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過去不興也沒有機會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因為在我們傳統的觀念當中,它與我們“無關”。時間一久,便成習慣與傳統。農耕社會時,一畝三分地是我們的全部視野和生活內容,炕頭熱被窩是我們最溫馨的家園與生活趣味……再者,窮人想得最多的問題是:下一頓飯怎么辦?誰還有可能去想“外面的世界”。到了今天,中國強大了,每個人的日子都發生了變化。特別是進入小康和開始富有之后,突然發現,“外面的世界”原來這么美,原來“外面的世界”可以讓我們耳目一新、心潮澎湃,甚至流連忘返。于是我們的心胸頓時開闊了,活泛了,甚至不再那么死板,那么小氣,那么短淺。沉默的人開始多語,多嘴的人也從此覺得原來自己的學問極其有限而不敢輕出狂言。“外面的世界”因此讓許多人的內心世界發生了變化。
內因促成外因變化,外因其實也同樣可以改變內因的陳設。只因為“外面的世界”太精彩,精彩到了讓起動力作用的內因漸漸失色,冷血也會變得沸騰……
是的,人們都說“外面的世界太美”“外面的世界太浪漫”。可“外面的世界”原本就是我們地球村人的大家園,你怎么可能來世上走一遭僅觀“一畝三分”的“自留地”呢?既然是我們所有人的大家園,那就該盡情地享受一番。這種自然改造力在哲學上講它為“外因”,它好比空氣、水一樣重要,是人類賴以生存的主要物質。地球上的自然界就是我們人類生活的依托與基礎,忽略它或無視它,浪費的是你的生命和你的生命特質。邁開你的雙腿,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一般意義上講是對旅行的一種贊美,其實這應該是人類的本能之一。
旅行并非只是旅行家的專長,它就是人類本能的一種體現。愛旅行的人其實就是熱愛生活。而到“外面的世界”走一走,也絕非僅僅是旅行,更多的可能是長些知識和見識,還有就是陶冶你內心的情操及改變你的一些陳舊和死板的習性,甚至是改善機體上的毛病和精神上的頑痼。當然,心胸開闊者會享有更加開闊的天地,智慧者會獲得更多靈光妙機,哲人也會萌生更多智慧之果。總之,看看“外面的世界”,是有益無害的一種人性高端水準意義上的“必備品”。
趙振元、張小平的《外面的世界》就是這樣一本書。它記錄的是他們倆邊走邊看“外面的世界”所留下的一些精美文字。這些文字本身就很讓人享受,因為里面有知識,有風光,還有更多有溫度的情感,以及見識和人生感悟,閱讀后令人愉悅,反復再讀,意味更酣。比如他們到緬甸的仰光一文,糾正了我一直以來所認為的仰光就是緬甸的首都之錯;比如他們到朝鮮旅游所看到的那種可以歸為無人間嘈雜的自然美下的寧靜與單純,還有埃及金字塔里的秘密等。當然,我更喜歡這部作品里那些信手拈來的景致描寫,因為它秉承了趙振元、張小平一向的精致與哲理文風。
其實,《外面的世界》看起來是趙振元、張小平兩人從繁忙的工作之余,走出家門看世界的旅行心跡,然而我看到的卻是他倆心心相印的“內心世界”——因為他倆是夫婦,是伙伴,是文友,也是從不單行的“驢友”。這是很難得的。這對相依為命幾十年的浪漫夫婦,事業上都是成功者,在家庭中和睦相愛,文學上相托相助,而且興致上不謀而合,所以“外面的世界”也就成為他們生活里的一種精神調劑和心靈加油站。相愛的人才會同行,相親的人才會同路,相知的人才會同趣,他們倆屬于相親相愛又相知,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更何況幾十年如一日。這其實也叫“初心”,是精神和心靈和肉體上的真正“初心”。他倆的文字、照片及旅行線路,皆能體味出這對知情老戀人,始終如初的相互欣賞,彼此幫助,結伙旅行,愉快輕松,幸福美好。這,極其可貴!跟著他倆的文字和圖片,我們既可看到詩一般的“外面的世界”,還能感受到他倆鸞鳳和鳴、珠聯璧合的夫妻恩愛與默契。
沒有“家的恩愛”,怎可知“外面的世界”?倘若不能夫唱婦和,又怎可能見得“外面的世界”那些精彩之處呢?讀趙振元、張小平的《外面的世界》,讓我看到的不只是他們筆下的朝鮮、緬甸、埃及和自己國家的山川之美,更多的是看到他倆一起感受這個“外面的世界”絢麗之美的人性,以及人心的開闊與善良的生活姿態。夫妻之間有什么樣的精神姿態、情感程度,決定什么樣的生活姿態與生活痕跡。趙振元、張小平的“內部庭院”的寧靜與美麗、幸福與美滿,才可讓我們一起跟隨他們的足跡,去享受到“外面的世界”的精彩絕倫……
我認為本書兩位作者的這一點特別重要。有了這一點,他們的“外面的世界”必定會更加精彩、更加豐富和更加無限。
“莫畏浮云遮望眼”“風物長宜放眼量”。一個人的心胸開闊與善良,可以改變人生;一對人的心胸開闊與善良,改變的是整個世界。期待看到趙振元、張小平夫婦明天的新旅程,新文章!
2019年“八一”節
何建明,著名作家,中國作協副主席,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當代最有影響力的報告文學作家,曾三次獲得“魯迅文學獎”、五次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四次獲得“徐遲報告文學獎”。代表作有《落淚是金》《忠誠與背叛》《南京大屠殺全紀實》《浦東史詩》《大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