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付友
(中共銅陵市委黨校,安徽 銅陵 244000)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貫徹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決定、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的重要內容,也是破解農業發展難題、推動農業闖關過坎的關鍵舉措,更是促進銅陵市農業現代化、更好服務“六個新銅陵”建設的內在要求。“十二五”期間特別是區劃調整后,銅陵農業經濟實現了較快發展,但是,作為傳統老牌工業城市,銅陵農業經濟發展先天不足、問題不少。需要緊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題,明確發展方向,突出工作重點,調整目標結構,培育發展動力,實現全市農業標準化、品牌化、融合化發展,促進農業經濟綠色發展、農村社會協調發展、農民生活富裕發展。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最終目標是滿足需求。改變目前不合理的農業供給結構,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必須要把市場需求作為“導航燈”,增強農產品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
1.圍繞綠色樹標桿。消費者農產品消費偏好從量到質的轉變要求農產品生產加工更加注重品質,為此,銅陵市農業發展應樹立質量為先的意識,走高端化、品牌化發展道路。
2.圍繞休閑做文章。隨著逆城鎮化發展,農村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村,而逐漸成為人們休閑旅游的場所;與之對應,現代農業也不再是過去簡單的種植概念,而是一個從田野到餐桌的產業鏈,在農產品種植和銷售之間穿插進休閑、旅游等新業態,是未來銅陵市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一環。
3.圍繞趨勢準定位。目前我國的食品加工度只有30%左右,而按照GDP水平和城鎮化率,食品加工率至少要達到60%以上,結合當前國民生活和飲食習慣,未來銅陵市應形成以方便食品、休閑食品和保健產品為主的農產品加工體系。
當前,銅陵市的農產品供給還是以“大路貨”為主,優質、品牌不多,與消費結構快速升級的要求不相適應。要想改變這一局面,就要促進農產品供給由“量”的追求向“質”的追求轉變。
1.建立健全農業生產標準化體系。逐步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以推廣應用高新病蟲防治技術和“三品一標”農產品認證為抓手,實現蔬菜、水果標準園、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水產標準化健康養殖示范場無公害生產全覆蓋。
2.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推行農產品二維碼制度,對接農產品和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臺,實現農產品生產、收購、儲存、運輸、銷售、消費全鏈條可追溯。
3.建立健全農產品品牌誠信體系。從源頭抓起,把住農產品生產安全關,切實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開展化肥和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鼓勵各類經營主體爭創馳名商標、安徽省著名商標等,提升農產品質量公信度;健全農產品品牌監管體系,構建全程覆蓋、運轉高效的監管格局。
1.抓好大基地,延伸產業鏈。以銅陵市現代農業產業發展“一軸、一帶、兩翼、八產業”的總體布局方案為抓手,建設一批特色鮮明、類型多樣、競爭力強的現代農業產業“大基地”,充分發揮基地對周邊地區的引導、示范、輻射作用,帶動農業現代化和老百姓致富。[1]如圍繞樅陽縣陳瑤湖周邊鄉鎮和普濟圩農場為主體,建立綠色水稻基地,實現水稻生產從育種、種植、加工和銷售的全產業鏈發展;再比如以銅陵市現代農業產業園為核心、原有白姜種植片區為主體組建發展集白姜種植、深加工利用和白姜文化創意等農業業態于一體的銅陵白姜現代農業產業園,實現白姜的全產業鏈覆蓋。
2.抓好小基地,突出特色化。加強特色農產品示范區建設,以“一村一品”創建為抓手,走特色化發展道路,聚焦休閑農業、體驗農業、鄉村旅游與特色農產品結合,走特色精細化發展道路。如可結合紅色記憶、儒家文化、山林特色、水產風味等推動紅色村落、名人村落、氧吧村落、垂釣村落等多樣化特色村建設,農旅休一體化聯動發展,培育一批集體經濟強村。
農業品牌既貫穿農業供給體系全過程,又覆蓋農業全價值鏈,是農業綜合競爭力的顯著標志,其中,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創建又是重中之重。[2]為此,銅陵市要大力實施農產品品牌“孵化、提升、弘揚”三大工程,即新增一批新品牌,提升一批老品牌,弘揚一批特色品牌。支持以企業為主體成立品牌促進會,推進農業區域公共品牌建設跨越發展。同時,要加強品牌保護監管,建立農產品品牌評價體系、省級品牌目錄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完善品牌認證、證后監管和商標管理等工作。
