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民聚焦武漢時,協和醫院、同濟醫院等醫療機構再次走入公眾視野。在我們印象中,最有名的“協和”在北京,那武漢的“協和”醫院和北京的是一回事嗎?
“北京協和醫院”
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前身,是協和醫學堂。1906年,英國倫敦會聯合美國公理會、美以美會、長老會、倫敦教會醫學會和英格蘭教會五個英美教會團體共同創辦了這所近代中國第一個聯合教會醫學校。1917年9月24日,北京協和醫學院奠基儀式舉行,1921年正式落成,此后該院便因提倡并實踐“高水平”和“本土化”發展目標享譽世界。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時任北平協和醫學院生理學科主任林可勝教授,開始訓練協和醫院住院醫師及各級學生,組織醫療救護隊,遣赴長城古北口、密云等地,開設診所和手術室,救治前線傷患人員。戰地醫療工作的經驗,給此后全面抗戰的醫療救護工作提供了借鑒。
1937年“七七事變”,時任“衛生署”署長兼北平協和醫學院院長的劉瑞恒被當局緊急征召,成立“衛生勤務部”,由其主持軍民醫務衛生工作。然而一經淞滬會戰,脆弱無力的“衛生勤務部”很快被取消。當劉瑞恒及其他逃難的醫療人員集聚武漢時,劉氏再次邀約林可勝南下漢口,1937年9月劉瑞恒與林可勝正式會晤,經通宵詳細商議,決定整合中國紅十字會醫療資源和滯留武漢醫療人員力量,組建救護總隊及分隊,建立戰時衛生人員訓練所,加強醫療衛生人員訓練,力求跟上戰爭步伐。1937-1945年期間,“協和系”師生在軍衛籌備、設計、主持供應、負責行政與技術等方面立下汗馬功勞。就貢獻而言,他們不僅為抗戰勝利做出巨大犧牲,而且還為抗戰勝利后乃至新中國成立以后的“軍醫”和“民醫”工作奠定了基礎。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人民政府接管了北平協和醫學院,從此該院獲得新生。1971年,醫院曾改名為首都醫院,1985年改為北京協和醫院名稱。
誰是正牌“協和”
在我國公立醫療機構隊伍中,除了北京協和醫院,尚有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下文簡稱“武漢協和醫院”)和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下文簡稱“福建協和醫院”)兩家。大多數人會誤認為三家是同屬一脈,可事實并非如此。
“武漢協和醫院”可謂一宗多源。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的前身為德國醫師寶隆博士于1907年創建的上海德文醫學堂。1927年,改名為國立同濟大學醫學院。20世紀50年代,在全國高等院校“院系大調整”中,原同濟大學醫學院整體遷往武漢。1950年,與武漢大學醫學院合并,定名為中南同濟醫學院。2000年,因學校合并現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
“武漢協和”二字則源自漢口本地教會醫院。1866年9月,英國基督教倫敦會傳教士楊格非創辦了漢口倫敦會醫院,后取“仁愛濟世”之義,定名為漢口仁濟醫院。1928年4月,創辦漢口仁濟醫院的英國基督教倫敦會和創辦漢口普愛醫院第二分院的英國基督教循道會將兩所醫院合并,定名為漢口協和醫院。以上即為“同濟”與“協和”二字的來源,換言之,“武漢協和醫院”擁有“同濟”與“協和”的雙重身份,而“武漢協和”與“北京協和”并無直接淵源。
“福建協和醫院”,是由1860年中華基督教閩中協會創辦的圣教婦幼醫院和1900年中華基督教衛理公會(美以美會)開辦的馬高愛醫院合并而成,1928年正式成立。1951年,醫院更名為福州中國協和醫院。1996年醫院又更名為“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由此可見,“福建協和”與“北京協和”“武漢協和”之間并沒有直接聯系。
其它“協和”是怎么回事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約有1700家冠以各地地名的“XXX協和醫院”。我們只記住一點就好,真正的公立“協和”醫院,只有這三家——北京協和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
(摘自《國家人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