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淼
“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腎”,中醫理論認為,五味對應五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五味不僅是五臟的主要營養來源,還能調節相應臟腑。
日常飲食搭配恰當,五味調和,可使臟腑、筋骨、氣血得到滋養,有利肌體健康運轉。可以說,口味是衡量與監測臟腑健康的“試金石”。
酸多傷肝。酸味食物有收斂、固澀、生津、開胃等功效,食之得當,對人體有益,但若嗜酸過度,就會導致肝失疏泄,氣機不暢。同時,中醫五行理論認為,肝屬木、脾屬土,過食酸味食物后會使肝氣偏盛,“木克土”后而影響脾臟安危。最典型的癥狀是,酸味食物吃多了,胃會泛酸。
苦多傷心。苦味能清心除煩、瀉火通便,吃少量苦味食物能增進食欲、促進消化。在中醫看來,如果偏嗜苦味,多為心火內盛的表現,常見的癥狀還有心慌心悸、失眠多夢、口角生瘡、舌尖紅等。
甘多傷脾。中醫中的“甘”就是我們常說的“甜”。適當食用甘味食物能益氣補血,但過食容易形成痰濕體質。痰濕被看作是“百病之源”,因為痰濕極易困脾,脾氣虛使得水谷精微不能運化,進而出現肥胖、大便黏滯不暢等問題。同時,痰濕體質的人群還容易患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多種疾病。
辛多傷肺。辛入肺,可以宣肺通鼻,調治鼻塞、流涕等病癥,但若偏嗜辛辣,容易導致肺氣宣發太過,造成氣機耗散。這就是為什么喜食辛辣的人時常會感到頭昏腦漲、疲憊的原因。過食辛辣還容易刺激胃酸分泌增多,引起胃脘灼熱之證,表現為灼熱、燒心。
咸多傷腎。咸味食物和藥物有催吐、潤腸通便、滋補的作用。比如,中藥肉蓯蓉味甘微咸,臨床常用其治療腎陽虧虛、精血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軟、手足發冷、腸燥便秘等。但吃得太咸則會損傷腎臟,從而造成腎氣虧損或者腎功能失調,如腰疼、性欲降低等。
這里給大家一些飲食上的參考建議:1.不要偏好某種味道或不吃某種口味。2.利用“五味對應五臟”的規律做飲食保健。3.針對不同體質,可以在口味均衡的基礎上,適當增加某種口味的比例。
(丁丁摘自《生命時報》2019年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