農產品加工既是農業生產的需求側,又是市場消費的供給側,素有“1.5產業之稱”,其產值貢獻度高、產業鏈條長,可以有效應對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引致的農民失地、失業問題,增加農民收入,而且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產品加工業也已成為大勢所趨。銅陵市一要實施加工龍頭企業“排頭兵”工程,分產業篩選排名前5位的加工龍頭企業,重點培育,提升農產品本地加工化水平;二要圍繞適合融合、有基礎的區域優勢特色農產業,由從事產品流通、加工的企業為龍頭,組合從事種植、養殖基地建設的農民合作社、家庭農產等主體,結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以農產品為基本依托,以產品流通業、加工業為引領,通過產業間的相互滲透,將農村一二三產業有機整合,實現產業鏈條延伸、產業范圍擴大、產業功能拓展新型發展模式。
銅陵市要結合八大特色產業培育工程,做好加減法。一要從糧油、蔬菜、水產等傳統農業產業入手,做好減法。以綠色增產示范區、村、家庭農場以及蔬菜標準園、漁業綠色健康養殖模式創建為抓手,逐步淘汰過剩、落后產能,調優、調高、調精傳統農業產品結構。二要著眼特色農產品,做好加法。圍繞地理標志產品和特有產品,主抓大基地建設,以建成牡丹良種選育和生產基地,白蕩湖、菜籽湖、陳瑤湖三大湖流域水產和水禽養殖加工基地,后山區鄉鎮樅陽黑豬、沿江鄉鎮樅陽媒鴨養殖產業基地,錢鋪、雨壇、官埠橋、白梅等鄉鎮茶業和油茶產業基地為主線,逐步擴大特色農產品供給規模。
一要做好融合。積極構建集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產業鏈,放大一二三產業融合所帶來的乘數效應。重點以銅陵市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為平臺,按照“連點成片、建園成區、區域聯動”的推進方式,突出產業發展重點和主攻方向,抓好農產品儲存(如樅陽媒鴨、水產冷藏庫等)、流通(物流基礎設施平臺、物流信息網絡平臺、物流政策支撐平臺)建設,全面優化提升農業布局、服務水平。二要做好創新。順應“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要求,讓銅陵農產品搭上電子商務的“無形之網”是大勢所趨,建立和完善諸如“銅草花開”類電子商務運營服務網絡,打造本土“線上農業”,帶動全域“線下農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
優化經營結構是現代農業發展中有效整合市場主體和要素的必然要求,也是激活農村發展潛力的重要途徑,核心是要在穩定完善農戶家庭經營基本格局基礎上,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提高農業規模化經營水平。[3]一要推動形成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共同發展的現代農業經營方式,鼓勵市場主體以土地、資金、勞動、技術為紐帶,加快發展土地流轉型、土地入股型、技術入股型等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二要扶持發展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發展服務引領型規模經營,為從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后的全過程綜合配套服務,提高營運效率和經濟效益,增強整體競爭力。三要鼓勵龍頭企業、合作社積極參與都市園區、休閑農業和品牌基地等新興業態,拓寬農業產業化經營領域。四要逐步探索區域間、產業間合作經營模式。
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力,必須堅持深化農村改革主攻方向不動搖,進一步完善體制創新機制,以放活土地經營權為重點,創新農業經營體系,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全面激活市場、激活要素、激活主體,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注入強大活力。
新型職業農民、農業科技人員、返鄉農民工是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基層化的三支重要力量,必將為農村發展注入新動力。
