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漢暴發(fā)時,自稱“貪生怕死”的汪建,卻成為了“逆行者”——他在大年初二趕到武漢,著手檢測試劑的研發(fā)和量產。
一直被譽為“狂人”的汪建,成為了真正力挽狂瀾的人。
華大基因無償捐贈30萬人份SARS病毒酶
汪建是個急脾氣的人。
2003年,一場從廣東暴發(fā)的非典型肺炎(SARS冠狀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傳染病),開始席卷全國。
作為中國基因領域頂級學者和企業(yè)家,汪建摩拳擦掌想要大干一場。
在一次廣東省非典防治小組的臨時會議上,他通過老同學的幫助,喬裝混入現(xiàn)場后,向相關部門立下軍令狀:“我們華大基因只要拿到病毒樣本,幾個小時就可以解出結構,有了這個,你們能夠立馬著手疫苗研發(fā)!”
一場頗為慷慨的發(fā)言,震驚了在場的所有人。
最終,汪建的急脾氣為他贏得了機會。拿到病毒樣本后的36個小時,華大破譯了四株SARS冠狀病毒全基因組序列。
隨后他將全部共計30萬份診斷試劑,捐獻給了政府,幫助防治非典。17年后,類似的事情再次發(fā)生。
籌建“火眼”實驗室
早在2019年12月26日,華大基因就收到了來自武漢當?shù)蒯t(yī)院的“不明肺炎病例樣本”,并對該病例樣本的基因進行了測序。
隨后,感染人數(shù)不斷增多,汪建開始意識到疫情的嚴重性。
大年三十,武漢封城的第2天,鐘南山證實了新冠病毒“肯定人傳人”的信息,隨后,汪建帶領華大基因的部分員工進入武漢。
當隊伍進入工作狀態(tài)之后,汪建在會議上,向湖北相關部門表了態(tài):
只要給予華大基因支持,檢測能力一定在2月3日(正月初十)做到每天1萬例;2月5~10日,根據(jù)需求到達10萬例。
事后證明,他完成了當時的許諾。
能夠擁有這樣的檢測能力,源自于汪建籌建的“火眼”實驗室。
在武漢市政府的幫助下,汪建僅用5天時間,完成實驗室主體施工。
2月5日,“火眼”實驗室搭建完成,開始投入使用。
隨后的幾天時間內,“火眼”實驗室成為當時整個武漢檢測能力最高的地方。并同時在全國各地復制建設。
2月11日,依靠汪建等人的工作,武漢相關領導下達了“對疑似患者的核酸檢測‘清零計劃”。
新冠病毒的檢測確診能力,再也不是防疫工作的障礙。
截至3月2日,華大基因已累計完成130萬人份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的生產。“火眼”實驗室已在全國完成新冠病毒核酸檢測36萬人份。
被商界定義為“狂人”
從非典到新冠,兩次力挽狂瀾的汪建,擁有一個頗為魔幻又傳奇的人生。
1954年,汪建出生在湖南湘西。22歲考入湖南醫(yī)科大學,34歲留學美國,49歲任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副所長,56歲登頂珠峰,60歲身價百億……
1994年,在美國從事醫(yī)學研究的汪建決定回國創(chuàng)業(yè)。作為曾經公費出國的留學生,他覺得“不給國家做點事,對不起生我們養(yǎng)我們的地方”。
于是他召集人手,決定參與生物醫(yī)學最大難題“人類基因組計劃”。
盡管只是參與1%的項目研究,沒有資金、沒有國家背書,跟隨汪建的同學都認為他瘋了。
汪建卻固執(zhí)堅持,他將所有財富投入測序工作中,原因是:“不做,我們就是歷史的罪人。”
奮斗近一年,2000年6月26日,時任美國總統(tǒng)克林頓在白宮宣布,人類基因組研究計劃已經完成了草圖。
因為參與這一項目,汪建的草臺班子,一戰(zhàn)成名。
完成這一壯舉的汪建并沒有停下腳步。
2001年,他領先日本科學家一個星期,完成水稻基因的測序工作,從此奠定中國在世界基因組學界的地位。
2011年,國家基因庫正式建成,由汪建團隊代為運營和管理。
2月20日,面對日本逐漸暴發(fā)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國宣布,通過華大基因和深圳市猛犸公益基金會,向日本捐贈一批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
鮮為人知的是,此時這個一直被商界定義為“狂人”、“頑童”,同時放蕩不羈、身價百億的老頭,已經在武漢待了一個多月。
(據(jù)澎湃新聞3.4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