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守琴



一 火情概覽
2019年9月初,澳大利亞東海岸和北部地區發生森林火災,7日已有50多處著火,有500多名消防員參與滅火,此時澳大利亞正處于春季的第一周。
9月16日,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北部森林大火面積超過6萬公頃,很多火勢失去控制,森林大火升級為緊急警戒級別。
9月17日,新南威爾士州北部的火勢變緩,警戒級別降低。
10月8日,四起森林大火再次席卷新南威爾士州北部,一夜之間兩處相距近100百公里的森林大火連成了一片,造成30多棟房屋被毀,燒毀森林9萬多公頃。
10月29日,新南威爾士州北部的大火向悉尼邊界蔓延,再次發出警戒警報,30日火情緩和,警報級別降低。
11月初,新南威爾士州的森林大火爆發更加劇烈,燒毀了100多萬公頃的森林,數百只考拉被活活燒死。
11月10日,新南威爾士州還有72處森林大火在燃燒,11處失控,另外昆士蘭州的森林大火進入緊急狀態。
11月22日,澳大利亞森林大火的煙霧飄到了南美洲,此時新南威爾士州東南部的森林大火還在持續,燒毀了考拉80%的自然棲息地,數千只考拉被燒死。
12月11日,悉尼爆發了兩萬人大游行。
12月12日,澳大利亞總理斯科特·莫里森緊急撥款1100萬澳元。
12月18日,總理莫里森被爆去夏威夷度假。
12月19日,燒了數月的新南威爾士州,宣布進入7天的緊急狀態,此時大約有1700多名消防員在滅火,國防軍也參與救援工作。澳大利亞此時多地出現連續多天40℃以上的高溫天氣,新南威爾士州甚至接近50℃。
12月20日,莫里森回應稱,由于下月要出訪印度和日本,他與家人的假期因此提前。21日晚,莫里森從夏威夷飛回悉尼;22日上午聽取火災情況簡報并召開新聞發布會道歉。
2020年1月4日,澳大利亞總理斯科特·莫里森宣布將增派3000人國防后備軍參與滅火工作,軍用飛機將提供協助疏散工作,并開放阿德萊德、布里斯班等地的國防軍事基地,以向疏散人員提供緊急短期住宿。
1月5日,莫里森再次表示,澳大利亞國防軍已在協助火災地區人員疏散。海軍艦艇在過去24小時內已從維多利亞州小鎮馬拉庫塔撤離了1100人,軍方直升機承擔疏散邊遠鄉村居民和運送消防員的工作。
1月6日,澳大利亞政府承諾將撥款20億澳元(約合96.85億元人民幣)給一家新成立的災后重建機構,該機構主要任務是來幫助重建在大火中被毀的房屋和重要基礎設施。
1月10日,成千上萬的澳大利亞人走上街頭游行示威,指責政府應對叢林大火不力,甚至要求罷免總理斯科特·莫里森。
1月11日,新南威爾士州有將近150處火場仍在燃燒,超過60處火勢沒有得到控制,但沒有“緊急”等級的火情,全州大約2000座房屋遭燒毀。維多利亞州共有20處火場在燃燒,一處火場11日火情達到“緊急”等級。
1月16日,澳洲東岸包括悉尼、墨爾本與布里斯班等地開始降雨,傾盆大雨澆熄多處叢林大火。
1月18日,暴雨侵襲昆士蘭州東南部地區,致當地出現洪澇災害。
1月31日,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南部一處國家公園著火,澳大利亞首都地區首席部長安德魯巴爾31日宣布,澳大利亞首都地區進入緊急狀態。首都南部的山谷大火目前已經燃燒了超過18500公頃的土地。
……
二 為何燒了這么久?
