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大夏大學對貴州文化教育的貢獻和影響

2020-03-24 09:44:30史繼忠
貴州文史叢刊 2020年1期

史繼忠

摘 要:大夏大學遷到貴州最早,在黔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各院系成績斐然,尤以理學院、商學院、教育學院最為顯著,對貴州教育、文化多有貢獻,最大的影響是促成國立貴陽師范學院和國立貴州大學的建立。

關鍵詞:大夏大學 王伯群 貴州文化教育

中圖分類號:K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05(2020)01-87-93

《貴州文史叢刊》2019年第二期發表了華東師范大學湯濤先生的《“大夏先生”王伯群》1,以翔實的資料記述了王伯群與大夏大學。大夏大學是華東師范大學的前身,而創辦大夏大學,苦心經營大夏大學二十年的王伯群是貴州人。此文有深度而且接地氣,讀后很受啟發。抗日戰爭期間,大夏大學遷到貴陽,在貴州前后九年(1938—1946),不但在戰亂的環境中堅持辦學,而且對貴州文化教育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不可諱言,由于思想觀念的局限和對大夏大學的研究不深入,過去只把大夏大學作為抗戰時期內遷高等學校看待,概略地記述了這段歷史,沒有深入研究大夏大學在黔期間的意義和作用,甚至有人認為這是一種“流水式”的遷移。本文從另一角度研究大夏大學,著重論述大夏大學遷黔對貴州文化教育的貢獻和影響,并對王伯群其人其事作出新的評價。

王伯群(1885—1944),名文選,伯群其字,以字行,光緒十一年(1885)生于貴州興義縣景家屯。二十九年(1903)就讀于興義筆山書院,從姚茫父先生習經史與文字學。光緒三十一年(1905),貴州巡撫林紹年奏請派留學生出國,王伯群以公費生留學日本,是貴州第一批留日學生。先入弘文學院補習日文,繼入日本中央大學攻讀政治經濟學,畢業后在該校研究院深造,經濟學基礎深厚。在日本參加孫中山組織的同盟會,后回國參加辛亥革命,在上海創辦《大共和日報》,又參與制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辛亥元老。民國四年(1915)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會,組織“籌安會”擬復辟帝制,梁啟超、蔡鍔約集王伯群、戴戡、湯覺頓、蹇念益、陳國祥等人在天津開會,密謀舉兵反袁,被稱為“天津會議七君子”。嗣后,蔡鍔到云南發動“護國運動”,王伯群回貴州促使劉顯世反袁,云南起義、貴州獨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護國戰爭,迫使袁世凱取消帝制。民國六年(1917),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拒絕恢復《臨時約法》和召開國會,孫中山舉起護法的旗幟,在廣州組織護法軍政府,任命王伯群為交通部長。民國十三年(1924),王伯群在上海創辦私立大夏大學。民國十六年(1927),北伐軍占領南京,建立國民政府,任命王伯群為交通部長,兼交通大學校長和招商局監督。王伯群在交通部長任內,建樹良多。首先接收郵政總局,統一全國郵政,創辦郵政儲金匯業局。將外國人經辦的電信局收歸國有,統一管理全國電報、電話和無線電,建立真茹國際大電臺和國際電信局,開設南京、上海、武漢、青島等市內電話。設立航空管理處,與美國合辦中國航空公司,與德國合辦歐亞航空公司。民國二十一年(1932)辭去交通部長職務,僅保留國民政府委員的空銜,專心辦學,直到民國三十三年(1944)逝世。1

以往為王伯群立傳,都把他作為一個政治人物看待,著重寫他在辛亥革命、護國護法的功勛,國民政府交通部長的建樹,稍帶提到創辦大夏大學的事。公允地說,王伯群雖是國民政府要員,但在辛亥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中,都起到積極推動作用,在擔任國民政府交通部長期間所作所為均有利于國計民生,從未參與國民黨反共反人民的活動。前半生的政治生涯僅二十余年。他的后半生,從1924年創辦大夏大學開始到1944年逝世,也是二十年,在此期間,除擔任大夏大學董事長和校長而外,還執掌交通大學和上海吳淞商船專科學校,可惜我們至今未掌握在交通大學和吳淞商船專科學校的資料。他創辦的私立大夏大學與私立復旦大學齊名,被譽為“東方哥倫比亞大學”,而交通大學一直是中國名校。他功勛卓著,堪稱中國近代教育家。王伯群學養深厚,既從文化大師姚茫父習經史和文字學,又在日本學習近代科學文化,可謂是學兼中西。他在日本受過七年高等教育,又精通政治、經濟、文化,對辦大學及系科設置有深切了解。他是一個有理論有實踐的經濟學家,善于資金運作,加之他的社會地位和各種社會關系,所以能籌集大量資金在上海創辦私立大學。更重要的是,他是一個民主革命者,思想開放,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致使大廈大學人才薈萃,名師眾多。

