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1. 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2. 甘肅省甘南州合作藏族中學,甘肅 甘南 747000)
文化傳承是教育的使命,教育是民族文化傳承的工具。[1]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有價值的精粹文化,值得傳承和發揚。物理教學中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既能使學生樂于走進物理世界,又能使物理課堂發揮文化傳承的作用。“扎念”作為一種古老的、深受藏族學生喜愛的傳統樂器,是學習聲學知識的良好教具,將其應用于“聲音的特性”一節的教學中,對體現課程理念、培養藏族初中生的科學思維和物理學習興趣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圖1
2014年“扎念”制作技藝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扎念”藏語意為“悅耳動聽之聲”,是一種彈撥樂器,有六弦琴、八弦琴、十六弦琴等,其中以六弦琴最為普遍。“扎念”的琴體通常由柏木、紅木、胡桃木、檀香木等制成,蒙皮為山羊皮、蟒蛇皮等(如圖1)。

“扎念”在藏族人民的生活中十分普遍,節日酒會、歌舞晚會等缺不了用“扎念”表演節目,平時在勞作歇息時或在草原放牧閑暇時,人們也會拿起“扎念”高歌一曲。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藏族學生性格活潑、樂于表現、熱愛本民族傳統文化,他們對“扎念”十分熟悉,也能隨手彈上幾首曲子,然而他們的數學及科學課程基礎薄弱,物理學習的興趣并不高。
請班里會彈奏“扎念”的同學為大家演唱一首藏族歌曲。
師:同學們可知道“扎念”是如何發聲的?歌手又是通過怎樣的方式來控制琴聲的呢?
生:它通過弦的振動發出聲音,歌手用左手手指按住琴弦,右手撥動琴弦,以此發出不同的琴聲。
師:接下來就讓我們從物理學角度一起解開其中的奧秘!
設計意圖:一首彈唱歌曲活躍了課堂氣氛,創設了歡快且與生活緊密結合的情境,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扎念”作為本節課的教具,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2.1 音調
教師將剛才彈唱的同學請上講臺,大家共同分析琴聲,引入聲音的三個特性。
師:你能不能說說你是如何讓“扎念”發出不同的聲音呢?
生:粗弦的聲音粗,細弦的聲音細,比如從①弦到④弦是由細到粗的,聲音也是由細到粗,若是同一根弦,長一些的聲音粗,短一些的聲音細,比如①弦,按住B點,彈出的聲音就比按住A點彈出的聲音細(如圖2)。