澳大利亞多桉樹樹種,桉樹遇高溫極易自燃
澳大利亞位于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四面環海,國土面積769.2萬平方公里,但是中部約70%的國土屬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帶,極度缺水、荒涼,沿海地帶則雨量充沛,氣候濕潤,擁有很多獨特的動植物和自然景觀。
桉樹是其中的優勢樹種。世界上絕大多數的桉樹樹種在澳洲,桉樹占澳大利亞森林面積的70%。桉樹葉是考拉和一些袋鼠的主要食物,但桉樹樹皮樹葉在40℃以上的高溫時非常容易自燃。澳大利亞著名生物學家、作家杰里米·格里菲斯表示,澳大利亞的林火如此嚴重,都是因為桉樹造成的。格里菲斯解釋說,桉樹是一種“易燃物”,樹葉富含蠟質和油脂,容易造成森林火災。而桉樹樹皮下隱藏的胚芽也能抵御火焰,在大火后能迅速發芽,使桉樹能在火災中生存下來。但火災之后,桉樹少了其他樹種的競爭,就更容易“鼓勵”火災的發生。
長期與林火的對抗讓澳大利亞人習以為常
與地震、海嘯、泥石流、沙塵暴等一樣,林火也屬于自然災害,也擁有損害人類生活環境的巨大威力。在澳大利亞,林火是位“熟客”,澳大利亞人習以為常。
每年11、12月至次年1月為澳大利亞的夏季,也是森林火災的多發季節。這一時期,由于天氣炎熱干燥,會有大量的干雷暴(只打雷,不下雨)。干雷暴是一種短暫的強對流天氣,當上層空氣的云層遇到冷空氣,形成降雨,但由于下層地表的高溫,雨還沒落到地面就被蒸發成潮濕的熱空氣再次上升,當空氣中的水蒸氣趨于飽和時,干雷暴就產生了,強大時會發生100次接觸地面的雷擊,使得森林往往會發生大規模的林火。由于澳大利亞森林面積廣闊,燃燒區域擴展時,尤其火頭向下風口燃燒旺盛處匯合之時,極易產生火風暴。強烈的火風暴中心溫度可達2000℃以上,時速可達30km/s,影響平均半徑為1500km的地域,所到之處一片灰燼。灼熱的空氣在地表蔓延開來時,還會波及沒有燒到的地方,使其自燃。
這種周期性的自然災害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森林生態系統的一次自我調節。火可以控制或減少病蟲種群的消長,也能促進種子散播,加快土壤營養繁殖。有關研究表明,低強度的林火干擾能較好促進森林更新恢復,中強度林火干擾最有利于森林生長恢復。在澳大利亞林火到來時,如果林火沒有對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明顯傷害,人們的普遍做法是等待高溫褪去,大雨降臨,撲滅火災。就連來勢洶洶的火風暴,也會由于上升氣流無法繼續支撐積云上的水氣,短期內便會在降下的大雨中消退,至今沒有造成十分嚴重的人員傷亡。所以在經年累月的林火的往復中,澳大利亞人在對抗中默認了林火的存在,雙方在一定范圍內保持著“互不干涉”的狀態。就連2009年維多利亞州發生的“黑色星期六”大型林火,造成173人死亡,1萬多人無家可歸,人們也依然把林火結束的時間交給了自然。
氣候變暖讓此次林火不同以往
最近幾年逐漸變暖的氣候打破了澳大利亞人與森林生態間的這種“默契”。
“每個人都會說這些森林燒不起來,沒有足夠的材料,而且很潮濕。但它們做到了?!蔽飨つ岽髮W的森林恢復專家塞巴斯蒂安·普弗特施說,“氣候變化正在發生,我們正在目睹它的后果。”
12月17日,澳大利亞全國平均氣溫破紀錄,達到40.9℃。澳大利亞氣象局說,這一氣溫超過2013年1月7日40.3℃的紀錄,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天。其中,昆士蘭州伯茲維爾氣溫躥升至47.7℃,西澳大利亞州曼多拉溫度達到46.9℃。
