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 劉良軍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指出,政治建設在黨的建設中居于打頭、管總、首要的位置,直接決定著黨的建設方向和最終效果。對此,新時代加強黨的建設務必首先重視政治建設,將政治建設作為一體推進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與反腐敗斗爭的有力牽引,使政治建設貫穿于黨的建設全過程與各方面。不僅如此,習近平總書記諄諄告誡,講政治并非抽象、玄奧、空泛的概念,而是體現在黨員干部的言談舉止之中,要求時時刻刻從講政治的高度嚴格要求自己,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正基于此,檔案里蘊藏著政治資源,記錄著政治人物和政治事件,反映著政治變革與政治變遷,完全可以在講政治領域派上用場,借助檔案這一特殊載體與獨特形式,助力政治建設。換言之,通過對檔案收錄的資料、人物與史實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即能別具一格、匠心獨運地實現“用檔案講政治”,進而讓廣大黨員干部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矢志不渝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用檔案講政治,是因為檔案里記錄著中華民族是怎樣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科學領導下,一步步地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歷史性飛躍,記錄著中國人民是怎樣由生活困頓、物質生活貧窮至生活總體小康,再到今天擁抱全面小康,接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的。以史為鏡,可以明興替。之所說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是最好的營養劑和清醒劑,就是因為歷史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地告訴我們曾經發生的事實、發生的變革和變化,能夠讓我們回望歷史時得出客觀、中允的結論。而某種程度上,檔案是歷史的物化表現、最好呈現,通過向檔案“取經”,黨員干部就能更加深刻、更為全面地把握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習近平總書記說過,理論上的清醒方能促進政治上的堅定。無疑,黨員干部善于從檔案中汲取智慧、復活記憶,就能深悟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并堅定不移地聽黨話、跟黨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銳意進取、孜孜以求。
用檔案講政治,是因為檔案里本身就蘊藏著一個個革命先烈先輩歷來講政治,總是善于從講政治的高度嚴格要求自己,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時刻不忘向黨中央看齊,模范地遵守、執行政治紀律和政治規律等的鮮活故事,能夠讓今天的黨員干部適時對表對標,找差距、抓落實,補短板、強弱項,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譬如借由檔案資料可知,紅軍長征途中張國燾“鬧分裂”時,朱德、劉伯承等為代表的紅軍高級將領和中國共產黨人義正辭嚴地宣誓,“我們要北上,因為那里有毛主席、有黨中央。”無疑這就啟示廣大黨員干部,要想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應該、也必須向革命先輩學習,時刻做到心中有核心、情感上認同核心、行動上跟隨核心、態度上堅決維護核心。又如,檔案記載,雖然紅軍長征途中幾乎每天都有戰事發生,但紅軍戰士們毅然不忘理論學習,能夠隨時隨地表演一些文藝節目以活躍氣氛、凝聚人心、堅定斗志。對此,廣大黨員干部了解這一檔案史實,就能一方面明白為什么今天要深入學習領會、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之作為自己干事創業、履職盡責的行動指南,另一方面能夠前行路上無畏“攔路虎”,哪怕愈進愈難、愈進愈險,也始終保持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罷艱險又出發。
用檔案講政治,是因為檔案里既記錄著正面人物的先進事跡,也同時原汁原味地記錄了那些反面典型的斑斑劣跡與為人所不齒的惡行惡事,能夠讓今天黨員干部“前車之鑒,后事之師”,少走、乃至不走彎路,少出事、乃至不出事。譬如檔案記載,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們黨向腐敗宣戰,首先槍斃的兩人即為劉青山、張子善。為何他們由昔日的功臣,最終走向黨和人民的對立面,及至為黨紀國法所不容?仔細閱讀相關檔案,就能發現其并非主觀上一開始就想著腐敗,而是經由了一個革命勝利后妄想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飽食終日、無所事事,推諉扯皮、不思進取,最終蛻化變質、以權謀私,徇私舞弊、貪贓枉法的漸變式過程。由此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黨員干部細細翻閱檔案,就能驚出一身冷汗,就能“吾日三省吾身”,不斷捫心自問“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尤其翻閱近年來一些落馬官員的原始檔案記錄,或許更能讓黨員干部心有敬畏、言有戒懼、行有底線。譬如,好多落馬官員在臺上時信誓旦旦,決不辜負黨的培養、人民的信任,然而面對他人的“溫水煮青蛙”,不知不覺被“圍獵”時,竟然“投入地愛一次,忘了自己”。顯然,用這樣的檔案講政治,能夠讓黨員干部更直觀、更透徹地感知權力姓公,一時一刻也不能亂用,公款姓公,一分一毫也不能亂花。
用檔案講政治,是因為檔案忠實記錄、記載的過程,本身就蘊含著講政治的要求,體現著講政治的精神與精髓,能夠讓今天的黨員干部明曉應該以什么樣的精神狀態履職盡責、干事創業、為民服務。毋庸置疑,檔案工作是一份默默無聞、無私奉獻,卻又經常不大為人所關注、重視的工作。然而置身檔案館,望著那分門別類、有條不紊、井然有序的檔案,翻看那事無巨細、細致入微,經得起歷史、實踐與人民檢驗的檔案材料與檔案資料,就能發現檔案工作實在偉大,才能覺悟原來沒有一種高度的政治責任感,沒有一種舍我其誰的政治使命與政治擔當,沒有那種“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政治抱負和政治奉獻精神,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檔案工作的。由此黨員干部觸景生情,就能由衷反省自己所在的崗位、所擔任的職位、所從事的工作,尤其反思自己平時的干事創業精神狀態如何,進而平添一股豪情,陡生一種豪氣,發誓從此干事創業敢擔當、為民服務解難題、清正廉潔作表率。
“打鐵必須自身硬。”能不能用檔案講政治,關鍵在于檔案工作者,在于各級各類檔案工作者能否首先講政治。實踐一再表明,沒有高度的政治責任心和政治責任感,檔案工作只能是馬馬虎虎、得過且過,止步于日常的應景、應付。而基于檔案工作屬于黨委、政府、機關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講政治應該成為檔案工作者的第一位要求,迫切需要檔案工作者始終不忘檔案姓“黨”、檔案為國、檔案為民。首先,檔案工作者應努力學習領會掌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關于檔案工作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以之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其次,檔案工作者應善于從講政治的高度認識、看待所從事的檔案工作,以增強“四個自信”為基礎,進一步增強做好檔案工作的高度自信,使每一份自己經手收集、整理、歸納、記錄的檔案,都成為歷史的“活化石”、不可磨滅的歷史記憶;最后,檔案工作者要以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為前提,遵守檔案工作人員應該遵守的紀律和規矩,堅決做到“常在河邊走,就是不濕鞋”,彰顯新時代檔案工作者應有的新氣象、新作為。
“物之所在,道則在焉。”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作為加強黨的建設的永恒課題和全體黨員、干部的終身課題,形成長效機制,堅持不懈錘煉黨員、干部忠誠干凈擔當的政治品格。由此,這為新時代黨員干部講政治提出新要求,要求講政治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而基于檔案的特殊作用和獨特優勢,將“用檔案講政治”用活用好用到位,定然能夠使黨員干部講政治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概而言之,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檔案是珍貴的歷史記憶,是歷史的客觀述說,用檔案講政治不僅可能,而且可行、可靠,關鍵在于結合黨員干部的實際情況,進行“活態化”的創新和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