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期間“停課不停學”,網課成了全國各地學校的選擇。應該說,中國互聯網就整體而言發展程度較高,但是,由于中國發展的不平衡,在邊遠貧困的地區和家庭,有一些孩子也為上網課負擔著不能承受之重。
在內蒙古,一家牧民為了女兒上網課,帶齊全部家當,四處游走找網;在西藏那曲,一名大學生爬上海拔4800米的山頂,蹲在雪地舉著手機找信號;在河南洛寧縣,一位高三女生為跟上網課進度,每天都到村委大院蹭網;在貴州六盤水,化學教師鄧召禮夜里打著電筒爬上山頂給學生直播授課……
西部某縣一名干部告訴記者:經排查,僅他們縣因無智能手機、無電腦、無網絡等原因無法上網課的學生,就有2000多名。一位常年在西南地區追蹤鄉鎮教育的記者表示,當地教育界“什么都缺”:缺設備,電子設備的更新迭代過快,難跟上;缺資源,尤其是優質資源,成本高昂;缺老師,即使設備資源勉強能跟上,能夠有效利用設備資源進行教學輔導的老師也不多。平時如此,特殊時期更甚。
“數字鴻溝”的硬件需要時間去慢慢填補,貧困帶來的壓力也非一日能解。但在“疫情”這個對所有人一視同仁的大前提下,如何讓“停課不停學”也能“一視同仁”地覆蓋所有學子,則是各方力量都應當提前思考和布局的“底線問題”。
現在,相關機構和力量正在行動起來。比如,各大運營商已派技術人員突擊攻堅,緊急敷設光纜,先解燃眉之急;教育部在中國教育電視臺第4頻道推出空中課堂,開通直播衛星平臺,覆蓋網絡信號弱、有線電視未通達地區;國家中小學網絡云平臺也整合了優質師資、課件,向全國中小學生輸出;在一些地區,有學校正組織學生借用教學設備、動用精準扶貧機制逐一幫扶,或者利用村鎮行政力量開放公共區域上課……
“辦法總比困難多”。畢竟,教育是等不起的事業。(綜合微信公眾號“俠客島”、《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