抗日戰爭爆發,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日本侵略中國,不僅僅要占領我國的大好河山,掠奪我國豐富的資源,奴役四萬萬五千萬同胞,而且妄圖使我們“亡國滅種”,消滅中國文化和民族意識,徹底征服中華民族。為了不讓我國的文化教育遭到破壞、踐踏,維護中國文化的尊嚴,延續中國的文脈,北京、天津、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大批學校、文化機關紛紛內遷,遷往西南和西北,出現了一次波瀾壯闊的“文化西遷”,成為我國歷史上最悲壯而又充滿奮發、不屈精神的文化大搬遷。成千上萬“不愿做奴隸的人們”,含著眼淚,扛著行李,扶老攜幼,搬運大量圖書儀器、文物,風塵仆仆地奔向西南和西北。抗戰期間,遷到貴州的有上海私立大夏大學、杭州的國立浙江大學和之江大學工學院、河北的國立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長沙的國立湘雅醫學院、江西的國立中正醫學院、桂林的國立廣西大學和國立桂林師范學院,還有在南京等地的若干軍事院校及外地的國立中學。

大夏大學于1937年由上海遷來,是遷到貴州最早、在貴州時間最長的大學。比國立湘雅醫學院早一年,比國立浙江大學和國立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早兩年。在此之前貴州尚無高等教育,高中畢業生都到北京、天津、南京、上海、杭州等地求學。民國十六年(1927),貴州省主席周西成為了保留人才,不準學生出省求學,將貴陽甲種農業學校撤銷,改設省立貴州大學,設有文、理兩個預科及經濟、醫事、礦冶、土木等專科,民國十九年(1930)停辦,從此貴州沒有大學。因大夏大學為貴州人創辦,貴州省教育廳看重大夏大學,民國二十六年(1937)制定《貴州省政府教育廳考選上海大夏大學師范專修科學生章程》,考選二十名學生到大夏大學專修英文和數理化,每人每年補助學費兩百元,一次旅費五十元。大夏大學遷到貴陽,貴州自此有了高等教育,貴州學生再也用不著長途跋涉到外地求學,可以就地報考名校。大夏大學是一所綜合大學,設有文學院、理工學院、法學院、商學院和師范學院,還附設師范專修科和教育專修科,規模宏大,在校學生經常在一千五百人左右,最高年份達一千八百人。招生人數在貴州各大學中最多。抗戰勝利后其他大學陸續遷走,而大夏大學仍在赤水辦學,直到1946年5月才離開貴州,在貴州長達九年,畢業學生一千五百六十七人。

大夏大學社會系和社會研究部名家眾多,社會學家吳澤霖清華大學畢業后赴美留學,先后入威斯康辛大學、密蘇里大學、俄亥俄州大學,獲博士學位,回國后被聘為上海大夏大學教授,曾擔任過教務長和文學院長,后改任社會系主任兼社會研究部主任。張少薇也是著名社會學家,早年留學美國,在密蘇里大學獲碩士學位,回國后在浙江大學、交通大學、光華大學、大夏大學任教授,著有《社會學指導》《兒童問題概論》《人與社會》等書。社會學家還有陳國鈞、梁甌第、岑家梧等人。大夏大學社會系最先在貴州開啟民族學教育,發表許多文章,后由社會研究部集為《民族學論文集》出版。重視民族調查,由關澤霖、陳國鈞兩先生率領學生深入少數民族地區,寫成三十多篇文章,后來集為《貴州苗夷社會研究》一書,陳國鈞還獨力輯錄了《貴州苗夷歌謠》。梁甌第后來擔任國立貴州師范學校校長,實行“工讀制”,把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結合起來,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服務社會,培養了大批少數民族學生。2