與此同時,數據顯示,2019年澳大利亞降雨量只有277mm,是自1900年有降雨記錄以來的最低值。澳大利亞氣象局1月發布報告稱,2019年是澳大利亞100多年來年平均氣溫最高、降雨量最少的一年。對于2019年林火季降雨為何沒能如期而至,澳氣象局指出,因為沒有發生“厄爾尼諾”現象?!岸驙柲嶂Z”現象是導致澳大利亞炎熱干旱的最常見的氣候驅動因素,2019年西部印度洋海域海水溫度較高,導致季風延遲,澳大利亞因此氣溫升高、降雨減少。
11、12月間,在林火持續燃燒的當下,多場莫名的強風也不斷席卷著澳大利亞。強風橫穿澳大利亞東南海岸,刮起巨大沙塵暴助長了森林火災的蔓延規模。
截至2月,澳大利亞林火過火面積達到至少1000萬公頃以上,綿延超過1400多公里的海岸線,導致了大約10億只野生動物死亡,最大城市悉尼一度面臨“災難”級最高級別火警。
澳大利亞這場空前的林火災難帶來的巨大破壞和傷害是觸目驚心的,從生態系統本身看,此次被火災肆虐的森林,能否恢復如初也是一個問題。昆士蘭州格里菲斯大學的生態學家羅杰·基欽對此指出:“正?;謴瓦^程的效率將大幅降低,恢復需要更長時間,可能需要一個世紀甚至更長的時間,而且這些假設都基于我們短時間內不會遭遇另一場這么大的林火。”
在林火的持續蔓延中,科學家一致表示,高溫、干旱和更頻繁的林火都與氣候變化有關。
國際中國環境基金會楊明博士分析指出,今年澳大利亞各地高溫屢創紀錄,全球變暖是最大的誘因。楊明指出,氣候變化導致印度洋和南大洋的溫度升高,反過來又導致2019年夏天整個澳大利亞的天氣更加干燥炎熱。氣候變化帶來了持續更長時間、更頻繁的極端高溫,使得各種條件惡化,令植被更加干燥易燃,更容易發生最危險的火災。
簡言之,氣候變化與森林生態系統之間是密切相關且雙向作用的,一旦一方的天平被打破,勢必給另一方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而這些反應又會綜合作用到對方身上。艾伯塔大學地球與大氣科學部主席斯蒂芬·約翰斯頓曾發表過相關見解:“氣候變化確實使極端氣候事件變得更加普遍了。從這個角度來說,極端氣候事件比人們預計的還要頻繁。”我們知道,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強度和頻率增加,會相應增加森林災害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危及森林的安全,使森林生態系統更加脆弱,同時也會增加陸地溫室氣體排放。這時,災難中的人們心中普遍盤旋著一個疑問:如果不采取人為干預,氣候持續變暖,這樣的林火災難會不會成為常態?
莫里森政府反應遲緩,應對不力
澳大利亞林火持續數月,總理莫里森災難當頭被曝去夏威夷度假,無異于給這場大火和民眾心頭的怒火都澆了桶油。
莫里森政府1月4日開始頒布對林火的一些具體應對措施,而此時林火已經在這個國家燒了4個月。
事實上,澳大利亞森林分屬各州所有,按其權屬又分為州有林和私有林兩部分。權屬劃分決定了澳大利亞沒有全國統一的林業或森林消防管理機構。根據澳大利亞法律法規,州和地方政府對災難管理負主要責任。此次大火,新南威爾士州兩次宣布進入緊急狀態,都未要求聯邦政府提供額外幫助。
但這依然不能掩蓋政府對此次林火的反應遲緩和應對不力?!拔覀円郧耙惨娺^煙,我們經歷過林火。”“澳大利亞總是在遭遇林火,這只不過是又一個林火季?!卑恼恍┕賳T和提前結束假期回國的總理莫里森面對一系列質疑,這樣進行解釋。如果在此次林火季時間沒這么長,后果沒有如此嚴重的情況下,這些辯駁的話語還有些說服力,但他們顯然沒有認識到此次林火的非同尋常。在自然和人為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下,這次林火來勢兇猛,所有為普通林火到來而打造的應對措施顯然無法應付。而莫里森政府對這一點缺乏警醒和認知。