1.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制定銅陵市新型職業農民教育總體規劃,重點做好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養工程和返鄉農民工培育工作,突出抓好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技能、創業能力培訓,培育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圍繞構建農戶經濟安全網和農業生產經營、農戶收入生活、農民社會福利有保障“一網三保”體系,完善培訓、認證、準入、扶持、社保、退養等制度。
2.培育農業科技人員。一要重培養,探索銅陵職業技術學院設立農業類專技類專業,同時與樅陽現有兩所職高加強聯動,輸送“訂單”人才。二要保收益,實施激勵農業科技人員創新創業改革工程,落實科技成果轉化收益、科技人員兼職取酬等制度。三要促合作,支持各層級農技推廣人員與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開展技術合作,鼓勵農業科技人員以科技入股等形式參與農業開發與經營。
3.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加大涉農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力度,通過貼息、補助、獎勵等形式,支持以家庭承包農戶為基礎,專業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產業化聯合體等為骨干,其他組織形式補充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隊伍發展與壯大。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歸根結底還是要利用當前有限的農村土地資源提供最優、最多的農產品和涉農服務,因此,切實有效地把承包地、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三塊地”用好、盤活,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支撐。
1.盤活承包地。要在放活經營權上做文章,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支持農民在自愿基礎上在村組內互換并地連片耕種,推廣股份合作、經營權流轉、土地托管等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大力發展土地股份合作社,探索發展穩定農戶承包權、經營權股份化的家庭聯產承包股權制。
2.盤活宅基地。在保證宅基地集體所有權的基礎上,維護農戶依法取得的宅基地占有權和使用權的前提下,利用農家樂和休閑農莊的形式,結合探索農村集體組織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空閑農房及宅基地。鼓勵村集體依法依規多渠道籌集資金,按規定用于村集體對進城落戶農民自愿退出承包地、宅基地補償。
3.盤活集體建設用地。一要簡化流程,對直接用于或服務于農業生產、加工的設施用地按農用地管理,納入農業附屬設施用地范圍,不辦理轉用審批手續。二要放寬政策,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允許村莊整治、宅基地整理等節約的建設用地,重點用于農村新產業發展。三要優先支持,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的用地指標,優先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生產經營等。
1.用好財政的錢。確保財政支出優先支持農業農村發展,運用“調整”和“撬動”兩種手段,發揮市、縣(區)財政資金合力,釋放財政資金乘數效應,重點用于農產品提質增效、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生態修復治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
2.用好金融的錢。創新農村金融體制,健全農村金融體系,完善農村金融抵押擔保機制,加快發展農村普惠金融,暢通農村金融服務“主動脈”,豐富完善金融服務“毛細血管”。
3.用好社會的錢。通過多種模式,鼓勵和規范城市工商資本下鄉,引導社會資本投入農業農村。拓寬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投融資渠道,支持社會資本以特許經營、參股控股等方式參與農村水利、農墾等項目建設運營。
1.對內強化農產品市場流通。積極推進農產品產地市場改建和區域性農產品批發市場提升,加強產后處理和儲運體系等配套建設。以蔬菜為例,自給率為40%左右,流通環節成本占市場零售價的50%,可在就近市區的老洲鎮和郊區布局大型蔬菜基地,同時要在穩定常規蔬菜生產的基礎上,加快發展設施蔬菜、特色蔬菜,擴大反季節蔬菜供應量。
2.對外呼應經濟發展戰略。以“東融長三角城市群、北聯合肥都市圈”為方向,加快構建環長三角2小時鮮活農產品物流圈。同時加大品種、技術、設施、裝備和人才引進力度,加強農產品生產、貿易等環節的對外合作,繼續借力安徽省名優農產品推介平臺,逐步構建銅陵特色農產品推介平臺,有序實施走出去戰略,提升“銅字號”農產品國際國內市場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