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偉哲
在中國古代,有一類官員被稱為“循吏”,是古人心中的好官榜樣。為什么古人稱好官為“循吏”呢?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在不朽巨著《史記》中,曾專門撰寫了一篇《循吏列傳》。他開篇言道,“奉職循理,亦可以為治,何必威嚴哉”?大意是說,好的官吏只需要嚴格遵守法理人情,就可以治平天下,根本不必采用嚴刑峻法。從此,循吏成為古人心中好官的代名詞。歷朝歷代所修的“正史”,絕大部分都遵照《史記》體例為循吏專門列傳,讓他們流芳千古。古往今來的官員成千上萬,能入《循吏傳》者,不過區區數百人而已,可謂人中龍鳳。了解古人心中的好官標準,對于今日之吏治有著重要意義。
古人認為,治國用強令峻法使百姓畏服絕非明智之舉,用宣揚教化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念才是英才所為。這個要求看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非常困難,需要極高的法律智慧,孫叔敖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孫叔敖,春秋時期楚國名相,司馬遷將他列入《循吏列傳》之首,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循吏”。春秋戰國時期,列強紛爭弱肉強食,嚴刑峻法是公認的治民法寶。孫叔敖對此不以為然。他擔任楚國宰相之后,采用寬和的政策教導民眾,官府與民眾的關系極為融洽,法令寬松卻同樣實現了令行禁止,國家一片祥和盛景。例如,當時楚國百姓使用的車輛底盤矮小,馬拉起來非常不便,容易耽誤生產和軍事。楚王看出了其中弊端,想通過強制命令的方式讓全國百姓改用高車。孫叔敖反對這種強制做法,認為政令繁多,會讓百姓無所適從。他建議楚王只需加高坊間的門檻即可。門檻加高,小車通過高門檻時,乘車者不得不下車,否則無法通過。乘車者多為富貴人家,肯定不愿意頻繁上下車,如此就不得不使用高車了。楚王依策而行,不出半年,楚國百姓都自動換上了高車。一葉知秋,足見孫叔敖的治國才能。此外,孫叔敖還是著名的水利專家,他修建了“芍陂”水利工程,極大地提高了楚國的農業生產效率。就在這一時期,楚國力量大增,楚莊王問鼎中原,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儒家是中國傳統社會一直奉行的正統思想,仁政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內涵。對于地方官而言,他們直接管理百姓,要處理各種煩瑣政務,事事都涉及百姓的生死禍福,因此勤政愛民是他們的成敗關鍵。正所謂“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西漢官員黃霸就是這類循吏中的典型代表。黃霸字次公,淮陽陽夏(今河南太康)人。他年輕時學習法律,擅長行政管理工作。黃霸擔任郡吏時,以廉潔著稱,被提拔為河南郡丞。黃霸聰穎過人,性格溫良禮讓,善于治理百姓。任職郡丞期間,他所做出的決斷總是既符合法律又順從人心,深得太守信任和下屬、百姓之愛戴。漢武帝末年,朝廷法度愈發嚴苛,鐵腕官吏大受推崇,只有黃霸秉持著仁政作風。漢宣帝即位后,深知百姓疾苦,多次下詔要求全國施行仁政,然而各地官員卻陽奉陰違。黃霸當時擔任潁川太守,他選擇優秀官吏到四方去宣揚皇帝的詔令,使平民百姓都了解國家的仁政。
黃霸命令郡內的各級政府都要飼養雞、豬等家畜,用來救濟那些鰥寡貧窮之人。他親手編寫了鄉規民約,勸導百姓要疾惡向善,勤于農桑,多養家畜,提倡勤儉節約……不僅如此,他還挑選了一些社會賢達,讓他們來負責傳播、實施這些規定。地方官每天處理的都是民間柴米油鹽之瑣事,令人煩不勝煩,可黃霸卻有著足夠的精力把這些瑣事處理得井井有條。他經常下基層實地察訪民間疾苦,注重從不同渠道探究問題原因,對于施政情況了如指掌。有一次,黃霸派遣一個年長清廉的下屬外出辦事。這個人出差后,沒有在官府的館舍休息用餐,只是隨便在路邊吃飯歇息。不幸的是,碗中的肉被烏鴉叼走了,這狼狽的景象還被路過的百姓看到了。不久,黃霸向百姓詢問民情時,有人將此事告訴了他。又過了一段時間,郡吏回府復命,黃霸親自慰勞他辛苦,和他開玩笑道:“太辛苦啦!在路邊吃飯還被烏鴉叼走了肉!”官員們聽后大驚失色,認為黃霸連他們的飲食起居都如此熟悉,再不敢有所隱瞞了。

(圖/網絡)
