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品

最近剛上臺的英國保守黨政府文化大臣“勸告”BBC與時俱進,學習流媒體平臺Netflix提供“愿者付費”的方式,于是,電視執照費是不是需要改革又一次成為熱門話題。
由于電視執照費主要用作BBC經費,總有人以自己不看電視為由支持將其廢除,而這時候一定會有人出來提醒大家BBC不光是電視,還有幾十個廣播電臺呢。沒了這些電臺,日子怎么過?
確實,電臺在英國人文化生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而且聽什么電臺,往往也與社會階層有一定關聯。在經典電視劇《是,首相》(Yes, Prime Minister)中,男主角漢弗萊·阿普比描繪的一個完美英國,包括歌劇、電臺3臺、鄉村、法律和牛津劍橋。電臺3臺是BBC的古典音樂電臺,聽眾不多,卻是中產階級眼中不可缺少的高尚娛樂。
回想起來,我在英國聽廣播也算是有幾個特定的階段,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我對英國社會的認知。剛開始聽廣播,是因為當時經常需要獨自一人在一間沒有窗子的黑屋子里工作。這是一間同事們輪流使用的實驗室,有人在里面放了一臺收音機,經常開著,頻道固定在BBC電臺5臺。
一開始,我聽不懂電臺主持在說些什么,后來因為會直播我關注的體育賽事,終于牢牢抓住了我的注意力。電臺5臺是一個新聞體育臺,經常收聽其節目,不僅提高了我的英語聽說能力,而且不管是新聞、訪談、體育節目,還是天氣、交通報告,都成為我了解英國社會的窗口。
我的興趣后來轉移到了BBC電臺4臺。記得有一陣子它的宣傳口號是為“有好奇心的頭腦”(curious minds)服務,節目大部分是新聞調查、訪談問答、深度分析、書評影評等,并穿插廣播劇、新書節選、喜劇表演等。有一段時間,我上下班都需要開車幾十分鐘,就有了收聽電臺4臺的時間。對于其他時段中特別感興趣的內容,我就到BBC網站下載音頻慢慢聽。可以說,我通過收聽電臺4臺學到的知識,其龐雜程度,是其他手段難以企及的。
當然,電臺4臺的節目必須專心收聽,而有時候工作時需要一點背景音樂,于是我開始收聽“經典FM”電臺。這是一家專門播放古典音樂的商業電臺,但是和BBC電臺3臺的地位卻相差甚遠,因為它播放的古典音樂,往往是最有名的樂曲中旋律最優美的一段,很少播放歌劇卻經常有電影音樂,對聽眾的音樂素養要求不高,但卻正合我意。
最近看到一篇報道,我才知道在英國最受歡迎的電臺是所謂的“老歌電臺”。它以播放各類經典流行歌曲為主,新聞時間很少。選歌也很有講究,根據目標聽眾專門制定,例如“魔力”(Magic)電臺就有4個臺,分別針對不同年齡和口味的聽眾。根據一份市場調查,英國有近1000萬潛在的老歌臺聽眾,他們生活豐富多彩,喜歡音樂而且有消費能力,難怪老歌臺越來越興旺。
對我來說,音樂電臺的吸引力,是忽然聽到一首自己喜歡的樂曲時帶來的驚喜。雖然自己的興趣不斷地演變,但是在做了多年的聽眾之后,今后電臺依然會是默默陪伴我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