理工學院設有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生物系、土木工程系、建筑工程系,著名教授有夏元瑮、張永立、陳景琪、謝仲武等。夏元瑮是著名的物理學家,獲美國耶魯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又獲德國柏林大學理學博士學位,曾擔任北京大學物理系主任、重慶大學教務長、湖北省教育廳長,在大夏大學任理工學院院長兼物理系主任。張永立是貴陽人,在比利時魯文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對宇宙維體理論有深入研究,在分子振動理論中有一個函數被命名為“張永立函數”,精通英語、法語、德語和拉丁語,在大夏大學物理系擔任教授。貴州歷來缺乏英語和數理化教育,過去教育廳設專項資助學生到省外學英語和數理化,自大夏遷黔后,理學院的畢業生彌補了這一缺陷,“從此黔省數理教師,不虞匱乏矣”。3

法學院設有政治學系、法律系、經濟系。大夏大學訓導長兼法學院院長諶志遠是貴州人,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政治學碩士學位。法律系主任高承元,北京國立法政學校畢業后入維也納大學法律研究所深造,歷任最高法院推事、中山大學法律系主任、法官訓練所導師。鄧世隆,日本京都帝國大學畢業,曾任中山大學法學教授,在大夏大學任經濟系主任。毛家琪教授,歷任湖北法政大學教師、立法院編修,在大夏大學任教授兼政治經濟研究室主任。法學院系科齊全,師資水平高,畢業生在貴州黨政機關占有重要地位,“貴州省民政廳頗為借重法學院政治系畢業生,分發擔任各縣縣長或科長。而司法機構,亦多委任本校法律系畢業生擔任地方法院院長或推事等職”。

貴州各高等學校中,設商學院的唯有大夏大學。這與王伯群的經濟思想有關,他認為經濟的繁榮必須“通商惠工”,而銀行是各種事業之母,商學院設商學系、會計學系、銀行學系、工商管理系、國際貿易學系。抗戰期間,貴陽是西南公路交通樞紐,出現許多商號,僅貿易公司就有數十家。金融極為活躍,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農本局、郵政儲金匯業局都在貴陽設立分支機構,還有外省的地方銀行和商業銀行二十余家,貴州也辦有貴州銀行、聚康銀行、貴陽市銀行,還有三家保險公司。社會需要大批商貿、會計、銀行、工商管理、對外貿易人才。商學院成為學生報考的熱門專業。商學院院長金企淵是著名的經濟學家,經濟學教授還有趙蘭坪、劉行驊等人。食鹽運銷是貴州貿易的大宗,永岸(四川敘永)、仁岸(仁懷)、綦岸(四川綦江)、涪岸(四川涪陵)均設有官鹽運銷營業處,銷往全省各地,大夏大學受財政部鹽務局的委托,開辦鹽務專修科。1

