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叢叢 邢華鋒
摘要:自20-21世紀,從現代雕塑發展到當代雕塑,中國雕塑由回歸本民族的自我探索走向繁榮創新。雕塑在滿足審美性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其蘊含的生態文化意識,山體雕塑藝術形式在時代的號召下引起當下社會的關注。山體雕塑藝術是一定時代一定區域的重要文化體現,吻合當代社會生態文化建設需求。筆者按照藝術創作美學原理,對山體雕塑藝術創作的幾個階段進行論述,分析了山體雕塑的美學特征。
關鍵詞:山體雕塑? ?藝術創作? ?美學
中圖分類號:J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2-0151-03
人類由原始人進化到智人的過程,對物質世界進行了艱難的探索與發現。石頭作為人類最早接觸的物質材料,在具備實用性的基礎上被有意無意地創造成許多藝術精品。摩崖造像、石窟寺等山體藝術以其石質的耐久性威嚴屹立上千年,成為我們今天挖掘歷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料。中國傳統雕塑藝術源于人類的社會活動,雕塑幾乎與人類文明同時出現,隨人類文明的進步得以發展,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摩崖造像的崛起將山體雕塑藝術推向高潮,成為歷史的見證者和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者。
特定的時代文化催生特定的藝術形態。早期絲路文化以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助推了佛教文化的融入和中原石窟的產生;魏晉乃至隋唐時期的皇權思想和社會經濟造就了石窟藝術的繁榮;明清時期的動蕩不安使得石窟藝術走向衰落。在國富民安的新時代,藝術的高速發展喚起人們精神層面的沉思,融合生態性與藝術性的山體雕塑登上時代舞臺,為中華文化增添新的色彩。
一、山體雕塑藝術創作動機激發
動機的激發離不開人這一主體,藝術家的創作欲望是山體雕塑藝術創作動機的基石,首先,要調動藝術家的創作激情再對所要創作的事物進行價值定位。山體雕塑不同于架上雕塑,其體量之大造詣之精要求藝術家有系統性科學性的思考,充分認識其社會價值、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沒有欲望形不成動機,欲望催生創作的沖動。藝術家首先要有創作激情,有了力量的激發繼而對山體雕塑創作進行理性的思考和認識。一定時代的雕塑作品反映出這個時代的經濟文化狀況,山體雕塑作為永久性的藝術可以充當時代文化的傳播者。其次,山體雕塑藝術創作的動機來源于人們的審美需要。任何藝術品,如果不被社會需要不被大眾欣賞,那幾乎喪失了其價值意義,也稱不上是藝術。藝術創作的出發點是生活中的人,是藝術家敏銳的社會觀察下提煉出來的人的情感需要。藝術品就是人情感外化的產物,這種情感既表現為藝術家創造的欲望表現的沖動又體現大眾的審美意識。當代山體雕塑不同于傳統的石窟造像,其功能由宗教性為主導轉變為人文性為先,集中體現了以人為中心的藝術精神。最后,山體雕塑藝術創作的動機也來自時代發展的要求。時代賦予藝術家什么樣使命驅動藝術家呈現什么樣的藝術,藝術不能孤立于社會存在。不難想象,在以皇權為中心的時代,宣揚佛或人民為最高權威的藝術是難以存活的。在生態意識強化的當代,違背時代要求以生態為代價的山體雕塑也是不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
二、山體雕塑藝術創作構思要點
構思是藝術創作的中心環節,也是山體雕塑藝術創作的核心部分,凝聚著藝術形象背后的一切故事。當代山體雕塑藝術創作構思不單單是由意成象的過程,最重要的是考慮多種影響要素之間的協調關系,最終呈現最佳的藝術效果。山體雕塑藝術創作的構思首先要基于社會生活,從現實生活中尋找靈感。不同類型的雕塑作品有不同的構思條件,主要分兩種條件,一種是允許藝術家先生成意象再選擇材料、場景并擬定大小。另一種則需要依照特定的材料環境構思意象。山體不具備移動性,特定的山體之下有其特定的地域文化,藝術家在創作之初要充分汲取本土的文化、習俗,指引創作意向。山體雕塑藝術創作的構思需要考慮藝術與環境的關系,這是當代山體雕塑藝術最需要考慮的一點也是具有創新性的一點。山體雕塑藝術與環境相輔相成,藝術以環境中的物質材料為載體,同時藝術形象又能達到美化環境的作用。藝術創作的構思中將雕塑與山體的材料屬性、環境屬性和文化屬性相結合,擺脫藝術功能的單一性,既滿足人們審美需求又要充分體現時代特色。