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嬌嬌
摘要:本文以地方博物館資源為依托,探討如何將博物館資源與小學美術活動有效結合,構建切實可行的教學模式與提出建議。以信陽市為例分析博物館資源與小學美術融合面臨的困境及提供三種可行性化解路徑。提出將部分兒童游樂場向兒童主題探索館轉型,既促進有助于核心素養落地的實踐場所,又為地方開發文化創意產業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博物館美術活動? ?應用困境? ?化解路徑
中圖分類號:J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2-0173-03
博物館資源在小學美術活動中教育整合,在國內外一線城市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博物館率先對兒童開展美育,集中體現在創辦兒童博物館、或者博物館內開展“兒童館”,或者舉辦以兒童價值取向的策展活動和兒童作品展。 然而地方博物館資源與小學美術活動的融合情況卻不容樂觀。雖然博物館的美術資源的應用早在《義務教育階段》《小學美術課程標準》中得到諸多美術教育專家一致倡導,但是在地級市卻鮮有實踐--以信陽市為例,市博物館兒童美術活動仍停留對國內外先進博物館美術教育經驗的借鑒,停留在培養“講解員”的層面上,缺乏對文物藏品深度理解的“觀眾”和“本土化的實踐”,博物館的美術教育資源的開發始終沒有邁開步伐。導致上述現象產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一、博物館資源在小學美術活動中應用困境
(一)地方博物館美術教育功能不夠重視,館校合作體系不夠完善
根據信陽市博物館2016年至今以來開展活動與展覽情況,博物館注重藏品研究,教育功能不夠凸顯。在為期三年的時間內,博物館策劃實施針對小學生的美術活動少之又少。地方博物館難以發揮其重要作用的障礙,一方面是博物館基于實物的溝通方式對于以語言溝通占統治地位的社會來說太過陌生和不同尋常。觀賞者由于缺乏基本美術常識和讀圖能力的局限,無法理解實物背后的觀念與審美。 另外一方面,由于博物館資源利用在西方形成比較完善的教學體系,館校合作實踐模式也是受西方影響。在中國沿海城市“館校合作”做得相對較好。而內地區域地級市博物館就缺乏經驗,在館校合作的實踐中體系不夠完善,服務也跟不上。
(二)小學美術課時量少,缺乏利用校外資源的活動體系。
根據信陽市小學美術教學現狀的調查與走訪,發現小學美術課每周一節,教師需要在一學期完成課本知識教學,那么校外的博物館美術課程就很難兼顧。一些小學美術課程設置也形同虛設,被其他的課程所擠壓。學校與博物館聯系較少,博物館人員沒有與學校互動,一些學生從來不去博物館參觀。學校層面上考慮到學生外出學習的安全、交通、博物館接待,策展與課程安排等系列問題都缺乏足夠的經驗和完整的操作流程。即便教師有意愿組織學生去博物館參觀,也要面對系列復雜的申請流程、與博物館的共同合作等問題的協商。這些現實情境限制孩子們利用博物館資源學習,導致了博物館美術活動的開展缺乏穩定性和連續性。
(二)教師對博物館美術教育重要性認知不足
隨著新美術課程標準中建議教師拓展校外美術資源,在實踐操作中其深層次問題和困難逐漸暴露。表面上看是博物館資源質量和地區發展不均衡帶來的問題,實際上教師或者家長如何利用博物館資源并融合于教育中經驗欠佳和能力有限。實際教學中教師對新課標落實不夠,僅僅限于將美術館資源在課堂上穿插運用,導致學生缺乏美術與當地文化之間的深入認識和理解,學生也很難在文化情境中去理解美術的獨特魅力。地方博物館與學校美術教育基本上處于各自為政的狀態。
二、博物館資源在小學美術活動中化解路徑
(一)研究導向:學校基于博物館藏品資源進行小學美術校本課程開發
“當我們希望讓博物館,藝術、文化的使命被更廣大的公眾接受并真正的嚴肅對待,我們必須要做的是讓學齡兒童盡可能早地接觸博物館并在義務教育階段把以上的觀點作為個人的自覺”。由于人所受的藝術教育在小學至高中階段一旦錯過,審美心理與博物館認知錯過了可塑期,其一生都可能與博物館無緣。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學校美術教育應該重視博物館的藏品資源對下一代人歷史、審美與文化使命的擔當,應該加強博物館資源的研究與課程的研發導向。學校應該利用地方博物資源開發校本美術課程。所謂校本課程開發,則是以學校根據社區博物館、美術館等相關社會資源,取其精華,把適合當地教學條件的資源進行選擇、改編,使其適用于學生的學習,并在校內建立評價機制的一種活動過程。[1]
