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汪勇

▲ 國際空間站日本Kibo小衛星釋放裝置
近年來,日本在不斷提升自身航天技術水平的同時,還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航天國際合作,并取得積極成效。
日本航天對外合作的主體有企業、大學、研究機構,管理對外合作的相關政府部門有總務省、外務省、文科省、經產省、國交省、環境省、防衛省。為了改變多個渠道對一個合作者的局面,日本2016年成立了航天系統海外發展專門團隊,通過建立專門團隊,由各相關機構參加,來進行統一協調。
日本政府認識到,航天項目從意向到合作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中間既需要對合作國的發展狀況十分了解,也需要人脈積累,因此航天合作需要一個長期可持續戰略。這包括自身團隊的穩定、對所在國的深耕和量身定制的合作方案等。
日本采取的相關舉措包括在合作所在國設立公司以保證售后維護,對當地客戶不僅僅提供設備硬件和服務幫助,還要對所在國在人員組成、資金等方面提供幫助。
日本重視“軟實力”的提升,具體策略是在區域性政治論壇上以“和平、友好、互助”的形象出現,然后創立由日本主導的國際組織。此國際組織采用論壇的形式,其特點是扎根當地、合作舉辦。簡單地說,就是包裝形象、聆聽訴求,強調合作國的參與感。
東盟合作論壇(ARF)是日本推進航天區域合作的重要陣地。他們在這里尋求區域合作框架、雙邊和多邊政策對話的機會,展示日本航天理念:公平性、透明性、互惠性,并以此逐漸滲透到國際社會。
東盟經濟研究中心(ERIA)是日本外務省的固有陣地,目標是利用航天和地理空間信息技術,對加強東盟地區的聯結性做出貢獻。
國際空間探索論壇(ISEF)是一個部長級會議,旨在為空間探索方面的全球合作提供支持。2018年,這個大會在日本舉辦。
亞太區域空間機構論壇成立于1993年,目的是加強亞太區域的空間活動,由日本主導。它是亞太地區規模最大的空間會議,每年舉辦,由日本文科省支持,日本宇宙航空開發機構(JAXA)和東道國聯合舉辦。來自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空間機構、政府機構、國際組織、私營公司、大學和研究機構參加了亞太空間研究基金。
UNISEC-Global是一個國際性的非營利組織,2013年11月在日本成立。由世界各地的地方分會組成,每年都舉辦一個論壇,以促進主要在大學的空間開發活動,例如設計、開發、制造、發射和運營micro/nano/pico衛星和火箭,以及有效載荷。它的活動包括講習班、暑期班等。

▲ 加納的第一顆衛星是在日本鳥類衛星項目下執行

▲ 毛里求斯IU立方體衛星

▲ 從國際空間站釋放到太空的肯尼亞納米衛星

▲ 盧旺達信息通信技術與創新部長手捧起了RwaSat衛星
日本航天合作的一個特點就是從一個合作點入手,研究客戶需求,維護客戶關系,拓展更多的合作領域。比如在為阿聯酋發射一顆遙感衛星后,日本抓住機會與阿聯酋進行了更深入的交流,從而獲得了阿聯酋火星探測項目的發射服務合同。
日本還加強對外商業航天合作,主要是使用日本的火箭提供發射服務。截至目前,日本已經為10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國際組織提供了發射服務,包括韓國、土耳其、加拿大、卡塔爾、緬甸、菲律賓、阿聯酋、中國臺灣地區等。
日本政府從2017年開始開展航天海外拓展計劃,強化宇航系統產品出口,強調官商一體化推動產品出口。另外,在海外市場拓展過程中,要求充分注意日本的國家安全保障政策,并且利用政府開發援助大綱(ODA)實現互相配合。為配合此項行動,日本航天相關所有政府部門都要參與,包括內閣府、總務省、外務省、文科省、農產省、經濟省、國交省、環境省、防衛省等。

▲ 日本非洲勢力圖

▲ 日本在亞洲航天勢力圖(含實質合作與國際組織參與)