據史籍記載,當時即便是貧困人家有人去世沒錢安葬等瑣事,黃霸都會指示有關方面妥善救濟,其命令細致到某地有大的樹木可作棺木,某地有小豬可供祭祀。下屬派員查勘,皆分毫不差,將黃霸奉若神明。郡吏許先生年邁耳聾,督郵打算將其開除。黃霸制止了這種行為,他說:“許先生是個清廉之人,雖然老了,卻還能承擔一些迎來送往的工作。現在不過是耳朵重聽而已,沒有大礙。我們要幫助這樣的人,不要冷了好人之心。”有人聽后仍感疑惑,黃霸又進一步解釋:“頻繁更換郡吏,要花費一大筆錢,還容易給奸人有斂財的機會,這都是民脂民膏啊。換上來的新人未必賢明,甚至還不如舊人,徒增麻煩。”其愛民之心,由此可見一斑。
廉潔自古以來都是對官員的基本要求,歷朝歷代的法律也都對貪腐官員處以重刑。但是縱覽青史,人們還是會發出“清官如鳳毛麟角,貪官似黃河之沙”的感嘆。古人評判循吏,清正廉潔之官自然在優選之列。公儀休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官員,因工作出色被魯穆公提拔為相國。公儀休受命后,一切行政遵從法理人情,拒絕亂折騰,國政逐漸走向正規。他對百官提出了廉潔的要求,認為領取國家俸祿的官員不能夠與平民百姓爭利益,禁止官員從事經營活動。一天,一位賓客給公儀休送來了鮮魚,公儀休堅辭不受。送禮者云:“聽說您喜歡吃魚,現在我送您鮮魚,為什么不收下呢?”公儀休答道:“正因為我愛吃魚,所以才堅決不收。我現在官居相國,俸祿足可買魚食用。如果我收下了禮物,因觸犯法律而免職,誰還會再給我魚呢?”不但如此,公儀休發現自家菜地種的蔬菜鮮美,便令人毀掉了菜地;他發現自家女眷織布很好,便燒掉了織機。他說:“官員家屬種菜、織布這么好,老百姓家的蔬菜和布匹要賣給誰呢?”今天看來,公儀休的某些做法值得商榷,但他的廉政思想至今有很高的價值。先秦百官中,司馬遷只選擇了公儀休作為廉潔楷模,可謂蘊意深遠。
無獨有偶,晉朝官員吳隱之也是一位極為清廉的官員。吳隱之,字處默,濮陽鄄城(今山東菏澤)人。他極為孝順,博覽經史,很早便出仕為官,以清廉聞名于世。吳隱之官居要職,常獲朝廷賞賜。每到這時,他便將賞賜用于接濟親朋好友,自己卻安貧樂道,過著窮苦百姓般的生活,有時甚至連換洗的衣服和冬天的厚被子都沒有。他的夫人每天親自背柴勞作,從未穿過名貴衣服。廣州乃富庶之地,盛產奇珍異寶。時人有“一篋之寶,可資數世”的美譽。也就是一箱子寶貝,就可以供幾輩子人花銷。因此當時的廣州官場貪污之風盛行。朝廷打算澄清廣州吏治,于是任命吳隱之擔任廣州刺史。廣州城外二十里有一眼泉水,名曰“貪泉”,當地人說只要喝了這泉水,人就會變得貪欲十足。吳隱之聞罷感慨地說:“看不到可以貪污的東西,人心就不會躁動。我知道廣州一帶為什么貪污之風盛行了。”說罷取水直飲,發誓要改變此處風氣。履職之后,吳隱之愈發清廉,在魚米之鄉做官,每頓只是吃些蔬菜和魚干,將朝廷賜予的帷帳、用具與衣服等都交付外庫。當時許多人都譏諷吳隱之是作秀,但他始終不為所動。數年之后,廣州官場的風氣大為改觀,受到了朝廷嘉獎。回京復命之后,吳隱之仍然兩袖清風,全家住在擁擠不堪的破茅屋里。女兒出嫁時,他窮得把家中的狗賣掉作嫁資。終其一生,吳隱之不改廉潔自律和樂善好施的作風,備受當時清官們的贊揚。
執法斷案是古代官員的基本職能。歷史上以秉公執法聞名的官員有很多,可是能以秉公執法而成為循吏者,數量卻很有限。在古人看來,秉公依法審判是官員的基本職能。古時偵查技術水平不高,疑難案件很多,只有明察秋毫巧妙斷案之人,方能冠以循吏美名,張允濟就是這樣一位杰出的官員。張允濟,青州北海人(今山東濰坊)。隋煬帝大業年間,張允濟擔任武陽縣令,政績卓著,尤其善于斷案。元武縣與武陽縣接壤。有一天,張允濟的縣衙來了一個元武縣農民,他一進衙門便大哭喊冤。張允濟問道:“你是元武縣人,為什么要到我這里來告狀?”農民告訴張允濟,他原有一頭母牛,放在妻子的娘家飼養了八九年,已經產下了十多頭小牛。現在要分家過了,妻子的娘家卻不肯把牛還給他。由于沒有充足的證據,元武縣官府始終無法妥善解決這個案件。張允濟根據自己豐富的審判經驗,基本判斷農民沒有說謊,便思得一計。他令人將這個農民捆綁起來,蒙住臉面,押解到其妻娘家所在的村子,告訴村民說抓住了盜牛賊,要村民把全村的牛集合起來,以備官府查驗。妻子的娘家不明真相,恐怕被牽連,便指著農民訴訟的那群牛說:“這些是我女婿家的牛,我不知道它們從哪里來的,與我無關。”張允濟獲得了直接證據,令人揭開犯人面罩說:“這就是你女婿,把牛還給人家吧。”農民妻子的娘家人連忙磕頭服罪。元武縣的官員們聽說此事后,感到非常慚愧。
滄海桑田,今天社會對于好官的評價標準早已不同于古人,但是古人心中的好官榜樣以及他們所依據的評判標準,卻仍然有不少可取之處,是當代吏治的寶貴鏡鑒。古代循吏的感人故事和身上的優良品質,更值得后人永遠銘記和敬仰。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