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卿
(陽泉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中文系,山西陽泉045200)
“成長小說”究竟該如何界定,目前學術界眾說紛紜。筆者認為“成長小說”指的是主人公經歷了一些事情(或好事或壞事),從生理和精神上獲得雙重人生體驗和感悟,由此改變“舊我”,成就“新我”。[1]曹文軒是我國首次獲得“國際安徒生獎”的兒童文學作家,頒獎詞上說:“曹文軒的作品讀起來很美,書寫了關于悲傷和苦痛的童年生活,樹立了孩子們面對艱難生活挑戰的榜樣,能夠贏得廣泛的兒童讀者的喜愛。”曹文軒認為只有少年時有面對苦難的風度,長大才有可能成為強者。這種思想理念也貫穿在了他的成長小說作品中,曹文軒的筆下,有明子、根鳥、青銅、桑桑、杜小康、禿鶴、林冰等一批在苦難中成長起來的少年。這些少年所處的成長壞境都十分惡劣,家庭生活也非常拮據,甚至這些少年大都對當下和未來生活充滿著迷惑和彷徨。但是,在物質和精神的雙重苦難之下,他們依舊頑強拼搏。這種面對苦難時頑強拼搏的精神讓他們變得更加獨立、勇敢、堅韌……[2]筆者認為,正是這些人生苦難的書寫才塑造和成就了少年們獨立、勇敢、堅韌的品格。同時,“苦難書寫”這一主題在世界兒童文學中也是極其難得和可貴的。
《根鳥》主要講述了14歲打獵少年根鳥的尋夢之旅。曹文軒成長小說鐘情于“苦難”與“深刻”的書寫,這讓少年們的成長之路愈顯曲折和真實。在塑造根鳥這一人物形象時,他并沒有將根鳥完美化。根鳥在小說中是個有著性格缺陷的真實少年,尋夢途中,他的思想意志在夢想與現實之間不斷撕扯,他也曾墮落過,但最終他找到了那個開滿百合花的大峽谷。小說章節目錄中的菊坡、青塔、鬼谷、米溪、鶯店便是根鳥一路西去途中經過的地方,在這些地方他遇到了很多人,經歷了很多事情。小說開篇中,根鳥獨自一人去菊坡一個老林打獵,這是他獨立意識的覺醒。根鳥試圖讓自己取得一些成果能讓人刮目相看,比如:抓捕讓父親和鄉親們都感到吃驚的獵物。然而,結果并不如他所愿。接著,因為一塊布條上的求救信息,他獨自去了三十里外的縣城。但是,結果還是不如他所愿。這些不如他所愿的經歷正是根鳥獨立品格逐漸增強的一個契機。所以,他在青塔結識了同樣在追夢的板金先生、在鬼谷結識了睿智通透的獨眼老人、在米溪結識了善良柔弱的秋蔓、在鶯店結識了戲班女子金枝。由此,隨著他到達的地方越遠、經歷的苦難越多,根鳥的獨立品格就愈加鮮明。
從開篇夢到開滿百合花的大峽谷到尾篇找到開滿百合花的大峽谷,根鳥經歷了太多太多的苦難。他曾被很多人質疑過世上是否真有這么一個地方;曾被一些品行不好的人欺辱、哄騙、嘲笑;也曾被權利、金錢、美色等糖衣炮彈蠱惑。但是,小說的結尾處:“當山風將根鳥吹醒時,他看到那些白色的鷹仍在空中飛翔著。他讓整個身體伏在地上,將臉埋在百合花叢中,號啕大哭……”[3]根鳥,終于找到他夢里那個開滿百合花的大峽谷了。也正是這些苦難的書寫,與苦難相伴而行的經歷幫助根鳥塑造了獨立品格,讓他在尋夢途中有了盔甲。筆者認為,不論是兒童還是成人身上,根鳥這種獨立品格都是很難能可貴的。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太多的人因為那些所謂的刻板印象和社會慣例而輕言放棄或者遠離夢想,甚至忘記自己的初心。尤其是兒童這一群體,他們是民族的希望和脊梁,快樂健康地成長固然重要。可是,苦難就不能存在了嗎?一個沒有經歷過苦難的兒童他的品格會更完整嗎?不盡然吧。暫且不論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成長經歷將會塑造出怎樣的品格,首先我們都應該讓自己在路上,就如尋夢少年根鳥一般。
《山羊不吃天堂草》主要講述了十五歲的木匠少年明子由于生活所迫憑借一身木匠手藝在兩千多里外的城市闖蕩的故事。“他常常想念那個平原上的貧窮不堪但卻讓他感到自足的小村子。但回去是不可能的。他們必須生活在這個并不屬于他們的世界。”[4]這是明子心底的聲音,他很害怕這個陌生的城市,但他也清楚地知道自己必須要勇敢。因為他的師父三和尚并不是一個和顏悅色的長者,他心底有被生活折磨生出的惡念。同行的小伙伴黑罐倒是個可以依賴的好兄弟,他很體貼地照顧到了明子的自尊,他知道明子有尿床的毛病,但是從不指責明子反而處處維護明子的自尊。但是,一個自卑的少年想要勇敢起來并不是那么容易。有一次,明子好不容易等到一個大爺給的木匠活兒,因為善良他卻把活兒讓給了另一個可憐的小木匠,三和尚知道后就想治治他,讓他去“偷”木頭出來,明子特別抵抗“偷”,怎么也不向師父三和尚妥協。他似乎毫不畏懼,這是基于憤怒的勇敢,也是明子勇敢意識覺醒的體現,盡管貧窮,他依然在堅守著自己的底線毫不退讓。
