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宗偉

馬來西亞即將全面進入第四次工業革命,即數字化時代,同時將采用華為開創的5G技術。所謂的數字化是指人類將基于手動的各類活動越來越多地融合到自動化系統的過程。
馬來西亞通信和多媒體部部長哥賓星一直在表達政府的承諾和決心,即馬來西亞絕不會在全球數字化浪潮和革命中落伍。
同時,數字化也將改變各行各業工作崗位的性質,并催生新型的工作。
未來,技術將不再依賴工人的操作,相反,工人將越來越需要依靠技術和自動化來履行其職責。到那時,人類與技術之間將會產生更大的協同作用,甚至是“交換”,即雙方能力和功能的同化。我們從身聯網(IoB)的出現可以看到,這兩者之間的界限已經很模糊。
身聯網是將物聯網(IoT)擴展到人類或動物身體領域,從而進行遠程操縱、控制、實驗和監控等的網絡。在這里,身體將經歷數字化和外部編程的過程,這一點在醫療保健領域尤為突出。
在馬來西亞,這可以從神經機器人(Neurobotics)的技術中體現出來,例如將混合輔助肢(HAL)用于生化電子治療。神經機器人是圖像處理領域的第一數字實驗室平臺,它與中樞神經系統和人工智能(AI)之間的接口有關,其作用是解碼腦電波或神經信號,從而模擬和重建外部的交互作用。
神經機器人是利用了現有的腦電圖(EEG)技術,而生化電子治療是簡單地應用神經機器人技術,通過患者身上基于算法的或者生物機電一體化的人造身體部件,來恢復和改善患者肌肉與神經系統之間的連接,從而改善患者裝上人造身體部件之后的靈活性。
另外,諸如此類技術還可以擴展到老年癡呆癥(阿爾茨海默氏病)患者的神經退行性疾病。
由于目前尚無針對老年癡呆癥的明確治療方法,因此一些患者不可避免地需要社會護理。不過,目前在醫學和非醫學層面都有療法來控制癥狀。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將醫療保健與社會護理通過生化電子治療和老年癡呆癥治療結合在一起。
如果我們將用于監測和診斷老年癡呆癥的資料數字化,便會更有利于醫療保健和社會護理的結合。實時數據、癥狀與社會護理所產生的相關信息可以反饋到醫療保健系統中,作為早期預警系統和數據分期過程的一部分。同樣,這也非常適用于癌癥病例,例如檢測腫瘤生長。
馬來西亞如果要同時發展醫療保健和社會護理,還可以利用現有的電子病歷系統,比如1997年推出的“遠程醫療服務計劃”,該系統當初旨在整合初級和次級醫療保健層。
因此,醫療保健和社會護理行業將需要大量在“預測醫學”領域內精通醫學和受過醫學培訓的數據分析師、程序員和統計學家等。那么,未來我們可能會看到新型的工作崗位,比如計算生物學家、人工智能科學家、分段數據管理員和數據挖掘程序員等。
隨著這一發展,醫療保健和社會護理從業者在未來將具備更多相關技能,比如大數據預測分析、人工智能、編程和編碼等。也就是說,醫生、護士、理療師和護理人員在診斷(如查明問題或原因)和預后(如確定行動方案和預測)方面都應具備相關技能。
簡而言之,精通技術將日益成為相關領域內從業人員在真正投入實際操作前的必要條件。
另一方面,在患者的整個生命周期里,醫護人員技術熟練度將變得尤為重要。
簡單地說,從業者應該在醫療保健和社會護理之外的技術領域也能達到精通水平,比如精通遠程醫療、可穿戴設備和智能應用程序。這樣的技能一方面能夠應用到治療結束或手術結束之后的護理階段,另一方面這也能夠幫助患者獨立生活。
此外,隨著3D打印技術的廣泛應用,馬來西亞人力資源部關鍵技能監測委員會的關鍵職業清單也被更新。
在“精密醫學”領域里,3D打印材料可以不再使用金屬或者硬質聚合物來進行重建手術,而是可以根據患者需求定制解剖手術,如此一來性價比更高。
如今,馬來西亞已經做好準備成為該區域內的3D設備制造中心,其擁有190多家醫療設備制造商,總投資額達132億林吉特。早在2015年,3D技術已經在馬來西亞嶄露頭角:馬來西亞國立大學口腔頜面外科專家穆罕默德·納齊米·阿卜杜·賈巴爾(Mohd Nazimi Abd Jabar)醫生對一名在車禍中受傷的女性進行了3D打印面部植入手術。
因此,未來社會需要的職位將是機器人外科工程師、生物醫學工程師、納米科學技術專家和基因組測序專家等。
“工程、科學與技術共同研究”(CREST)平臺是由馬來西亞學術界發起并建立的一個私營機構,2018年馬來西亞衛生部與其簽署了一份諒解備忘錄,旨在加快馬來西亞數字醫療領域的發展。戰略合作的重點將放在提供醫療保健、解決方案的數字化創新、聯合集群開發活動、行業網絡參與、制造業聯盟、人才發展和數字化健康創新中心。
總體而言,馬來西亞選擇擁抱第四次工業革命,把醫療保健行業作為其引擎,是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上。通過不斷擴展,馬來西亞醫療保健的數字化與業內未來催生的新型工作將有助于實現社會收入的更公平分配,并確保更高的生活質量,提高社會的智能化發展。
·來源:《東盟郵報》
·編譯:周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