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冰 覃蕾

閃耀的聚光燈、聚精會神的選手、響徹賽場的歡呼聲、水泄不通的賽場……這就是馬來西亞MPL電競比賽現場。沒有親臨現場,或許無法感受到東南亞用戶對電競的熱情。近年來,電競以火熱之勢席卷東南亞,無論是各國本土公司還是國際公司,都蓄勢待發,謀求進入東南亞市場。東南亞電競市場雖然仍存在一些局限,但依然阻擋不了東南亞玩家們的一腔熱血。
電競選手:從放養到職業 元老級選手月入近百萬
隨著電競行業在東南亞的不斷擴大,職業電競選手們不僅在職業比賽中能收獲戰隊薪資,在賽外還可以通過直播創收。東南亞不少簽約游戲主播的收入每月可達數萬美金。而在以前,職業選手們面臨生存困境在東南亞其實是普遍的現象,因為很多選手都是半職業,低收入無法維持生計,只有空閑時間參加賽事,這也是造成東南亞的電競職業化程度較低的原因之一。
“馬來西亞這邊很多隊伍都非常業余,很多職業選手也是半職業的狀態。”1997年出生的Ozora Veki是馬來西亞前英雄聯盟電競選手,從《英雄聯盟》到 《Mobile Legends: Bang Bang》(以下簡稱MLBB),為了改變家中的經濟狀況,他選擇成為一名LOL職業選手。但隨著LOL游戲在馬來西亞式微,他也開始另謀出路,受邀成為了Facebook(臉譜)的簽約主播。
如今,大部分東南亞電競戰隊開始意識到單純靠比賽賺不了錢,進而開始結合直播熱度來增加額外收入。新加坡的一位電競選手表示,目前新加坡還處于一個基礎設施建設階段,大部分戰隊的選手主要以學生和上班族為主,因為光做選手無法養活自己,于是很多職業選手將目光移到了直播主播上。
從放養型的業余玩家,發展到相對成熟的“比賽+直播”模式的職業選手。在東南亞,越來越職業化的電競人,熱情又執著的電競觀眾,形成了一個龐大而尚未被瓜分的電競市場。有了直播作為主要的收入來源,外加吸引資本的進入,未來越來越多的玩家將會涌入電競行業。
電競生態:基礎設施薄弱 “越級打怪”式生存
東南亞電競正在駛入快車道,早先搶灘的中國公司已經從中獲益。中國電競游戲公司在東南亞鋪開市場,并為東南亞電競制定規則、建立生態。交織著中國廠商、渠道巨頭、網紅主播的獨特東南亞風味電競,逐漸走過了“草莽時代”。
電和網絡都是舉辦電競比賽的基礎技術支撐。大型比賽遇到斷網斷電對參賽選手和戰局都有相當大的影響。2019年8月,一名緬甸電競選手因供電不穩與萬元獎金擦肩。他表示,因為緬甸全國電力供應不足、經常發生停電,他與勝利擦肩而過早已是常態,已經直接或間接輸掉了超過40場比賽。
基礎設施薄弱不僅影響著電競選手,也直接影響著電競賽事的主辦方。2017年,中國上海沐瞳科技有限公司在印度尼西亞雅加達舉行了第一場線下電競比賽,比賽期間就曾遭遇斷網。由于沒有專業的合作方,整個比賽運作過程變得更為艱難。
和中國的電競市場相比,東南亞電競發展水平相對較低,整個電競市場也存在制作方管理不夠完善以及隊伍不夠成熟的問題,導致很多電競團隊都是半職業化,甚至一些優秀電競人才流失。但即使是這樣,依然阻擋不了東南亞用戶對電競的熱情。MLBB這款游戲在東南亞火爆時,MPL成為了東南亞最重要的賽事之一。一支來自馬來西亞的Reborn戰隊在沒有公司支持、沒有教練,僅有兩周的訓練的情況下,一路披荊斬棘,戰勝了馬來西亞人氣最旺的Airasia戰隊,最終拿到MPL比賽的冠軍。
