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幻棠

▲ 楊嘉墀(1919.7~2006.6)
2001年,一顆新發現的小行星被命名為“楊嘉墀星”。這是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嘉墀為我國航天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一種肯定。
楊嘉墀,1919年出生在江蘇省吳江縣,年少時勤奮好學,成績優異,后抱著“科學救國”的理想留學美國。
其實很早,他就顯露了實干家的天賦。本科畢業在中央電工器材廠做助理工程師時,楊嘉墀便研制出我國第一套單路載波電話,還制成了揚聲電話。在美國讀博士后,他有了更大的成就,制造出了自動光譜儀等生物電子儀器,獲得了多項美國專利。1949年6月,楊嘉墀順利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
精通儀器儀表,具備出色的實踐和科研能力,使得楊嘉墀格外搶手。他先后獲得麻省光電公司工程師、賓夕法尼亞大學生物物理系副研究員和洛克菲勒研究所高級工程師等職位。
然而,體面的工作、豐厚的薪水阻擋不了楊嘉墀放棄一切,報效祖國的熾熱之心。1956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百廢待興之際,楊嘉墀和夫人變賣了當時所有的家產,并購買了祖國急需的各種新式儀器,如振蕩器、真空管等,登上了歸國的輪船。

▲ 楊嘉墀和航天員在一起

▲ 1953年楊嘉墀與他在美國研制的自動快速記錄吸收光譜儀的合影

▲ 獲頒“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的楊嘉墀

▲ 楊嘉墀手里拿著飛船搭載回的種子種出的蔬菜新品種
新中國求賢若渴,楊嘉墀才華橫溢,兩者一拍即合。事實證明,楊嘉墀的確是一塊到哪里都發光的金子。
1958年,楊嘉墀參加以錢學森為組長的衛星小組,被任命為特殊儀表研究室主任,不僅要負責研究衛星自動控制,而且還需要負責籌建工廠,以承擔控制系統元件的加工和總裝任務。
20世紀60年代,楊嘉墀主持了許多與原子彈爆炸試驗相關的檢測技術及設備等重大科研項目的研發,和研究人員一起完成了火箭發動機試驗所需儀器儀表、導彈熱應力試驗工程和加熱、加載、測量系統設備的研制工作。測量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溫度的火球測量儀,應用于我國首枚氫彈試驗的火球光電光譜儀,應用于我國首次地下核試驗的地下核試驗火球超高溫測量儀,都是楊嘉墀帶隊研究出來的。
1965年,楊嘉墀又參與了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研制規劃的制訂,并且主導研制了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姿態控制和測量分系統。
我們知道,衛星種類有很多,每顆衛星都有自己特定的任務。為了讓衛星在失重的太空中圓滿完成任務,必須對它的飛行姿態進行控制,因為如果不進行控制,它就會亂翻跟頭,導致任務失敗。對于返回式衛星來說,控制衛星姿態的系統更是重要。可以說,衛星姿態控制系統決定了衛星是否能成功返回。
功夫不負有心人。楊嘉墀帶隊研究的衛星姿態控制系統方案設計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他提出采用軌道陀螺羅盤解決偏航姿態測量問題,還創造性地提出在紅外地平儀信息處理電路中增加自動增益控制線路,這在當時國際上尚屬首次。1975年到1987年間,我國成功發射了10顆返回式衛星,衛星上全部用的是楊嘉墀主持研制的三軸穩定姿態控制系統。如今,先進的衛星大都采用三軸姿態穩定方式來控制。
20世紀80年代,作為我國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實踐”系列衛星的總設計師,楊嘉墀成功領導完成了“實踐二號”“實踐二號甲”“實踐二號乙”一箭三星的發射任務。
楊嘉墀不僅是杰出的航天科技專家和自動控制專家,而且還是位高瞻遠矚的戰略科學家。1986年,他與三位德高望重的科學家聯名向中央提出了國家發展高技術計劃,導致《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即“863”計劃的產生,促進了載人航天工程立項,提出了開展探月工程北斗導航工程的建議。
如同祖國蒼穹上一顆明亮的星,楊嘉墀的一生是為國奉獻、熠熠生輝的一生。★

▲ “863”計劃四位倡導人合影:左起陳芳允、王淦昌、楊嘉墀、王大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