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妹兒

很久以前,古人就已經領略到嗑瓜子的愉快了。但是最早征服人們的不是現在較為常見的葵花籽,而是西瓜籽。
西瓜在五代后晉時期就出現在中國。元代之后,有專門用來吃籽的“打瓜”。打瓜,也就是籽用西瓜,果實小、瓜瓤味淡、籽又多又大,因為通常用手就能打開,“食則以拳打之”。
西瓜子的最早記載是在北宋期間。據學者研究,嗑瓜子可能流傳自北方。不但因為嗑瓜子的記錄主要體現在北方文獻,還因為北方冬季時間長,又是農閑時間,大家消磨日子的主要方式就是嗑瓜子。
在中國,最早記載葵花籽可食的是《桃源鄉志》:“葵花,又名向日葵,色有紫黃白,其子老可食。”
最早記載葵花籽售賣的是晚清時期植物學家吳其濬所著的《植物名實圖考》:“(向日葵)其子可炒食,微香,多食頭暈,滇、黔與南瓜子、西瓜子同售于市。”
最早記載向日葵大規模栽培的是民國(黑龍江)《呼蘭縣志》:“葵花,子可食,有論畝種之者。”也就是說,民國時期葵花籽才嶄露頭角,一路發展直到后來居上。
除了西瓜籽和葵花籽之外,還有一種比較常吃的“瓜子”,就是南瓜籽。
最早記載南瓜籽售賣的也同樣是《植物名實圖考》,所以,南瓜籽的流行最起碼是在晚清之后,晚清之前文獻里提到的瓜子,基本都是西瓜籽。
吃瓜子為什么令人愉快?其實大腦有一種“獎勵機制”,人腦中會分泌多種能讓人感到快樂、安全和成就感的物質,這些物質統稱為“快樂素”(HappinessHormone),比如多巴胺。
酒精、游戲、香煙之所以能讓人成癮,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它們可以促進多巴胺的生成。通常情況下,快樂素的釋放水平很低,僅僅起到維持我們心情平靜的作用。而當我們完成了預設目標,作為獎勵,大腦就會增加快樂素的分泌,讓人感受到滿足和成功的喜悅。
巧的是,嗑瓜子嗑一個吃一個的過程剛好完成了這樣一個設定。并且這種行為構成了一種簡單循環,一直嗑一直快樂。但要是嗑一把攢起來一起吃,就相當于一直沒有完成預設目標,不僅不會快速產生愉悅感,還會因為長時間沒有獎勵的過程而感到厭煩。
嗑瓜子固然快樂,也要適量啊。一不小心嗑多了,不僅會發胖,對牙齒也不好。
(阿華摘自國家人文歷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