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貝拉米:喜歡幫助他人的樹洞精靈
小明和小強:同班同學,以前成績差不多,后來拉開了距離
在四年級之前,小明愛貪玩,學習不太用功,成績一直處于中下游。升入四年級之后,小明開始發憤圖強,不再貪玩,成績進步到班里的前五名。小明很開心,通過自己的努力,終于提高了學習成績,可是,小明的同班同學小強卻認為這次考試是正好被小明猜中了題,所以他才考進了前五名,下一次還不定會考得怎么樣呢!因為以前小強和小明的成績是差不多的,而這次,兩人卻拉大了差距。為什么面對同一件事當事人和旁觀者會有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觀點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是怎么歸納出自己的觀點的。



歸因偏差
研究表明,歸因偏差是在某些條件下會出現的一種心理反應。當一個人成功時,他會把這種成功歸結于內在因素,即他是通過自己的努力,靠自己的能力才取得成功的。而當他失敗時,他則會把失敗的原因歸結為外在因素,比如環境的影響、運氣不好等等。而旁觀者或者站在對立角度的人卻和這個人有著相反的心理,他會把對方的成功歸結于偶然、運氣和環境等外部因素,而認為對方的失敗才是其真實能力、品格的體現。
所以,當小明考出好成績時,他會認為這是自己通過努力得來的,是自己能力的體現,而以前和他學習成績差不多的小強當然不愿承認自己的能力不如小明,就會認為小明是押題押中了,才有了這個好運氣。就像琪琪沒有及時還小明橡皮一樣,她本來是忘記帶了,但因為那塊橡皮對小明來說很重要,他就會覺得是琪琪不守信用。

為什么人們會出現這種心理呢?
導致這種心理的因素很多,主要是每個人的角度不同,扮演的角色不同,還有就是人們為了維護自己的自尊心和良好的形象,總是本能地從利己的思想出發,同時也受到性格、三觀、社會認知等其他差異的影響。
歸因偏差會造成很多人與人之間的分歧和矛盾,這是一種不可避免的社會現象,但我們還是要盡量規避這種心理,做到公正地看待一件事情。
關于這種心理有什么好的建議和方法嗎?
面對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要從根本入手,客觀分析。面對成功不要盲目高估自己的作用,適當鼓勵自己就好,更要懂得再接再厲;面對失敗也不要一味地怨天尤人,把責任都推給外部世界,要冷靜思考,進行自我反思,然后做出調整,繼續努力。在對待別人的事情上,不能因為自己想當然的觀點而以偏概全,一錘定音,要正視真正的原因,不要只憑自己的想象去評價別人。

我們該 如何 看待歸因偏差
當看到成績好的同學取得好成績或做了好事時,我們往往會認為這是他的能力、品質的體現;當成績差的同學取得好成績或做了好事時,我們不要認為這只是一時運氣或是外部因素造成的,應該給予肯定與鼓勵,幫助他樹立自信心。當成績好的同學出現問題時,也不要一味把原因歸結于外部因素,甚至怨天尤人、埋怨外部世界,而是要及時進行自我反思、自我調整;當成績差的同學出現問題時,并不代表他本身的品質、能力有問題,我們要幫助他找準原因,進行改正。
在學習的過程中,成績有高低起伏是非常平常的現象,我們應該多關注身邊小伙伴的身心健康成長,避免受歸因偏差的導向,以考試成績來判斷他的價值與能力;而我們自己也要注意歸因偏差的心理反應,以免因此影響對他人和自己的正確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