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以來,武漢市中心醫院后湖院區醫生蔡毅在發熱病區奮戰,在病患微信群里陪聊,在微博上用樸實真誠的文字記錄著普通人的逝去。
臨時組建的硬核戰“疫”團隊
蔡毅所在的武漢市中心醫院后湖院區是距華南海鮮市場最近的三甲醫院,疫情初期,該醫院收治的發熱病人數量僅次于金銀潭醫院,門診大樓、住院樓全部被改成了傳染病房。蔡毅回憶,那時候醫院人手根本不夠,先是內科醫生上前線,然后像他這樣的外科醫生也加入了戰“疫”。他們緊急接受了專業知識培訓,包括患者救治、隔離病區的制度、防護服穿脫等,然后就接管了發熱二區。
蔡毅的團隊有11名醫生和30名護士。護士長常娟告訴記者,蔡毅每天早晚都要親自查房,還在微信建了5個患者群組,希望通過患者微信分組管理模式,彌補穿著防護服時與患者面對面溝通、解釋工作不夠的欠缺,就算下班時間有病人問問題,他也馬上來回答。“晚上有睡不著的患者,他也義務陪聊、疏導,盡力去照顧每一位患者的感受,幫他們緩解緊張恐慌的情緒。”常娟說。
蔡毅介紹,醫生主要負責查房、制訂治療計劃、各種應急搶救等,每次查房2小時左右。而護士一直待在污染區,每日工作6小時以上,還要給患者打針、送藥、送吃食,給重癥患者端屎端尿,“比醫生更容易被感染”。
“像我們每天在一線的人,一個星期就會做一次CT。”蔡毅說,他曾接到科里護士的電話,電話那邊一直在哭,看了她剛拍的CT,“是那塊熟悉的該死的肺部白塊”。“當昨日的戰友,接二連三倒下,變成了自己患者群的群友,其中滋味真是難以形容。”蔡毅嘆了口氣說道。
用醫術挽救患者,用文字記錄逝者
很多醫護人員走了,可能全國皆知,“但一個小賣部老板走了,誰又知道?很多這樣的小人物,在我們身邊,不那么起眼,突然,沒了,我們才發現,他在我們生命中,是那么重要。”蔡毅在微博寫下《林君走了》,記錄了武漢市中心醫院門口小賣部老板林君在這場疫情中,剛剛等來病床就離去了的故事。
這篇微博迅速引起了人們的共鳴,在網上被幾十萬人轉發、評論。有網友說,蔡毅不僅僅是一位白衣天使,更是有擔當、有責任感的英雄,他用精湛的醫術去挽救著新冠肺炎患者,也用樸實真誠的文字記錄著這場戰“疫”。
讓蔡毅印象深刻的還有他送走的第一位病人,那是一個50多歲的大學教授。“他怕感染家人,是自己開車來的醫院,當時他的呼吸都有點衰竭了,而我們的呼吸機不夠,病人決定自己買一臺,但還在等快遞的時候,病人就走了。”蔡毅記得,他最后說的話就是“不要放棄我”。那天,蔡毅挺失落的。“人走了以后他叫我們都出去,獨自在病床上坐了一會。”常娟回憶說。
蔡毅說,他做過5年麻醉工作,負責過全院的搶救工作,后來做了外科醫生,見慣了生死,“但那個時候的生死和現在的生死不一樣,那時候患者有家屬在旁邊,現在的病人家屬都沒得。只有我們能陪他。”
2月17日,武漢市中心醫院南京路院區已經開始接診非新冠肺炎血液透析患者了。這一天,一直沒下一線的蔡毅也在院領導的輪流勸說中“下了崗”。休息兩天后,蔡毅實在受不了了,感覺自己渾身是勁,“不能沒事做啊”。常娟說,他那哪是休息,群里病人只要問問題,他總是第一個跳出來回答,“要為一線醫生減減負”。“下崗”第三天,蔡毅就“偷偷”返回了醫院,為19支外省醫療隊伍的醫護人員進行了基礎培訓,為他們進駐武漢市中心醫院作準備……
(摘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