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晶

摘要:近年來,我國十分重視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并相繼出臺了民族文化進校園的促進激勵政策。幼兒教育是教育的起點和基礎,如何在幼兒園音樂活動中滲入我國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讓孩子們就從小接受優秀的民族文化熏陶,感受到我國獨具特色的民間音樂,激發孩子愛祖國、愛家鄉的美好情感。筆者根據貴州當地幼兒園音樂活動開展的現狀,嘗試性的將貴州土家族兒歌融入到幼兒園的音樂活動中,通過具體的活動案例設計與分析,提出了具體的實施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民間音樂? ?幼兒園音樂活動? ?土家族兒歌
中圖分類號:J60-05?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2-0097-03
一、貴州土家兒歌在幼兒園音樂活動的應用價值
土家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貴州省的土家族主要分布在黔東北的沿河、印江等縣。貴州土家兒歌是土家族人民在日常生活和勞動中的智慧結晶,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民族地域特色,反映了天文地理、家事節令和民族風情等,蘊含一定的教育和審美功能。例如:兒歌《問答歌》通過山歌對唱的形式,歌詞一問一答,包含著生活和自然界常識,能夠啟發幼兒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哥哥起來學木匠》則通過歌唱土家人民一早起來的勞作場景,教育孩子們應該從小養成熱愛勞動的良好品質;《金竹丫,銀竹丫》詼諧有趣,表現了土家姑娘勤勞和心靈手巧等,這些兒歌曲調生動,藝術表現力豐富,我們把這些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滲入到幼兒園的音樂活動中,不僅可以促進幼兒良好品質的形成,同時讓孩子們從小接受到優秀的民族文化熏陶,感受我國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提高孩子的藝術表現力。
二、貴州土家兒歌在幼兒園音樂活動的應用現狀
關于貴州土家兒歌在本土幼兒園音樂活動中實際運用情況,我們通過問卷調查、現場采訪和實地調查對貴州當地一些幼兒園進行了深入了解,其主要問題表現在:一是對土家兒歌了解不夠,在調查中發現,多數老師只聽說過土家山歌,對其音樂類型和藝術特點知道的很少。只有少數土家族老師能說出一兩首土家山歌的名字,但是對于土家山歌其中之一的土家兒歌知之甚少,老師們普遍認為自己都不了解的音樂,是沒有辦法去在教學中實際運用的;二是教師缺乏自身的音樂素養,設計和組織音樂活動對老師自身的音樂素養有一定的要求,在活動之前,教師必須對音樂素材有一個分析過程,深到調式調性、曲式結構,淺到節奏節拍、基本旋律和風格特點等,這些都對教師的音樂方面的技能和素養有較高的要求,也成為制約教師實施教學的主要原因;三是教師的重視程度不夠高,教師們在音樂素材的選用上多為中外兒童歌曲和一些器樂名曲,雖然大多數都認為將自己本土的優秀民間音樂融入到音樂活動是有必要的,對幼兒的發展是有積極意義的,但是沒有將想法落實到具體的教育教學中去;四是缺乏相關的活動經驗借鑒,大多數幼兒教師在組織音樂活動還停留在通過網上和教材查找進行案例模仿,缺乏自我創新能力,由于現在可以借鑒的關于土家兒歌的音樂活動案例幾乎沒有,老師因為沒有參考模仿對象而導致放棄。
三、貴州土家兒歌在幼兒園音樂活動的應用實踐
根據當前了解的幼兒園音樂活動情況,筆者選取了兩首土家兒歌作為音樂素材,針對小班和中班孩子設計了具體的活動方案,并在部分幼兒園進行了實施,具體內容如下:
(一)中班律動活動《勤勞的一家》
活動內容與流程:
1.故事情境導入:在美麗的大山里生活著勤勞的一家人,他們每天天還沒亮就開始了忙碌的一天,這一家人都有誰?他們一大早都在忙些什么呢?