▲ 日本鳥類項目計劃書

▲ 日本九州理工大學與馬拉維政府商談合作意向
與此相配合,三菱重工也制定了海外拓展計劃。強調在維持目前高品質高可靠產品形象的同時,更注重客戶需求并降低價格。
日本在非洲的航天合作主要依托于兩個具體項目開展。一是聯合國外空司合作的國際空間站日本實驗艙“Kibo CUBE”,二是“鳥類衛星”項目。
這兩個項目有共同的特點:1.針對群體是高校、研究人員和政府單位;2.內容是微小衛星研制;3.日本提供發射機會;4.部分項目有慈善基金參與。這種合作特別貼合非洲渴望在航天方面起步的國家需求,投資少、見效快,滿足首次進入空間的政治訴求。
日本和聯合國外空司聯合開展的Kibo CUBE方案免費為發展中國家釋放小衛星。衛星釋放費用根據衛星大小確定,每顆需2.8萬~97萬美元不等。日本2018年將小衛星釋放項目委托給民間,以降低費用,但是為發展中國家免費釋放的費用仍由日本宇宙航空開發機構承擔,這筆費用主要是衛星從地面發射到空間站的發射費用。
日本九州理工大學倡導的“鳥類項目”的目標是:“希望網絡的所有成員都像“一個家庭”的成員一樣,通過各種不同的互動,互相學習。第一個“鳥類項目”開始于2015年10月,它的名字全稱是“全球多民族鳥類聯合項目(JGMNB)”,簡稱為“鳥類計劃”,最初加入的是尼日利亞、加納、蒙古、孟加拉國,他們都制造并由日本資助發射了自己的小衛星。隨著2016年10月“鳥類2號”項目的啟動,不丹、馬來西亞和菲律賓加入,2017年10月斯里蘭卡和尼泊爾加入。這一項目包括日本協助培訓衛星研制人員,雙方合作開展研制以及免費提供發射服務等。

▲ 與尼日利亞聯合研制NigeriaEdusat-1小衛星

▲ 日本航天對外合作主要機構

▲ Kibo獨特的能力包括一個氣閘系統和一個機械簪,由日本宇宙航空開發機構開發
以亞太為核心,以國際組織為抓手,以商業推進和對外援助為主要方式,日本扎實推進亞太區域“航天外交”戰略。
2015年,日本與阿聯酋簽署了遙感衛星的發射合同,此后又于2016年簽署了阿聯酋火星探測器的發射訂單。以此為契機,日本內閣府、文科省、經產省、日本宇宙航空開發機構和東京大學與阿聯酋開展全面合作。合作方式包括邀請阿聯酋人員前去進修,開展CanSat火箭模型制作,派遣講師前去阿聯酋培訓,舉辦研討會等。
日本在與印度尼西亞的合作中包含了一整套的服務。JICA(外務省下轄在當地有辦事處的慈善組織)開展了印尼海洋漁業的調查,構建海洋和漁業資源管理開放式衛星數據平臺。在這項調查中,日本還順便幫助印尼制定了航天政策,完成了微小衛星應用的需求調查,還通過與印尼大學開展雙學位課程來進行人才培養。
日本緊扣未來發展計劃,提前開展區域導航服務布局。在泰國,日本設立了共同研究開發示范點,開展宣傳活動,包括GNSS創新中心“日本館”,并設立了日本公司的常設會議。
日本的準天頂衛星基區域增強系統將在2030年11月開始服務,服務區域包含日本本土、澳大利亞和東盟全部地區。為了完成2030年前在亞太區域使用準天頂系統的布局,日本開始研究對準天頂衛星信號干擾的風險及其對應策略,開展區域各國動向研究,包含法律調查、討論;開展了一系列海外實驗應用,比如在澳大利亞開展了無人拖拉機夜間實驗,以證明此系統可以應用于農業。在泰國,日本通過建設臨時的基站和數據中心開展了高精度定位智能農業示范測試;在越南,舉辦了準天頂衛星應用的工業用途研討會;在緬甸、柬埔寨、印尼也在開展相關工作。
日本越來越重視航天對外合作,不但通過航天對外合作謀求商業利益,而且通過合作拉攏盟友,推廣其技術、管理經驗和標準。在非洲,日本的合作以培育為主,而在亞太地區則為了謀求地區領導權,強化地區安全戰略,其合作國家更多,合作更加深入。
空間關系是地面政治關系的延伸。我國與日本同為亞太地區航天大國,應更加深入了解日本的航天計劃及其國際合作動向,以便了解周邊態勢并做出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