市政府開始著手部署旅游業的大提升,如在依山傍水之處打造養老養生基地,改造古風猶存的老場鎮,使之變為集攬勝、民俗、文化等綜合體驗的新型旅游重鎮。與此同時,加強各景區互相連接的大環線建設,爭取高鐵、機場早日在赤水落戶建成。這都為實現赤水的旅游、休閑、度假為一體的新型旅游常態化提供所必要的條件。隨著這些建設的一步步到位,又將會提供一大批就業機會,同時,還會為已脫貧的農民提供增大收入的機會。
由水電開發帶出旅游業,由旅游業的發展壯大促成了扶貧工作的順利實現。這就是赤水旅游扶貧一體化模式的發展路徑。任何一個地方的扶貧,要想要讓貧困的農民脫貧致富,就必須有一個將自身資源優勢發揮出來的主體產業,而且這個主產業還必須經得起市場的考驗。赤水選擇旅游作為主產業,可以說選對了方向。旅游業既是赤水的基礎產業,也是赤水的主導產業,旅游業的基礎作用決定扶貧工作變得十分扎實而不是虛空,旅游業的主導作用又決定了建立在這一基礎產業之上的各種生產與服務性的小產業能全面開花結果,從而通過擴大就業的門路來實現脫貪。總之,赤水的扶貧工作緊緊依托于旅游業,并與旅游的發展相互依存,融為一體。赤水市委、市政府在扶貧事業上之所以信心十足,就是因為他們早就認定經過幾十年打造的旅游業是能改變赤水貧困面貌的堅實牢靠的產業。
從1984年由指揮部從工程款中撥四萬元投資到十丈洞景區的開發起,到赤水申遺成功止,赤水政府總計投資,不過幾十億元,然而,它卻撬動赤水每年平均150億元以上的綜合收入,如此巨大的效益,不僅實現了全市農民全部脫貧,更主要的是,它還將長久地使脫貧農民朝富裕的方向邁進。從投入與產出的關系來看,這是一種投入少,收益大的成功轉換。赤水本身沒有地下礦產資源,這決定了赤水要想發展經濟,只能在地面上的竹木資源方面作謀劃下功夫。對于這些竹木資源,既可以發展加工業,也可以發展旅游業,赤水早在全國還沒有形成旅游業的改革初期,就已經確立了發展旅游業這一戰略遠景,正是這一戰略遠景,才使得赤水市從領導到普通百姓,都上下齊心,始終不懈地朝這一方向邁進。赤水能獲得國家級和世界級的名片也不是憑空得來的,而是近三十年努力拼搏的結果。正是這樣的戰略思想和為實現這一目標的奮斗,才能做到投入少,產出大的最大轉換,才順理成章地創造了旅游、扶貧一體化的經濟發展新模式。
(作者單位:貴州醫科大學神奇民族醫藥學院經濟商務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