另外從美學的角度看,山體雕塑藝術創作的構思要具備典型性和審美性,這與其他藝術門類有互通性,卻也是藝術的回味無窮的精髓。典型性就是對雕塑形象的高度概括凝練,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審美性就是按照美的規律創造大眾普遍欣賞的美的事物。雕塑不是對客觀物質世界的簡單復制粘貼,就算是寫實性的雕塑形象也必然或多或少經過了藝術家主觀意識的提煉、改造和升華。優秀的藝術作品具備獨特鮮明的藝術形象和深刻的內涵,優秀的山體雕塑也必須具備這樣的特點。典型性的事物同樣是具備美感的事物,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審美認識的外化形態。山體雕塑的審美化可以體現在立體的形象、高度的概括、動靜的結合以及環境的呼應等。
三、山體雕塑藝術形象的呈現
形象的呈現是既是精神的勞動也是物質的勞動,是感性認識轉化為理性認識,構思意象物化成形的過程。山體雕塑藝術形象的呈現對比其他雕塑形式要繁瑣的多,牽扯的知識層面也更為廣泛,需要考慮地質地貌、植被環境、空間、體量、光線、氣候、文化等因素,在制作技術上嚴格把關。當代科技以乘風破竹之勢迅猛發展,助推各行事業的前進也為雕塑藝術的發展加了猛藥??萍紴樯襟w雕塑的制作推波助瀾,帶來數字雕塑與3D打印技術兩把利刃。數字雕塑以空間的虛擬性、操作的可逆性、視覺的全方位性打破了傳統雕塑制作的種種局限,而3D打印技術則突破了雕塑體量的局限,精準高效的落成藝術形象,為山體雕塑的一次成型帶來無限的可能,技術力量不再成為限制藝術形式的條件,藝術家可以自由激發想象力的源泉,創造姿態萬千的雕塑形象。
四、當代山體雕塑藝術創作的美學特征
中國傳統雕塑美學觀中,最具代表性與影響性的就是“意象性”,這種美學觀來自中國傳統繪畫的影響 強調“意在筆先”,雕塑也就有了“窮其形而難盡其意”的美學思想。這里的“意”指的不是那些潛意識或者無目的無標準的幻想,而是既蘊含著藝術家的主觀想象又包括有意識的理性判斷,筆者認為其辯證關系體現在當代山體雕塑藝術創作上即感性與理性的統一。感性體現在藝術家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獲得對客觀事物屬性的直接印象。理性則是藝術家對感性認識的進一步深化,它既是科學的、具體的又是抽象的,這取決于藝術創作的規律以及藝術家的獨特性。山體雕塑藝術創作脫離不了感性與理性的認識,藝術意象以理性認識為依據而非個人臆測與虛構。山體雕塑藝術創作的另一個重要美學特征即講究形式與內容的統一。感性與理性認識的過程中,藝術家頭腦中山體雕塑的形象可以說是千變萬化,由簡到繁、由虛到實、由粗到精、由具象到抽象等等造型演變,依賴于藝術家對內容的提取,繼而概括加工塑造足以傳神的雕塑形式。內容與形式完美契合,才能達到山體雕塑的美感進而激起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情感共鳴。
21世紀的中國雕塑在科技的便捷下不斷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山體雕塑藝術作為一種極具心靈震撼性與教育意義的雕塑形式,在城鎮鄉村快速吞并綠水青山的步伐下,用藝術回歸自然的方式喚起人們的精神反思。這是一種極具號召力的藝術形式,也是時代發展下迫切需要的藝術形式,需要我們充分肯定并加以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望衡.藝術創作美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2]王朝聞.雕塑美學[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
[3]周來祥.美學問題論稿[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4.
[4]彭孝忠.試析藝術創作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及其相互關系[J].商場現代化,2005,(17).
[5]朱曉東.雕塑藝術的主題與形式[J].新聞傳播,(08).
[6]萬煒.公共藝術創作中的觀念與形式問題[J].美與時代·城市,2013,(11).
[7]鄭太春,謝海倫.淺談藝術創作中觀念與形式緊密契合的重要性[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0,(02).
[8]朱曉東.想像與欣賞 在雕塑創作中的作用[J].新聞傳播,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