在林火肆虐的新南威爾士州,該州農村消防局專員沙恩·菲茨西蒙斯表示,自己竟然是看媒體報道才知道預備役軍人將參與救災?!斑@太讓人失望了。我們花了很長時間同官方聯絡人員溝通,試圖了解執行細節?!?/p>
墨爾本大學教授羅德·基南在一篇署名文章中指出,應對林火主要有三方面工作:防災、救災與災后重建。澳政府主要做的工作是后兩方面,而在防范林火問題上準備不足。
在消防設備投入方面,澳政府也表現出不支持甚至反對的態度。據報道,澳應急部門從2016年起就一直要求獲得更多資源,空中消防中心也曾要求組建一個大型滅火飛機隊伍,但這些請求都被拒絕。有些地方的消防員甚至要靠眾籌來購買基本消防設備。
生活環境持續收到林火侵擾,而政府此前默不作聲,直到事態超出控制,才采取了一系列姍姍來遲的救助措施后,民眾顯然不怎么買賬?!栋拇罄麃喨恕纷钚旅裾{顯示,總理莫里森的支持率下降了8%,從45%降至37%,而不滿意總理表現的選民則增加了11%,從48%飆升至59%。相比之下,反對黨工黨領袖阿爾巴尼斯的支持率則有所上升,從40%升到46%,成功超越莫里森。
1月12日,莫里森迫于輿論壓力,首次公開承認政府應對林火及氣候變化不力,并表示計劃向內閣建議成立皇家委員會,徹查此次林火危機,并采取減排措施,避免再受林火威脅。
澳大利亞的氣候政策較為脆弱
也是1月12日,莫里森首次暗示,澳大利亞的氣候政策可能改變。這是莫里森政府首次直面氣候變化與此次林火之間的關系。去年12月22日,莫里森批評說,反對派試圖把氣候變化、干旱和林火聯系起來,利用這個問題掙政治分。政府不會更改自己的氣候政策。
澳大利亞礦產資源豐富,莫里森一直非常支持發展傳統能源產業,并不斷呼吁“為煤松綁”。2017年2月,莫里森曾舉著一塊煤炭在眾議院發表演講:“這是煤,別害怕,也別驚慌,它傷害不了你的。在我看來,那些擔憂煤炭行業帶來環境污染的人,對煤炭保持著‘病態般的恐懼?!蹦锷晒B任后,《澳洲人報》指出,莫里森未來3年任務頗重,尤其承擔著振興經濟、提高就業的壓力。莫里森在選舉中以“成本過大”打壓氣候變化政策,他引入一項經濟模型稱,工黨提出的減少45%碳排放量政策,將使澳大利亞16.7萬個工作機會“消失”,這將導致2640億澳元的經濟損失。盡管工黨一再強調該模型“不可靠”,但莫里森仍強調“經濟負擔過重”,應減緩現有的減排行動,這在昆士蘭州獲得了強烈回響。
去年,澳大利亞缺席了在紐約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大會。澳大利亞工黨氣候變化事務發言人馬克·巴特勒稱,聯邦政府對氣候問題一向漠不關心,因此莫里森不參加氣候大會實屬正常。巴特勒向澳大利亞當地媒體表示,多份報告顯示澳大利亞將難以達到巴黎協議的碳排放指標,表現更是排在G20經濟體的末位。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氣候專家Joelle Gergis則強調:“在氣候變化問題上,我們的政策是發達國家中‘最脆弱的。”
在青山綠水和面包之間,莫里森政府更傾向于面包。面包在短期內解決饑餓問題的效果是顯著的,但一味忽視青山綠水的后果也顯而易見。當前,慘痛的教訓正擺在莫里森政府和澳大利亞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面前:如果不重視青山綠水的建設,一再忽視節能減排,那么面包帶來的富足或許哪天就被大火一掠而盡,而這一后果將由全世界人民埋單。
澳大利亞的消防滅火機制存在弊端
面對持續了如此之久的林火,不少人對澳大利亞的消防滅火機制提出疑問。
