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沁
又是一歲鼠年到。老鼠作為十二生肖之首,是我們生活中很常見的動物。米老鼠、料理鼠王、舒克、貝塔、精靈鼠小弟……活躍在熒幕上的老鼠,一直都是嬌小機靈的代名詞。但是,在遠古時代,老鼠們的親戚那是一個賽一個的怪:有的體大如牛,有的頭上長犄角……想知道它們的秘密嗎?那就一起走進史前鼠類的世界吧。
什么動物才是鼠?
提到鼠,大家似乎都不陌生:在童話故事里,老鼠可以當主角;在寵物市場里,可愛的倉鼠受到人們的喜愛;在一些破舊的房屋里,甚至能看到家鼠在廚房里偷東西吃。那什么動物才是“鼠”呢?
古生物學家告訴我們,從狹義上講,只有嚙齒目中鼠科動物才能被稱作鼠;而從廣義上講,凡是嚙齒類的動物都能被當作鼠類的一員。嚙齒類動物是哺乳動物中的一個大家族,無論是從種類上還是數量上看,都是當之無愧的冠軍。目前,嚙齒類動物的種數占到全球哺乳動物的40%,從大家熟知的倉鼠、田鼠和松鼠,到河貍、水豚和豪豬,都屬于嚙齒類動物。除了南極洲和少數海島,嚙齒類動物幾乎遍布全球各地。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把長有大門牙的兔子也歸入嚙齒類動物中。但后來專家發現,兔子的上頜有兩對門齒,而嚙齒類動物只有一對,而且在骨骼結構和咀嚼方式等很多方面,兩者都有顯著差異。于是,他們把兔子“趕出”了嚙齒類,獨立增設了一個兔形類。
東方曉鼠:來幫老鼠修家譜
嚙齒類動物種類豐富、分布廣泛,家族成員不僅在體形大小上有明顯差異,形態結構也有許多不同。那么這個繁榮的大家族是如何起源的呢?
20世紀時,古生物學家在北美挖掘出了大量原始的嚙齒類動物的化石,所以學者們紛紛把北美當作老鼠的“老家”。隨著時間推移,人們在蒙古國、哈薩克斯坦和我國西北地區,相繼有了驚人的發現,大家的目光這才從美洲移向了亞洲。
1977年,中國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李傳夔先生在我國安徽省潛山盆地發現了一種小型哺乳動物的化石。根據鑒定,李傳夔認為這只來自5000多萬年前的小家伙帶有嚙齒類動物最大的特點——“嚙”。怎么理解呢?嚙齒類動物的門牙生長迅速,為了避免門牙影響生活,嚙齒類動物一輩子都要通過不斷啃咬,使鑿子般的門牙不斷磨損。李傳夔發現的那種史前小動物,它有一對大門牙,頰齒(前臼齒與臼齒統稱為頰齒)退化,骨骼結構顯示出它已經有了“嚙”的本領。
李傳夔將這種動物命名為東方曉鼠。因為他覺得,東方曉鼠的發現使得嚙齒類動物的起源問題猶如東方旭日一樣,朦朧欲曉了。通過對比分析,古生物學家發現東方曉鼠的下頜并不能做大幅度的擺動,因此,它“嚙”的本事可沒有今天的老鼠強。考古學家告訴我們,東方曉鼠并不是老鼠的真正祖先,而是老鼠祖先的遠親。但通過它,我們可以找到更多關于老鼠起源的重要線索。
僅僅過了兩年,李傳夔又在湖南衡陽盆地發現了鐘健鼠的化石。和東方曉鼠不同,鐘健鼠是真真正正的“耗子”,屬于梳趾鼠超科。它的親戚梳趾鼠至今仍活躍在北非沙漠。
角囊鼠:地鼠頭上長犄角
鉆土挖洞的地鼠很可愛,甚至還有一款風靡全球的游戲,叫“打地鼠”。但你能想象地鼠的頭上長犄角嗎?生活在中新世晚期的角囊鼠就是這么一個鼠類怪客。
角囊鼠曾經生活在遼闊的北美平原,是一種穴居動物,體長約30厘米。和身體相比,它的腦袋很大,眼睛卻很小。不過,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它鼻子上方的兩個角。因此,角囊鼠是嚙齒類動物中唯一長角的成員,也是長角的哺乳動物中體形最小的一種。
鼻子上的兩個角有什么作用呢?古生物學家首先想到,角囊鼠作為一種生活在地底的動物,會不會把角當作挖土的工具呢?這個想法被否定了。因為人們發現角囊鼠的前肢粗壯,還有強而有力的指爪,仿佛小型挖掘機一樣。有了這樣的“挖掘機”,角囊鼠就無須再用角來掘土。
