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孔慶茂寫的《錢鍾書傳》開篇這樣寫道:“暑假又到來了,父親還沒有回來,錢鍾書仍像寒假一樣貪看小說和雜志。不料暑假過了一半,父親卻突然回來了。他措手不及,非常狼狽。父親回來后第一件事就是命令他和堂弟鍾韓二人各做一篇文章,鍾韓的文章寫得條理清楚,議論平正,措詞文雅。而鍾書大概因為看小說、雜志和其他雜書太多了的緣故,寫的文章不文不白,詞意怪誕,用字庸俗,字又潦草。父親恨其荒疏學業,非常生氣,于是狠狠地把他痛打了一頓。錢鍾書自慚自悔,獨自坐在大廳里嗚嗚痛哭……”
錢鍾書愛讀書在當時是出了名的,據說他一歲抓周時抓的就是一本書,并因此取名“鍾書”。誰成想“鍾書因為不鍾書”,在這個暑假被父親暴打了一頓。從此以后,錢鍾書開始發憤用功讀“好書”,《古文辭類篆》《駢體文鈔》《十八家詩鈔》……暑假變成了讀書日,偷閑雜覽變成了專研文學,在當時他念書的桃塢中學里,師生們都會為他的那股狠勁兒咋舌。
1946年,錢鍾書37歲時,寫出了《圍城》。書中記錄下了當時他被困于上海淪陷區時期的經歷和情緒,帶著特有的錢氏黑色幽默,更隱含了無數源自暑假里讀書讀到的文化意趣。錢鍾書一生一共讀了多少本書?其中暑假又讀了多少本?沒有人做過這樣的統計,但有人說:“圍城上的每一塊磚大致就是一本書。”
如此說來,這圍城怕是沒有第二個人能再修出來了。
(摘自《人民政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