大夏大學教育學院歷史悠久,設有教育行政、教育心理和社會教育三系。原大夏大學秘書長兼教育學院院長王裕凱在《抗戰中的大夏大學》寫道:“教育學院之貢獻,貴州全省中等學校校長,絕大多數由大夏教育行政系及教育心理學系畢業生擔任。至于社教機關,如圖書館、民眾教育館等負責人,亦多為社教系畢業生充當。”2馬宗榮是全國著名的社會教育家,貴陽人,在日本留學十一年,專攻社會教育,并對日本及歐美各國的社會教育進行考察。民國二十四年(1935)由蔡元培先生推薦為教育部簡任秘書,隨大夏大學遷回貴陽,任總務長兼社會學系主任、教授,民國三十一年(1942)前往陪都重慶,籌辦中央民眾教育館并任館長。馬宗榮是一個有理論有實踐的社會教育家,著有《中國古代教育史》《大時代的教育》《社會教育綱要》《社會事業與社會行政》《社會教育原理與社會教育事業》《社會教育十講》《大學圖書館經營之實際》《現代圖書館說》等二十多部專著,可惜英年早逝,民國三十三年(1944)在貴陽病逝,年僅四十八歲。抗戰時期社會教育大為發展,以民眾教育館為中樞,舉辦各種民眾補習學校、生計教育、公民教育、電化藝術教育、健康教育,開展抗日救亡宣傳,到民國三十二年(1943)全省共有民眾教育館七十六所,負責人多是大夏大學社會教育系畢業生。抗戰時期中學教育發展很快,省立中學由民國二十五年(1936)的九所增至1946年的二十所,私立中學八十一所,還有國立中學十所,急需中學師資,大夏大學在教育學院附設師范專修科和教育專修科,增強師資培養。大夏大學從上海遷來,于民國二十七年六月(1938年6月)增設附屬中學,簡稱“大夏附中”,分初、高中兩部,學制各三年。民國二十八年(1939),南寧大夏中學部遷到貴陽,學生分別插入各班。民國三十三年(1944)“黔南事變”后,大夏大學遷往赤水,而附屬中學仍留貴陽,校長王伯群先生去世后改名伯群中學。大夏附中是教育學院的實習基地,又是大夏職工的子弟學校,校長由王伯群兼任,教師多由大學教師兼任,在抗戰的艱苦環境中堅持辦學,強調“師生合作”“自強不息”和“三苦(教師苦教、職工苦干、學生苦讀)精神”,很快成為貴陽中學中的名校。特別是在民國二十八年(1939)“二四轟炸”后,省立貴陽中學、省立貴陽高級中學、省立女子中學等校紛紛遷到外縣,大夏附中的地位更加重要。1950年,省立貴陽高級中學、省立貴陽中學與貴陽師院附中、私立中山中學、私立伯群中學合并為貴陽一中。

大夏大學對貴州教育的影響,莫過于促成國立貴陽師范學院和國立貴州大學的建立。抗日戰爭期間,我國的高等教育重心轉移到西南大后方,貴州的高等教育蓬勃興起,不但遷來了上海私立大夏大學、國立浙江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私立之江大學工學院、國立湘雅醫學院和國立中正醫學院、國立廣西大學和國立桂林師范學院,還創辦了國立貴陽醫學院、國立貴陽師范學院、國立貴州大學。貴州創辦的三所國立大學都是“文化西遷”的產物。民國二十六年(1937),教育部以北平協和醫學院、山東齊魯醫學院南遷的師生組建國立武昌醫學院,不久因武漢危急,改為國立貴陽醫學院,次年遷到貴陽,是貴州最先創辦的大學。而國立貴陽師范學院和國立貴州大學的創辦,則與私立大夏大學有著錯綜復雜的關系。

民國二十八年(1939),貴州省參議會提出設立貴州大學培養抗戰建國人才,設立貴陽師范學院培養中學師資的議案,由貴州省政府呈報國民政府行政院。教育部長陳立夫于次年前來貴州考察,認為貴州中學教育發展很快,新增了若干省立中學,縣立中學普遍建立,還辦起了許多私立中學,有必要辦一所師范學院培養中學師資。按照教育部新制定的《師范學院規程》,“各公私立大學教育院系均奉部令停止招收新生。原有設備及學生或改組為師范學院,或予裁撤,或分年停閉,自后即不再核準私立大學附設教育院系”。民國三十年(1941),教育部批準建立國立貴陽師范學院,令將大夏大學教育學院及教育、師范兩專修科并入貴陽師范學院。貴陽師范學院初辦時,設有教育系、國文系、數學系、英語系和史地專修科、理化專修科,系的學制四年,專修科三年,實際上是大夏大學教育學院及兩專修科的演變。隨著大夏教育系科的并入,原大夏教育學院系科的學生全部轉入貴陽師范學院,并于八月二十五日開始招收新生。故最先的一、二、三屆畢業生中,不少是原大夏大學學生。首任院長王克仁是貴州興義人,東南大學畢業后赴美留學,在芝加哥大學取得碩士學位,歷任廈門大學教育學院、湖北教育學院、湖南藍田師范學院教授,重慶大學教授兼訓導長,是一個有辦學經驗的教育家。貴陽師范學院尚屬草創,既無校舍、設備,又缺師資。時值省立貴陽師范學校疏散到花溪,教育廳便將文化路貴陽師范學校的校舍借給貴陽師范學院作為辦公、教學場所及師生宿舍,直到民國三十三年(1944)秋大夏大學遷往赤水,貴陽師范學院遷入大夏大學在雪涯路的校舍辦學。王克仁上任后,廣招人才,聘留法教育學家熊銘青為教務長,留美教育家袁公為任訓導長,留日機電工程師郝星吾為總務長,以貴陽學者向知方為院長秘書。聘請大夏大學著名物理學家夏元瑮、著名文學家謝六逸(后任國文系主任)、著名翻譯家曹未風為教授,又聘尹炎武(石公)為國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楊憲益為英文系教授兼主任,李銳夫為數學系教授兼主任,還聘請了陳逵、戴乃迭(楊憲益夫人、英國人)、李獨清、張汝舟等人為教授、副教授。國立貴陽師范學院的建立,首先與“文化西遷”的大背景相關,沒有大批專家、學者來到西南,貴陽師范學院就不可能招聘到許多教授。然而,按教育部《師范學院章程》規定,公私立大學教育院系停止招生,將其原有設備及學生改組為師范學院才是貴陽師范學院建立的直接原因,大夏大學教育學院及教育、師范兩專科劃歸貴陽師范學院,奠定了國立貴陽師范學院的基礎。1