圖2
師:你可否演示一下?大家注意觀察琴弦。
生:可以!
臺下學生認真觀察、聆聽和交流,教師給出音調的概念:我們剛才所說的聲音的細粗,在物理學中,我們稱之為聲音音調的高低,比如①弦到④弦所彈音調依次是由高到低,按住B點彈出聲音的音調就比按住A點的音調高。再給出如男低音和女高音等生活實例,讓學生判斷哪些聲音音調高,哪些聲音音調低。
設計意圖:在音調高低的教學中,通常受日常用語的影響,聲音的高低不指音調的高低,藏語中也不例外,而音調的高低對應生活中聲音的粗細,這里通過“扎念”分析音調,可以從振動的角度理解音調的概念,培養學生用物理理論解釋生活現象的意識。
師:音調的高低對于琴手非常重要,你們可知道是什么因素決定了音調的高低?
生:弦的粗細、長短、松緊程度……
師:長度相同的4根弦,粗細不同,音調的高低就不同;同一根弦(粗細相同),但長短不同,音調的高低也不同;粗細、長短都相同,改變弦的松緊程度也能使音調高低不同。能否讓粗細不同的弦,發出音調高低相同的音呢?
臺上學生示范①和②弦,用手指按②弦,使其變短,即可發出與①弦相同的音。
設計意圖:通過這一步,為探究音調和頻率的關系暗藏伏筆,隱含控制變量法的思想,意在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
師:粗細和長度都不同的弦,能發出音調相同的音,可見二者并不是決定音調的直接因素,能否從聲音的產生角度思考這個問題?
“扎念”的音是由弦的振動產生的,將學生分組,讓臺上學生走進每一組,進行演示,依據學生認為的不同情況撥動琴弦,最后撥動①和④弦,讓其他同學細心觀察。學生逐漸明白:音調與弦的振動快慢有關。
師:弦振動得這么快,我們又怎么數得過來呢?
學生感到困惑……
師:我們可以利用計算機顯示聲音的波形。利用DIS實驗系統在電子白板上呈現音調高的波形圖和音調低的波形圖,從波形的疏密程度(頻率)來區分音調的高低。另請一名男生和女生各自通過話筒唱一句,比較波形的疏密程度,可發現女生的音調高于男生的音調。
師:只要物體振動,我們就一定能聽到聲音嗎?請閱讀33-34頁內容,并思考哪些聲音我們聽得見,哪些聲音我們聽不見?舉例說明。
通過閱讀,學生不難回答以上問題,再根據頻率范圍的不同將聲波分為可聞聲波、超聲波以及次聲波。
設計意圖:從發聲的本質出發,了解音調與振動頻率的關系。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培養其探究意識和能力。通過DIS實驗系統呈現聲的波形圖,有利于直觀地理解聲波和頻率等概念。
3.2.2 響度
教師重重地撥一下“扎念”的某一根弦,然后又輕輕地撥一下此弦,問:這兩種聲音的音調相同嗎?有何區別?
生:音調相同,第二次撥的聲音小,幾乎聽不到。
師:是的,在物理學中稱之為聲音的強弱,用響度的大小來表示。
師:“扎念”發出聲音的響度大小和什么因素有關呢?
生:和撥弦的力度有關。
師:對,用力撥,響度大一些,輕輕撥,響度小一些。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弦的振動并總結。
將學生分組,讓臺上學生走進每一組,進行演示,用不同的力度撥動同一根弦,讓其他同學細心觀察。學生逐漸明白,響度與弦的振動幅度有關。物理學中用振幅來描述物體振動的幅度。通過DIS實驗系統,在白板上展示聲波圖形。同時利用手機等播放單調的音樂,用音量控制響度,觀察其聲的波形圖,不難看出:響度大,波形圖中上下幅度大,即振幅大,反之亦然。
設計意圖:以比較的方式,引入響度的概念。在音調相同的前提下對比響度,讓學生體會控制變量的思想,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通過DIS實驗系統直觀地顯示聲音的振幅,使學生了解響度和振幅的概念及其它們的關系。
3.2.3 音色
師:如果在教室外的樓道里,有兩名同學在說話,是男是女我們一聽便知,我們是根據什么來判斷的呢?
生:根據他們的音調不同。
師:如果是我們班的兩名女生,也能聽出她們是誰,這又是為什么呢?
生:因為我們熟悉她們的聲音。
師:對,每個人的聲音都有一定的區別,就算他們的音調和響度都一樣,我們同樣也能辨別他們,這是因為他們的音色不一樣。
播放“扎念”和牧笛在響度相同的情況下發出同一音調的音,通過DIS實驗系統顯示牧笛和“扎念”的波形圖,讓同學們感受其聲音,觀察其波形圖像。發現:兩者音調和響度大致相同,但由于結構和材質不同,所發出聲音的波形圖存在差別。接著,利用多媒體了解各種樂器的音色。
設計意圖:利用比較的方法認識音色,了解音色是區別聲音的又一重要特征。聆聽各種樂器的聲音,通過DIS實驗系統顯示它們的波形圖,讓同學們直觀地認識音色。
(1) “扎念”有六根弦,當撥片從上到下順著撥動每根弦時,每根弦發出聲音的不同。
(2) 藏族歌手降央卓瑪,她溫柔寬厚的歌聲與眾不同,贏得了很多人的喜愛。她與其他女歌手相比,不同。
(3) 人們常用話筒講話或演唱,是為了增大聲音的。
設計意圖:通過“扎念”等生活實例,評價學生對該物理知識的掌握情況和對“扎念”的了解情況。突出物理與生活相結合的理念,培養學生將知識運用于生活的意識,提升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加強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扎念”的了解。
依據本節教學的知識結構和脈絡,給出如圖3所示的課堂小結,梳理各概念之間的關系。

圖3
設計意圖:從聲音的本質上,總結聲音的特性與物體振動之間的對應關系,引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通過現象認識科學本質。
在演藝中進行物理教學,在娛樂中學習物理知識。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也豐富了物理教學方式,使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不再枯燥乏味。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目繁多、內容豐富,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空間很大。科學理性與人文精神的融合是物理教育的靈魂,[5]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富含人文底蘊,將其融進初中物理課堂具有現實的教育意義。通過“扎念”在“聲音的特性”教學中的應用,對初中物理教學有如下啟示:(1)需要深入挖掘蘊含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物理知識;(2)所選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應是學生所熟悉且感興趣的,并要與物理教學內容相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