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梅
【摘要】抖音作為一個近年來新興的APP,影響了人們的生活。2016年9月抖音正式上線,在短短的3年時間里,其用戶達到5億,足見它的影響力。抖音的低門檻、信息傳播的及時性以及原創性等特征,為民眾創造了一個“意見市場”,用戶因為一個共同感興趣的話題而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話題團體。由于技術的發展,抖音根據用戶對于某種內容的瀏覽頻率進行個性化推薦,只推薦用戶感興趣的內容,從而形成了“信息繭房”效應,本文主要探析在抖音平臺上“信息繭房”的形成原因。
【關鍵詞】抖音 信息繭房 個性化推薦 選擇性接觸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短視頻類的自媒體受到公眾的青睞,而技術的發展,使得拍攝短視頻的門檻在降低,人人都可成為短視頻的拍攝者和記錄者,大量公眾的參與為短視頻的發展注入了活力和能量。豐富多樣的短視頻呈現在公眾面前,但公眾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他們只會選擇自己所偏好的視頻信息,這樣單一的信息來源,喪失了與多元化信息的接觸,不知不覺會把用戶裝進一個自己編織的“信息繭房”中。
抖音短視頻作為短視頻類自媒體的代表,其顯著特點是用戶的自主性和短視頻的個性化,在抖音短視頻上,用戶可以自行選擇發布什么樣的視頻信息以及自主選擇接收什么樣的信息,這些個性化的選擇經過技術算法后都會進行個性化的推薦,這樣在無形中就形成了一個“信息繭房”,從而志趣相投的人很容易聚集到一起,組成一個圈子,形成屬于這個群體的話語體系。研究抖音短視頻中“信息繭房”效應形成的原因,有利于抖音用戶避免個人“信息繭房”的形成,促進多元信息的接收。
一、“信息繭房”形成的決定性因素
1.抖音用戶對視頻內容的選擇性接觸
個人差異論是卡爾·霍夫蘭于1946年首先提出的,經梅爾文·弗勒修正后形成。這個理論認為,在大眾傳播提供的信息面前,個人由于需要、習慣、信念、價值觀、態度、技能等的差異而對信息做出不同的選擇和理解,這個理論最主要的貢獻就在于提出了“選擇性和注意性理解”。5億用戶使用抖音,可見抖音視頻的信息量之大,于是在抖音視頻的推送中,用戶常常會根據自己的一些喜好、習慣和需求,對視頻內容有選擇地觀看,只觀看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對一些不喜歡的內容會選擇忽略或快速劃過,這種選擇性的心理就是“信息繭房”形成的原因之一。
2.個性化推薦的使用與滿足
使用與滿足理論最早出現在E·卡茨的著作《個人對大眾傳播的使用》中,是研究大眾傳播效果的重要理論之一,它從媒介受眾的角度出發,對受眾接觸媒體的動機和滿足程度進行分析,思考大眾傳播環境下受眾的主體性。在這個理論中,受眾不再是被動接收媒介賦予的信息,開始擁有主動獲取信息的權利。“使用與滿足理論”開始強調用戶基于特定的需求而接觸媒介,從而得到滿足。這一理論在抖音短視頻個性化的推送所形成的“信息繭房”效應中也適用,用戶接觸抖音短視頻進行個性化的瀏覽,從而娛樂自己和拓寬自己的視野,其瀏覽數據經過算法之后向用戶推薦的信息是他們所喜歡的,所以抖音推送中根據用戶喜好進行個性化推薦而產生的“信息繭房”也滿足了用戶的需求,促使用戶安于享受這種“信息繭房”帶來的便利和樂趣。
3.從眾心理驅使
社交媒體的迅速發展使得人與人的交流愈加便捷和暢通,但有越來越多的人感到內心孤獨,無處分享自己內心的想法。孤獨感正撐起一個巨大的市場。于是許多人渴望在社交媒體平臺去找尋歸屬感和滿足感,他們需要找到和自己意見一致、興趣相同的個人或圈子,讓自己所發表的言論能夠得到回應,認為自己的意見是正確的并且能夠引導別人,從而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在抖音中,用戶可以自由搜索感興趣的話題,并且可以自由評論或者與發表視頻的人進行私聊,這種行為是用戶在找尋興趣相同的人的一個過程,他們在交流的過程中,就會形成一致的意見,既緩解了孤獨,也滿足了用戶自己的虛榮心。于是他們又會不斷去尋找其他愛好相同的伙伴。 二、抖音中“信息繭房”形成的催化劑
1.技術進步下內容生產門檻的降低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得信息內容的提供從PGC轉向了UGU,也就是說信息從專業生產內容、專家生產內容轉向了用戶生產內容,信息的生產環境越來越寬松,不論什么人,只要有智能設備就可以自行創造信息內容。由于技術的進步,導致生產內容門檻的降低,這是“信息繭房”形成的基礎。
2.算法技術下信息的精準投放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帶動了大數據分析技術的精進,它會根據用戶對于某一內容的瀏覽頻率和視覺停留時間的長短分析用戶的喜好和樂于接受的內容,將分析的數據保存在數據庫,從而給用戶進行個性化的推薦。這就能保證它所推薦的內容是用戶所喜聞樂見的,這是在對用戶外在縛繭的過程。在抖音APP推送的短視頻中,你不僅可以看到同城用戶所拍的視頻,而且它會根據你與其他人互動的數據,提醒你有可能認識的人,并不斷向你推送有可能認識的人的視頻,用戶觀看抖音視頻的一個范圍就被固定了,加劇了“信息繭房”的一個形成速度。
3.抖音平臺運營監管者的原因
大數據的精準分發內容固然滿足了抖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有選擇性地進行視頻內容的接收,這對于他們自己的感受來說是十分值得肯定的,但不利于用戶的自身發展。抖音短視頻平臺作為一個龐大的社交平臺,它不只是追逐利益,也應該有一份社會責任,傳播更多的信息以及用戶不知道不了解的事情,所以抖音平臺的運營者不應該任由大數據自行分發,應擔負起調節作用,降低“信息繭房”給抖音用戶所帶來的危害。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
【參考文獻】
[1]凱斯桑斯坦.畢竟悅,譯.信息烏托邦——眾人如何生產知識[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2]古斯塔夫·勒龐.馮克利,譯.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3]王剛.“個人日報”模式下的“信息繭房”效應反思[J].青年記者,2017(29):18-19;[4]吳佳黛.微信傳播中的信息繭房現象探析[J].學習月刊,2019(08):48-50;[5]甘夢珍.新媒體環境下的“信息繭房”現象反思——以“今日頭條”為例[J].新媒體研究,2018(3):19;[6]周文靜.大數據時代下的新聞客戶端的信息繭房效應——以今日頭條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