民國二十八年(1939)貴州省政府同時呈報創辦貴州大學,時任教育部次長的張道藩和教育部主任秘書、蒙藏教育司長張廷休均是貴州人,極力支持創設貴州大學,但經考察,貴州還不具備創辦綜合大學的條件,遂決定允許先成立貴州農工學院。民國二十九年十二月(1940年12月),教育部派葉秀峰為農工學院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歐元懷、王克仁、商文立、虞振鏞為籌備委員。民國三十年(1941)正式建立貴州農工學院,設有農林、農業化學、農業經濟、土木工程、礦冶、機電六個系,八月正式招生。李書田為院長,李是河北昌黎人,北洋大學土木科畢業后赴美留學,在康乃爾大學獲工程博士學位,歷任北洋大學土木工程、鐵道工程教授,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院長,上任后首先廣招人才,聘請了四十名教授、副教授,其中,貴州籍學者羅登義(時任浙江大學農業學系主任)、花萊峰(留日機電工程師)受聘為教授。

私立大夏大學遷到貴州后,失去了在上海辦學的優越條件,經費日益困難,王伯群與董事會商量,仿私立復旦大學改為國立大學之例,于民國三十一年(1942)申請將大夏大學改為國立。二月在行政院例會上,由軍政部長、大夏大學董事何應欽提出大夏改國立的議案,蔣介石在申請書上批示:“改國立原則可行,交教育部切實整理院系呈核。”教育部長陳立夫順水推舟,將大夏申請改為國立與貴州要求創辦貴州大學的事一并處理,將私立大夏大學與貴州農工學院合并,改為國立貴州大學。消息傳出,大夏師生群起抗議,引起學潮。王伯群對教育部的決定表示憤慨,他對全校學生說:“大夏是我一手扶植起來的。在過去十九年的歲月里,我當了十五年校長,對大夏耗盡了心血,但我一無所求。大夏的成敗榮辱與我分不開,我可以向大家保證,我能把學校完整地由上海遷到貴州來,也必須而且能夠把它完整地遷回上海去。”接著,王伯群與教授代表金企淵、校友會代表王裕凱親赴重慶質問教育部長陳立夫:“大夏乃私人出錢所辦,并非政府所辦。公立學校,政府可以任意為之。今政府對私立學校,未經征得捐資創辦人之同意,而欲收歸公有,于法何據?今日施之于大夏者,焉知明日不施之于其他私立大學?誠問當今世界各民主國家有此先例嗎?”此事處于僵局,一方面將大夏大學改為國立貴州大學的方案已得蔣介石默認,另一方面大夏大學董事何應欽、孫科、孔祥熙、吳鐵城等人都是政府要員,爭執不下。董事會推張嘉璈、吳鐵城為代表與教育部協商,四月二十一日行政院正式決定:“大夏大學照舊維持,除原有補助費外,每年度加撥五十萬元”,但大夏大學將文學院、法學院撥歸貴州大學。1