2.教師跟音樂做第一遍動作使幼兒初步感知音樂;
3.教師跟音樂做第二遍動作使幼兒進一步熟悉音樂和動作;
4.出示圖譜詳細講解打鞋底、舂糯米等動作,幫助幼兒理解歌曲內容和含義;
5.引導鼓勵幼兒大膽地思考并積極的創編動作;
6.跟隨音樂和幼兒完整的做兩次律動;
7.加入搶凳子游戲進一步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設計思路:《哥哥起來學木匠》是一首貴州土家族兒歌,歌中描述了勤勞的土家人清晨忙碌勞作的場景,并且使用了擬人的手法,將動物貓、狗、猴都加入到了勞動之中,妙趣橫生,充分體現了土家人民的勤勞與智慧,這首歌曲教育了孩子從小就要養成熱愛勞動的好習慣。
活動的設計以歌曲內容表現的一家人早起勞動為思路,設計了伸懶腰、加油、打鞋底、舂糯米等模仿動作,逐漸將幼兒帶入歌曲的情景中,使幼兒理解感知歌曲內容并感受音樂詼諧的情緒,在活動中教師鼓勵幼兒能在游戲中用創造性的動作、表情表現音樂。活動的最后根據“半邊屁股落下來”的歌詞設計了搶凳子的游戲環節,增加了活動的趣味性,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和感受游戲中挑戰的快樂。
活動反思:在具體的活動實施中,幼兒表現了極大興趣,尤其是最后的游戲環節,每個幼兒都能積極的參與到游動中去。但是由于歌詞的一些內容年代久遠,幼兒的認知能力有限,對歌曲中部分歌詞不太理解,導致在動作的記憶模仿上表現出一定的困難,建議用圖譜輔助幼兒理解歌詞,生活中多講述一些土家族的民俗習慣,提高幼兒對土家兒歌的認知能力。
(二)小班歌唱活動《聽見狗兒汪汪叫》
活動內容與流程:
1.導入活動,初步了解歌曲內容
教師:今天,老師要給小朋友唱一首有趣的歌曲,請小朋友仔細聽聽故事里發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2.教師范唱歌曲,幫助幼兒理解記憶歌詞
提問:小朋友聽見了歌曲里面有什么小動物在叫?它是怎樣叫的呢?
歌曲里面還唱到了誰?(哥哥和妹妹)
妹妹為什么會嚇一跳呢?哥哥在干什么?哥哥是怎么學狗叫的?(汪汪汪)
3.教師演唱歌曲并加入聲勢動作(拍手和拍腿),請幼兒跟著老師的歌唱一起做動作;
4.加入捉迷藏游戲,激發幼兒自己學唱歌曲的興趣;
5.引導幼兒創編歌詞,用不同的小動物來演唱歌曲。
設計思路:《聽見狗兒汪汪叫》是來自由銅仁幼兒師專安元奎教授和安偉教授收集整理改編的一首土家兒歌,歌曲中生動的表現了哥哥逗妹妹玩的有趣場景。歌詞易懂,旋律簡單,情節生動有趣,適合低齡的小朋友演唱。活動一開始運用聲勢動作訓練幼兒的基本節奏,活動中間部分設計了捉迷藏的游戲環節進一步激發幼兒演唱歌曲的興趣,最后鼓勵幼兒大膽創編歌詞,激發幼兒的創造性,并感受參與歌唱活動的快樂。
活動反思:小班幼兒一開始對歌曲演唱興趣不大,但隨著找哥哥的游戲環節的加入,幼兒的演唱興趣增加,主動愉快的完成了活動。但是最后的創編環節,由于老師的提示不夠細致,部分幼兒在創編歌詞時選擇了不會發聲的小動物名稱,導致影響了歌曲的演唱。
四、結語
貴州是個多民族聚集的省份,各民族人民創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民間音樂是民族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如何將本土優秀的民間音樂融入到幼兒園的音樂教育中,讓孩子們從小受到我國民族文化的熏陶,在潛移默化中走進我國豐富的民族文化,喚發他們對自己的家鄉和祖國的熱愛之情。作為幼兒教育工作者應多思考和探索民族民間音樂與幼兒音樂活動的有效融合,設計出符合幼兒年齡的具有民間特色的音樂活動,不斷提高幼兒的欣賞能力和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公秀鳳.基于幼兒園音樂教育游戲化問題的檢視與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9,(07).
[2]趙楚.幼兒園音樂教育中民族民間音樂運用的策略思考 [J].黃河之聲.2019,(02).
[3]肖輝.文化生態理論視角下的學前兒童音樂教育[J].學前教育研究.2019,(07).
[4]陳旭.《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藝術評鑒.20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