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明
三國時期,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寫道:“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這是諸葛亮一生修身治學的體會。至今讀來,仍讓人備受啟迪。對于領導干部而言,修身治學需要平心靜氣,干事創業也同樣需要平心靜氣。不平心靜氣,不僅不能成就事業,甚至會貽誤事業,正如《菜根譚》中所說:“性燥粗心者一事無成,心和氣平者百福自集。”斯言誠哉!
然而,在實際工作中,少數領導干部身上卻有一股與平心靜氣相反的浮躁之氣在滋生和蔓延,其突出表現在一個“急”字上,比如:有的急于求成,急于出政績,熱衷于搞所謂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實則是“勞民工程”、“傷財工程”;有的急功近利,片面追求GDP,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視長遠發展;有的急躁冒進,想問題、辦事情、作決策缺乏深入調研和深思熟慮,張口就是解放思想,隨手就是戰略舉措,違背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有的急于升遷,工作沉不下心,干事靜不下氣,眼里只有權位,心里缺少實情,只琢磨人,不琢磨事,等等。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干部隊伍中的這種浮躁之氣,看似僅是個人心態的小問題,實則是關乎事業成敗的大問題,其危害不可小覷。它不僅助長了官僚主義、形式主義,而且嚴重污染社會風氣,損害群眾利益,有百害而無一益,確實需要認真滌蕩一番。治療浮躁之氣有一方良藥,那就是善養靜氣,用靜氣來戒浮氣去躁氣,用靜氣來促政風帶民風。
那么,何謂靜氣?靜氣就是指人心情平和、態度冷靜。靜氣,是一種氣質、一種修養、一種境界,也是東方智慧之一。莊子有句名言:圣人之靜,就是善于固守養靜,萬物不足以攪撓他的心志,所以能靜。廣成子也說:抱守神志以養靜,形體自然端正。可見,主修靜氣,是賢哲士人君子入圣的入門要訣,是英雄豪杰立德立業的主要功課,也是人生中一門上乘的修養藝術。靜能養生,靜能明志,靜能生慧,靜能致遠,靜能悟道。因此,領導干部若能善養靜氣,常練“精神瑜伽”,定能受益良多。
善養靜氣,就能少些盲目武斷,多些清醒慎重。古人云:“心寧則智生,智生則事成。”因為思考需要心靜,多思培養靜氣。往往心寧氣靜時,思維最為活躍,靈感最易爆發。平心靜氣的心態不僅體現了一個人的心理成熟,更展現了一個人穩健持重的處事風格。領導干部肩負著振興一方經濟、造福一方百姓的重任,工作千頭萬緒、紛繁復雜,如何在無緒中理出有緒、在紛繁中找出重點,這就需要領導干部真正靜下心來,在靜中深思熟慮,在靜中條分縷析,時刻保持清醒頭腦,審時度勢,作出科學正確決策,從而避免因心浮氣躁、頭腦發熱而盲目武斷決策。心寧氣靜的過程,實則是凝聚智慧、凝練思維、凝集精髓的過程。
善養靜氣,就能少些手忙腳亂,多些淡定從容。“凡遇大事需靜氣。”靜氣產生智慧,靜氣產生信心,靜氣產生力量。在干事創業的過程中,困難矛盾相互交織,挑戰風險在所難免。面對這些不利因素,是不知所措、失了方寸,還是沉著從容、冷靜以待,往往能夠考驗出一個領導干部心理素質的優劣和能力水平的高低。越是危急時刻,越是關鍵時分,只有那些平時善養靜氣者方能做到理性應對,淡然處之,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從而用自身的靜氣來穩定人心,鼓舞士氣,進而凝聚力量,破解困局。
善養靜氣,就能少些追名逐利,多些埋頭苦干。古人云:“無念則靜,靜則通神。”心靜乾坤大,心安理數明。領導干部只有胸懷靜氣,才能淡泊名利,心態平衡,不為進退滋擾,寵辱泰然不驚;才能志存高遠,心憂天下,為人民立德、立功、立言,真正做到聚精會神搞建設、心無旁騖謀發展;才能少一些私心雜念,多一些清心寡欲,真正靜下心來真抓實干,沉下氣來銳意進取,奮發有為而不計名利,廉潔奉公而不計得失,努力創造出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時代的嶄新業績。
清代學者胡達源曾說:“簡默沉靜者,大用有余;輕薄浮躁者,小用不足。”對于領導干部而言,善養靜氣,不僅是執政所需,更是人民所盼。領導干部若能牢記之、踐行之,做人就會更加平和,做事就會更有魄力,做官就會更有境界,真正在干事創業的舞臺上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