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冰
近年來,伴隨著中國互聯網紅利趨于消退,資本之間競爭的日益白熱化,“布局出海”成為越來越多中國風投機構的選項。而在這些選擇中,與中國鄰近的東南亞正成為許多中國風投機構進行海外投資的深耕區域。根據中國一家資深的投融資服務機構凡卓資本調查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資本在東南亞的投資總額同比增加了2.5倍,投資標的也從“中國企業海外業務”拓展至本土創業公司。
不難看出,隨著東南亞各項基礎設施的逐漸完善,以及互聯網的快速崛起,這片擁有“20年前的中國”氣質的沃土,正被視為中國風投機構的機遇所在。那么,當越來越多資本涌入東南亞的時候,中國風投機構對當地企業的投資又發生了哪些變化呢?
科技類投資成為最“吸金”領域
盡管近年來全球經濟增長放緩,但在東南亞,對經濟快速增長的預期還是吸引來不少投資者。尤其是科技類投資,目前已成為東南亞最“吸金”的領域。根據不完全統計,過去4年,以Grab和Go-Jek為首的網約車公司已經籌集了超過140億美元,而包括Tokopedia在內的電子商務公司已經吸引了近100億美元。此外,近年來,整個東南亞地區的金融科技融資增長也十分迅速,2014年,東南亞金融科技只吸引了35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資金,但在2019年已達到11.4億美元。
而在這巨額融資的背后,有很大一部分來自中國風投機構的手筆。根據投中研究院最新發布的《東南亞科技創投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近三年半,東南亞科技項目獲得了262.95億美元融資,其中,中國資本是東南亞科技企業投資的最大來源,總投資規模為132.11億美元,占東南亞科技類企業全球募資額的46.8%。
“東南亞整個社會大環境很像20年前的中國,風險投資對于這些國家經濟的滲透作用剛剛開始。而對比中國這些年的成就,東南亞一些國家已經意識到風險投資對于一國經濟發展的作用,同時,中國本土風險投資也在多年的競爭中積累了大量的資本和投資能力。”戈壁創投創始合伙人曹嘉泰表示。
最初中國資本走向東南亞的時候,幾乎沒有投資流向仍處于起步階段的東南亞科技行業。不過,隨著互聯網滲透率的提升,以及東盟國家對技術創新及投融資得到持續發展有著愈發強烈的需求,近幾年來,到東南亞投資科技行業成為許多中國創投機構拓展海外業務的重要選項。《報告》顯示,近三年半,中國本土創投機構總計對東南亞科技企業的總體投資規模達97.92億美元,占所有中資出資的74%,投資的項目涵蓋了區塊鏈項目、互聯網、金融科技、醫療健康技術、物流科技和人工智能等方面。
不僅是復制“中國模式”
對于風投機構而言,將成熟的市場業務模式復制到不成熟的地區,可以讓投資的成功可能性大大提高,這就好比坐上了時光機,又重新擁有了幾年前的機會。因此,在布局東南亞的過程中,不少中國創投機構習慣使用的“招數”是將中國好項目的模式復制到東南亞。物聯網、區塊鏈、共享單車、滴滴……近年來,這些在中國耳熟能詳的熱詞如今在東南亞也已經屢見不鮮。
不過,與幾年前不同的是,伴隨著對東南亞市場的開拓,如今中國創投機構進入當地不再是簡單地復制中國國內模式,而是更多地與當地風險投資機構合作,進行本土化創新,共同幫助被投企業運用雙方優勢在市場上擴張規模。
例如,在戈壁創投的投資版圖里,其曾與印尼工商業聯合會、馬來西亞主權財富基金MAVCAP、菲律賓風投Core Capital等建立了合作關系,推動東南亞Carsome和中國二手車交易平臺車置寶間的業務合作,有的還甚至間接成為了戈壁創投的有限合伙人,參與基金管理。
“東南亞現在處于插旗的時代,回到以前,中國也是以復制的模式發展,但這是通往創新的一段路,雖然模式類似,但土壤不同,即使復制,也需要適應本土。”曹嘉泰表示,把中國好項目的模式在東南亞進行本地化革新,并促成東南亞和中國兩地企業合作,是戈壁創投在東南亞投資的策略之一。
除此之外,高瓴資本、GGV紀源資本、祥峰投資、真格基金等創投機構近年來也采取了類似的做法,既讓中國資本滋潤了東南亞初創企業,也讓自身平臺得到更好的發展。
投資“門檻”變得更高
不可否認,作為全球互聯網用戶增長最快的地區,東南亞擁有超過6億的人口紅利及新興市場的潛在優勢,成為眾多投資者看好的“藍海市場”。不過,投中研究院認為,目前東南亞市場仍存在本土創新科技人才不足、投資退出渠道較少、資本流向過于集中、本土創投基金支持力度較小等發展局限。因此,投資機構依然要在政策監管、文化適應、人均可支配收入三個方面著重考量。
例如,在政策監管方面,以投資的方式進入當地市場能更好地解決監管方面的挑戰。如同 10 多年前,Google、Facebook 等企業相繼由于監管方面的問題離開中國市場,但軟銀、Naspers 等企業則通過投資的方式押注騰訊、阿里巴巴等企業獲得了巨大的回報,這對中國資本來說是一個可借鑒的思路。
金門創投的創始合伙人Jeffrey Paine則認為,選擇投資東南亞,無異于投資4~5個不同時間節點的中國或是印度市場。因而要了解什么模式更匹配現在的時間點,從而先人一步挑中項目,要在種子輪、A 輪的時候就考慮到被投初創企業能不能跑得過區域市場的競爭對手。
“我們需要知道被投公司的變現模式、當前的利潤率,預見在未來7~10年內,誰會復制它們。過去,只要公司取得第一,和市場第二模式不盡相同,就可以保持長時間的盈利。但現在情況不一樣,門檻正變得越來越高,所以產品要好,團隊要好,技術要好,要成為先行者,要選擇最大的市場。”Jeffrey Paine這樣說道。
·聯系編輯:787248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