師徒三人在一戶人家干活時曾撿到6張外國紙幣,明子趁機私藏了一張,他迫切地想要知道這張紙幣的價值。為此,他找到了曾經干活的一戶教授人家,這個教授的鄰居帶明子找到一個阿根廷留學生。這張紙幣竟然是阿根廷的貨幣,并且早就作廢了。后來,明子想要用這張紙幣換那個留學生20元錢,但是,交易時因為留學生并沒有收明子手里那張他們國家的紙幣,明子放棄了交易。他本來是可以輕而易舉就得到這20元錢的,是什么原因讓一個渴望得到“錢”的少年放棄了呢?或許是明子自己也沒有意識到的一種國人骨子里的豪氣和歸屬感。還有1000塊錢封陽臺定金的事情,明子被家里的重擔壓迫著,被金錢的味道誘惑著,也被自己內心的羞恥感折磨著。盡管思想斗爭的過程十分曲折,最終他還是幡然醒悟,輾轉將1000元定金還了回去。明子這一次的成長意義重大,他的這種行為是基于信仰的勇敢。這兩次“金錢”的考驗是明子勇敢品格逐漸增強的表現。小說的結尾處,明子再也不尿床了,他終于可以掌控自己的身體,那種從少年時起就帶給他的羞恥感也隨風而去了。明子長大了,不僅僅只是身體上的改變,他的木匠手藝出師了,思想上也更加成熟了。他明白了三和尚的無奈和期許,真心地感謝這個以前當作“敵人”的師父;他珍惜與黑罐和鴨子之間珍貴的友情,也成了倆人的堅實依靠;他釋懷了自己對紫薇那種朦朧的愛意和與之相比的深深自卑感。明子不知道自己要去向何方,但是他堅定地向前走著,這也是木匠少年明子勇敢品格成型的標志。
《青銅葵花》主要講述了農村啞巴少年青銅和城市女孩葵花相互扶持的成長故事。葵花第一次遇見青銅的時候是在連接大麥地和干校的大河上,困在小船上的葵花被青銅解救了。之后,他們就成了一對特殊的朋友,住在河對岸的朋友。這也為青銅和葵花之后的純潔友誼埋下了伏筆。主人公青銅遭遇了很多的“苦難”,筆者認為,曹文軒這種悲劇式的苦難書寫更能讓讀者產生感動共鳴。小說中有這樣一個片段:“他的一雙腳被雪擦得干干凈凈,但也凍得通紅通紅……”[5]這個堅韌的少年,為了多賣掉一雙蘆花鞋竟然主動去忍受寒冷。為葵花做冰項鏈、紙燈籠的奇思妙想讓這個少年充滿了神秘性,同時,這個有著獨特思維的少年也是大麥地公認的好哥哥。小說中這些故事情節的描寫從側面層層烘托出青銅這一人物形象孤獨、機智、善良、固執、堅韌的性格特征。
本來青銅家里只是窮些,一家人過得很幸福。但是,年景不好,水災過后家里的房屋塌了,蝗災接著也來了,自然災害誰也無法預料和阻擋,沒有糧食的莊稼人瞬間陷入了更加難堪的窘境。但是,苦難還在上演,葵花要被接回城了。在葵花和青銅相處最親密的時候,曹文軒用“回城”這一舉動拉開了倆人之間的距離,這種錯位情節的設置讓青銅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更加鮮明。葵花出現前他一直是一個孤單的形象,是葵花讓他的精神有了寄托之處。他的堅韌品格已經刻在骨子里,青銅對苦難的承受能力也是我們不能想象的。因為一次發燒他成了啞巴,這讓他在大麥地、在朋友們眼中成了格格不入的存在,為了把上學的名額讓給葵花說了善意的謊言;為了多賣一雙蘆花鞋大雪天光著腳走回家;為了讓葵花看到她心心念念的馬戲忍著傷痛堅持;為了滿足葵花的小愿望耐心地去做冰項鏈……這個啞巴少年用他的堅韌去面對生活中出現的一次次變故和苦難,在那樣艱苦的年月下,他的堅韌聰慧、他的赤子之心、他的默默付出在時光這條長河里熠熠生輝,他面對苦難時的風度是那么優雅。
“苦難”是曹文軒成長小說的魂眼。苦難不單單指的是曹文軒小說中出現的那些苦難,也不應該給苦難區分大小和多少,恰恰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特有的苦難存在。而今的少年衣食無憂、交通便利、學習環境優渥等等,然而升學競爭、校園暴力、自我壓迫、單親家庭等各式各樣來自精神方面的苦難每天都在上演,似乎已成為一種常態。苦難幾乎是永恒的。那么,這些正處在其中的少年們該如何去做呢?能夠將苦難踩在腳下將會走得更遠,不能適應的被苦難踩在腳下停滯不前。曹文軒的作品中木匠少年明子、尋夢少年根鳥、農村啞巴少年青銅,他們獨立、勇敢、堅韌的品格在苦難之中得到了綻放、閃耀和升華,作家想告訴孩子們的也是這樣,成長就是與苦難同行感受鳳凰涅槃。有人說,苦難本身沒有什么意義,有意義的是人們在面對苦難時內心深處迸發出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