(二)教育導向:博物館凸顯教育功能,館內可開展針對小學生的美育項目
強調教育功能是當今博物館發展的大趨勢。充分發展博物館教育職能不僅是博物館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時代對博物館更好融入社會發展的呼喚。博物館作為小學美術社會教育的組成部分,以開放的姿態與學校教育資源進行融合,基于學校美術教育與社區或者市級博物館美術資源的優勢互補。
首先地方博物館以“兒童為視角”進行策展。如2018年農歷春節期間信陽市博物館“漢代陶狗展覽”等,吸引了諸多參觀的孩子。還有經常舉辦全市兒童書畫展,邀請藝術家到館內講學等。地方博物館在積極地為兒童營造符合其審美品位的展覽,但是缺少專業的研究兒童美術的教研人員和相關制度保障,導致這些活動不能夠持續深入進行開展。
其次館內開展適合兒童學習的“體驗空間”美育項目。[2]博物館根據藏品資源為兒童學習提供“認識藝術構成的基本元素”或者“古代陶器制作流程與泥塑體驗”等方式,開展典藏游戲體驗活動。針對小學中高年級為主的“兒童藝廊”可以以一件作品為主深入學習,結合館藏與主題式的情境展示學習活動,運用多重感官刺激引發學生學習動機。這些美育項目如學生畫廊與教育展示空間,除了提供展示外,還為學校藝術課程提供資源服務,能在歷史文學、科學技術、文化考古等方面進行跨學科綜合教學。同時博物館也推出文博講堂系列講座,不僅使兒童與家長從中學習,也是普及藝術教育和擴大博物館教育影響力的重要手段。
(三)政策導向:發展文化產業,招商引資建立兒童主題探索館
地方政府與文化部門應該在政策上進行傾斜,為學校與博物館美術教育資源進行整合提供制度保障。由于博物館教育功能與作用日益凸顯,為提供全民素質與拓展學生視野提供平臺。
地方博物館如何建立適合孩子長期、連續性的教育探究實踐基地?在當今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背景下,可以大力發展當地文化產業,招商引資建立“兒童主題探索館”。尤其是二孩政策全面實施以來兒童市場不斷擴大,兒童經濟需求促使市場圍繞兒童業態開展創新,將會帶動衍生行業的蓬勃發展。據相關數據顯示兒童游樂場的受益不僅限于主營業務的收入,還能將衍生收益發展發揮到極致,比如家長陪同,親子互動等消費。北京老牛主題探索館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承,所倡導的“兒童博物館存在不是為例傳遞成人對知識的理解,而是滿足孩子成長的需要”的理念,與核心素養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
運用政策導向將部分“兒童游樂場”向 “主題探索館”轉型。作為教育文化產業屬性的定位,借鑒游樂場的管理理念利用地方外商引流、社會捐贈或者政府輔助等籌集的資金,建立以兒童學習娛樂探究一體化的 “主題探索館”。其經營理念應該遵循動手做、玩中學、倡導親子互動,提倡自我探索,為孩子構建感官學習環境和計劃,借助“科學天地、藝術工坊、豆丁醫院、發現森林”等主題場景,讓孩子們放開手腳接觸實物、探索歷史人文、生態環保、科學技術等多元認知,從而促進兒童在玩耍中身心全面和諧發展。
因此根據地方博物館與小學美術活動互動合作所面臨的困境,提供三種可行性解決路徑,為博物館資源融學校美術教育提供理論支持和應用路徑。以博物館資源為依托,是兒童進行跨學科的綜合美術學習的最佳路徑,以此促進地方基礎美術教育質量和以主題博物館開發文化創意產業提供參考與借鑒。
參考文獻:
[1]崔允漷.校本課程開發:理論與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周靖景.博物館兒童教育實踐模式初探[J].博物館研究,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