澳大利亞消防力量構成主要由專職消防隊和志愿消防人員構成,其中志愿消防人員是滅火主體。據澳方有關資料,全國約有20%的公民參加過各種志愿工作,新南威爾士州消防局只有911人是在編帶薪的正式消防員,有74162名志愿消防員。
滅火志愿者來自于社會各界,年齡從16歲到70、80歲不等。在經過恰當的培訓,達到一定的專業水平后,每周7天,每天24小時準備隨時被召喚,奔赴災害現場。
澳大利亞采取的這種消防制度非常少見,但結合其國境內實際情況,這種制度又自有其道理。澳大利亞國土面積是全球第六,但是人口卻只有2500萬,地廣人稀。讓消防站和專業消防人員遍布全境,顯然很難,所以政府聘用了大量的志愿者消防員。志愿消防員定期接受防火訓練,以便在居住地點第一時間發現火情并且采取一定的撲滅手段。
澳大利亞有著長時間與林火抗爭的經歷,這種消防制度也經過了時間的檢驗,相對合理且行之有效,但前提是火災的強度和規模可控。此次空前嚴重的林火讓很多志愿消防員持續幾個禮拜投入到林火撲救工作之中。他們必須暫時放下全職工作,集中精力去滅火,不僅沒有收入,而且還面臨著極大的生命危險。直到12月底,澳大利亞政府才承諾要給這些志愿消防員提供經濟支持和補助。
除消防力量嚴重不足、后續保障不到位外,此次林火還暴露出澳大利亞消防制度的一些弊端。
林區一般來說遠離城市,而現代社會,不喜歡留在鄉村是絕大部分年輕人的共性,或為生計,或為夢想,他們選擇到城市里生活,這就造成志愿消防人員嚴重老齡化。在消防人員到場撲救的過程中,還發生了消防車供水不足的情況,充分反映出地區消防設備設施落后,缺乏調度, 準備不充分等問題。
面對這種種難題,有人提出要將志愿者專業化,或者實行輪換制。對此,澳總理莫里森予以明確拒絕。他認為,澳大利亞志愿消防員一直是澳自然災害應急反應的一部分,將其專業化不在考慮范圍之內。
三 這場災難告訴我們什么?
截至1月11日,就此次林火造成的損失,澳大利亞西太平洋銀行估算,共計大約34億美元,高于2009年維多利亞州林火造成的損失,低于2010年11月昆士蘭洪水災難的損失。預期國內生產總值(GDP)將減少0.2%至0.5%。
歐洲聯盟哥白尼監測項目說,澳大利亞林火已經排放大約4億噸二氧化碳,并產生有害污染物。
世界氣象組織說,煙霧飄過太平洋,影響南美洲部分城市,也許已經到達南極洲。
……
同樣在2019年,被稱為“地球之肺”的亞馬孫熱帶雨林發生特大森林火災,持續時間超過3周。多國示威者抗議巴西政府不作為,德國、法國、英國等多國首腦都對大火作出表態,稱這是“國際危機”。目前,已經有15%—17%的雨林被毀。
在當前全球命運共同體的作用下,一個國家的災難并不只是由本國人民來承受,影響和牽動的是世界人民。這次澳大利亞災難性的林火將氣候與生態問題直觀地擺在了案頭,燃燒的澳洲造成的日益嚴重的后果不僅拷問著執政者愿意為此付出多少代價,也在變相告訴人們,如果對氣候問題依然漠視,這樣的災難還會再來。
為了減緩氣候變化,國際社會正在努力控制向大氣的溫室氣體排放。但是科學表明,即使在采取有效的減限排措施后, 大氣中CO2等溫室氣體濃度還會繼續上升, 約需100~300年才能穩定下來。同時, 由于全球氣候系統對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變化存在百年尺度的滯后效應, 全球氣候仍將持續變暖, 溫度約需幾世紀才能達到穩定。
破壞很快,但恢復很難。一場災難照出了一個國家的弊政,也讓我們對天災人禍有了更深的認識。澳大利亞林火只是縮影,但這場災難卻跟每個人息息相關,如果我們在自然面前失了敬畏,有一天,即使我們居住在燈火輝煌的城市,也一定會與自然災難迎面相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