民國三十一年(1942)七月,行政院決議成立國立貴州大學,任命教育部司長張廷休為校長。張廷休,貴州安順人,南京高級師范學校畢業后在英國倫敦大學、德國柏林大學深造,歷任教育部主任秘書、蒙藏教育司命長、高等教育司司長。貴州大學建立之初,設有農工學院(即原貴州農工學院)、文理學院(由大夏撥出的文學院改設)和法商學院(由大夏法學院改設),次年將農工學院分為農學院和工學院,將文理學院分為文學院和理學院,加上法商學院,共設五個學院。調整后,農學院設農學、農業化學、農業經濟三系,工學院設土木工程、礦冶工程、機電工程三系,文學院設中國文學、外國文學、歷史學三系,理學院設數理、化學、地質學三系,法商學院設政治學、經濟學、法律、工商管理四系。張廷休上任后,對李書田聘任的教授、副教授一律續聘,并在重慶等地招聘一批教授,如地質學教授丁道衡,礦冶學教授崔有濂,機電工程教授竺良輔,農學教授顧青虹、張丕介、羅登義,物理學教授張永立,化學教授楊葆昌,數學教授任孟閑,英語教授任泰、潘家洵,歷史學教授姚薇元,經濟學教授李光忠,土木工程教授葛天回,機電工程教授花萊峰等,其中,丁道衡、羅登義、張永立、楊葆昌、任泰、葛天回、花萊峰均是貴州人。貴州大學設址于花溪,在原貴州農工學院的基礎上擴建,其實,這片土地原先為大夏大學征購,已完成第一期工程,故貴大校園中有“大夏路”。

綜上所述,私立大夏大學遷黔九年間,對貴州文化教育、社會進步的影響是巨大的。首先是為貴州培養了一大批人才;第二是結束了貴州沒有高等教育的歷史,其一脈深埋于貴州,茁壯成長;第三是開啟了國內學界科學研究貴州少數民族社會的先河。僅此數端,對后來貴州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社會進步產生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The Daxia Universitys Contribution and Influence to the Culture and Education of Guizhou

Shi Jizhong

Abstract:Daxia University was the earliest to transfer to Guizhou,which stays in Qian the longest time, with the most faculty and studentsnumbers in Guizhou. Of its various schools which had the excellent deeds, especially physical school, business school, and educational school are most remarkable ones. The university gave great contribution to Guizhous education and culture. The most influencing one is that it devoted and pointed out to build Guoli Guiyang Normal University and Guoli Guizhou University.

Key words:Daxia University; Wang BoQun; Gui Zhou Culture and Education

責任編輯:張 翔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福利视频网站| 日本黄网在线观看| 日本a级免费| 日韩中文精品亚洲第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va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 国产免费网址|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鬼色| 国产成人AV男人的天堂| 特级aaaaaaaaa毛片免费视频| 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久久| 99国产在线视频| 国产在线观看人成激情视频| 青青久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小视频在线高清播放|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丰满大乳无码免费播放| 亚洲床戏一区| 色综合国产| 国产精品视频白浆免费视频| 国产大全韩国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毛片手机在线看| a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在线视频自拍| 亚洲色图欧美在线| AV老司机AV天堂|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好痛疼轻点好爽的视频| 99九九成人免费视频精品 |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 色婷婷在线播放| 日韩欧美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9九| 亚洲精品片911|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韩免费 |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图区|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 色综合天天综合|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亚洲a级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夜色| 欧美一级夜夜爽www| 亚洲精品午夜天堂网页| 亚洲第七页| 在线视频97|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 国产菊爆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在线观看欧美精品二区|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网图区| 四虎精品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美女无遮挡拍拍拍免费视频| 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 久久久黄色片| 黄网站欧美内射| 久草中文网| 精品人妻无码中字系列|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天堂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 无码视频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AV无码无在线观看免费| 色妞www精品视频一级下载| 国产精品无码影视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又色又爽又黄| 亚洲国产成人超福利久久精品| 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潮|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va| 在线精品亚洲国产| 狠狠躁天天躁夜夜躁婷婷| 国产成人高清在线精品| 免费女人18毛片a级毛片视频| 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 国产在线麻豆波多野结衣| 97视频精品全国免费观看| 日本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品质国产精品无码| 在线另类稀缺国产呦| 国内精品九九久久久精品| 亚洲成人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