隨著東南亞電競市場的熱度不減,在借鑒中國電競經驗的基礎上,東南亞整體的電競水平正有所提升。中國上海沐瞳科技運營總監毛艷輝表示,早期做電競賽事,會有很多難以預料的突發狀況,最大的痛點是當地電競經驗和人才的缺乏。“很多國家之前沒有專業的電競承辦方,辦比賽的時候經常出狀況,網絡、電力中斷等等。我們希望把中國的經驗帶給當地,大家一起成長。”
電競資本:趟出新路 良性發展依托資本支撐
如果將東南亞以前的電競比喻為寂寂無名的“無人區”,那現在這條賽道可以說逐漸變得“擁擠”。游戲廠商、俱樂部、直播平臺、贊助商互相作用,趟出了一條新路。電競俱樂部的職業化程度越高,越能吸引外來資本的關注。資本的熱情是東南亞電競市場發展的驅動力,有了雄厚的資本支撐,就能以比較完善的管理和薪酬體系來保證隊員的訓練和戰隊的良性發展。
電競資本嗅覺靈敏,在戰隊、賽事承辦方等各個環節,都能吸引到資本的注意,亞洲航空就在MPL聯賽時買下了Saiyan戰隊。而在用戶市場最大的印尼,賽事承辦方Revival TV辦過幾次MPL的大型賽事以后,已經成為印尼本地最受信賴的賽事承辦方之一,并獲得了本土機構DNC的投資。
除了有東南亞各國當地資本大量涌入,還有來自中國公司拋出的橄欖枝。據有關數據顯示,東南亞是全球PC端在線游戲收入增長最快的地區,該地區電競粉絲自2015年至2019年的增長率為36.1%,高于全球19.1%的平均水平。東南亞各國手游玩家的數量,如印尼的手游玩家已經超過6000萬,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1億。中國騰訊游戲看準了這一形勢將目光探向東南亞。自2010年開始,騰訊游戲投資新加坡的頂級游戲和數字娛樂平臺Garena,把旗下的一些游戲授權給Garena東南亞市場;在印度尼西亞與Go-Jek探索游戲積分充值領域,通過GoPay與Codashop、Unipin等合作,親手送Go-Jek首次進入游戲行業。
現在的東南亞電競市場像極了2008年的中國電競。游戲廠商開始創辦自己的電競賽事,電競俱樂部除了組織比賽外,由單一慢慢朝多元化發展,各種運作開始逐漸變得職業化。整個電競產業從游戲發行方、平臺方、玩家戰隊慢慢形成了一個不再是只關乎個人業余愛好的商業鏈條,各種資本也擇良木而棲。
電競前景:發展困境猶在 但前路值得期待
電競賽事的缺乏是目前東南亞各國普遍存在的問題,較低的曝光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傳統行業對電競運動產業的關注。不過,隨著電競成為2018年亞運會表演項目、2022年亞運會正式項目后,東南亞電競運動產業也獲得了長足發展。
以馬來西亞為例,不僅包括電視臺在內的傳統媒體開始加大對電競運動的報道,政府和社會也對全產業鏈條進行了大力支持。馬來西亞政府不僅以2022年亞運會為目標打造四年計劃、繪制電競藍圖,也在全馬來西亞運動會上首次加入電競運動項目,以吸引更多企業共同推動當地電競運動發展。
東南亞各國逐漸加大對電競運動賽事的投入,為電競運動提供了更為有力的支持,也帶動電競運動在大眾面前的正面影響。東南亞電競市場雖然存在一些基礎設施上的不足,但不能否認的是,東南亞電競正在快速地駛入發展的高速路,國內外資本的進入會讓東南亞電競市場產生怎樣的變化,這一切都值得我們期待。
·聯系編輯:50927976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