很快又有人提出,角囊鼠會不會在繁殖期用角來撞擊比拼,以吸引異性呢?山羊、犀牛和梅花鹿等動物,到了求偶的季節,雄性就會用自己頭上的角來相互較量,武藝高超的雄性往往更能得到雌性的青睞。但專家表示這個說法不太可靠,因為化石證據顯示,角囊鼠的頸部不是很靈活,活動角度并不大,很難像山羊等動物那樣用角來對決。
那這對角到底有什么用呢?古生物學家猜測,這對角是用來防范肉食動物襲擊的。角囊鼠將洞穴當作堡壘,每當掠食者將頭或者前肢探入洞穴時,地洞里的角囊鼠就會用角猛地一撞,將掠食者擊退。
國父水豚:史上最大的嚙齒類動物
在網絡上,有種性格慵懶、脾氣極好的動物,因為和其他動物和睦相處的照片而成為人氣很高的網紅,它們就是生活在南美洲地區的水豚。水豚體長1到1.3米,體重30到50千克,是世界上最大的嚙齒類動物。不過,和史前嚙齒類動物——國父水豚相比,水豚就是一個小家伙。
20世紀60年代,古生物學家在南美洲的烏拉圭境內發現了一些嚙齒類動物的牙齒化石,其特征與今天長尾水豚的牙齒有些相似。為了紀念烏拉圭獨立運動的領袖、“烏拉圭國父”何塞·阿蒂加斯,古生物學家莫內西等人將新發現的史前長尾水豚,起名為國父水豚。到了1987年,古生物學家在同一地層中發現了一個更巨大、更完整的嚙齒類動物化石。經過20多年的研究,科學家認為它是國父水豚的一種,命名為莫氏國父水豚,以表彰莫內西教授的研究發現。
莫氏國父水豚生活在400萬到200萬年前,棲息在森林附近的河口三角洲。雖然和水豚的親緣關系較遠,但國父水豚應該和它們一樣,喜歡在水邊活動,時不時泡泡澡或游游泳。從化石上推斷,莫氏國父水豚體長3米,肩高1.5米,體重約1噸,幾乎和野牛差不多大!想象一下,體形和牛一般大的“老鼠”在你面前緩緩漫步,是多么震撼的場面!國父水豚的外形和水豚類似,身上披著長長的毛發,有一條短短的尾巴,耳朵又小又圓,眼睛靠近頭頂,看上去就像豚鼠和河馬的結合體。
莫氏國父水豚的腦袋巨大,長度接近53厘米,口中長有一對30厘米長的大門牙。科學家推測,莫氏國父水豚可能以水生植物和水果為食,因為它們的臼齒很小,無法研磨堅硬的草。巨大的門牙能用來撕咬,雄性莫氏國父水豚們爭奪配偶時就靠這個“武器”相互打斗。
硅藻鼠:“死而復生”的史前家族
2004年,美國和泰國的一些生物學家一起前往老撾進行生物考察,一行人深入老撾的山林,與村民進行交流互動,并前往當地集市感受老撾文化。
在集市上,有獵人從山里打來的各種野味,其中有一只灰不溜秋的小動物吸引了專家們的注意:它身體圓滾滾的,有一條毛茸茸的尾巴,全身長有灰黑色毛發,看起來有點兒像小松鼠。專家們感到疑惑,因為他們從未見過這個物種。向獵戶咨詢之后,專家們前往山中尋找這種動物的蹤跡,可惜,很長時間都沒找到。直到第二年,他們終于捕捉到了一只活的個體。最后,他們把這個新物種命名為“老撾巖鼠”,并拍攝了一些影像資料。
后來,這只動物的標本被送往實驗室進行研究。最終的鑒定結果讓科學家驚呆了:這只“老鼠”的骨骼結構和我國山東臨朐縣山旺地層出土的硅藻鼠科動物的很接近,但是硅藻鼠類是一個已經滅絕了千萬年的史前家族!
硅藻鼠類曾是廣泛分布于東亞的史前嚙齒類,但在1100萬年前就消失在地球上了。一個消失了這么久的史前家族,卻突然出現在了老撾的森林里,也難怪科學家如此驚訝。這個來自老撾的重大發現無疑在科學界掀起了波瀾。
為啥滅絕許久的史前家族“死而復生”了?有人認為老撾巖鼠體形較小,一直躲藏在老撾的深山老林里,沒有受外界的干擾,因此,躲過了一場場大滅絕,幸存至今。還有人認為,這是研究人員鑒定錯誤,老撾巖鼠只是嚙齒類動物的一個旁支,不可能是已滅絕家族的成員。看來,“復活之謎”的答案還需要科學家不斷探索才能找到。
(水云間摘自《我們愛科學·智慧百科》202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