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鵬
【摘要】人工智能技術不斷取得突破,一方面提高解放了生產力,另一方面也對人類社會環境問題提出挑戰。人工智能帶來的環境問題挑戰目前主要體現在能量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等方面。要正確看待并解決這一問題,還應該從馬克思主義環境觀出發,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關鍵詞】環境 人工智能 馬克思主義自然觀
一、當代人工智能的發展和引發的環境問題
科技發展速度日新月異,網絡技術、5G通信、基因科技甚至具有科幻色彩的“賽博格”都無時無刻不改變著人類世界。其中以人工智能產業最為璀璨,人工智能產業甚至被視為下一個產業革命,誰掌控人工智能科技,誰就是下一個產業革命的引領者。
馬克思認為:“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了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了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如果說自工業革命開始,機器生產解放了人類的體力勞動,那么人工智能技術就是要進一步解放人類腦力勞動的新的革命。
Alpha go戰勝人類圍棋手李世石這一標志性事件正式宣告人工智能走向人類世界的舞臺中央。谷歌、Face-book、IBM、微軟等國際公司都投入了大量精力和財力用來發展人工智能這一朝陽技術產業。各國政府出臺相關政策去扶持各國的人工智能產業,如英國出臺《人工智能 2020國家戰略》,日本也推出了“人工智能產業化工程表”。2019年6月,美國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OSTP)人工智能特別委員會發布了《2019年國家人工智能研發戰略規劃》,用以指導美國的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
1946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生產出了第一臺電腦ENIAC,其奠基人阿蘭圖靈更是提出了圖靈測試的方法去檢驗計算機是否具有智能。計算機領域人工智能的發展主要有兩條道路,一種是傳統人工智能,另一種統稱為現代其他方法。
人工智能的發展給人們帶來了諸多便捷,但是也給人們帶來諸多挑戰。尤其是人工智能所引起的生態環境問題,往往因為其隱而不顯的特點未能受到人們足夠的關注。據《智能2020:實現信息時代的低碳經濟》報告,2012年全球數據庫一共消耗300億瓦電,數據逐年遞增。據估計,到2020年,與信息及通信技術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還將增加,其排放量遠超航空工業達到14.3億噸。Google AI發布的一篇論文《演進變壓器》提出神經網絡架構搜索技術,用于英語到德語翻譯的BLEU分數提高了0.1,卻花費了3.2萬TPU小時。據美國環保署(EPA)統計,數據中心每年耗電量占全球3%,且耗電量正在以每四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長;同時,數據中心的溫室氣體排放占到全球的2%,碳足跡已經追上民航業。尤其是其中基于深度學習的人工智能正成為全球數據中心業務增長的最大驅動力,如果不加以重視其產生的能量消耗和碳排放量問題,勢必引起“蝴蝶效應”式的災難。
二、堅持馬克思主義自然觀是人工智能時代的需要
現階段的人工智能面臨諸多問題,目前的人工智能還只是人的某些思維的單一化模仿,是人的某種數學理性思維的延伸。然而人類的發展并非只是以理性為唯一的旨趣,馬克思看到了人類與動物的另一個最大不同恰恰是人類追尋“美”,追求“詩意的柄居”,人類有著對自由的渴望。而人類追求美和自由,恰恰是在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中不斷深化。
人工智能的發展不能再以破壞環境為代價,而是應該揚棄大工業時代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粗放式發展模式。馬克思主義自然觀正是看到了資本主義下人與自然的異化關系和當時機械論自然觀所造成的生態問題。它打破了機械的二元對立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從生態學角度說明了人與自然生態相互依存的關系。馬克思主義自然觀不只是一種科學生態觀,更是對人的關懷,它要解決的是這個時代的頑疾,為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提供新的可能,為我國生態文明的建設提供了理論源泉與現實指向。
首先,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從生態整體高度把握自然的復雜性,生態系統具有整體的動態平衡性和局部無序性的特點。超出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限度將會出現無序樁體,甚至走向自我毀滅。生態的這種復雜系統與人工智能大數據相結合,不但有利于人工智能獲得自然界的數據加以深度學習,更能為保證生態系統和人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相應數據和技術支持,用以達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標。
其次,人工智能的發展使人類走向了一個分水嶺,人工智能的發展必將生產力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而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在不遠的將來必將難以維系,人與自然的關系,只有走向和諧的可持續的關系才能更加符合人類發展與解放。
最后,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為人類活動提供了真理原則。馬克思主義自然觀不但為人類提供了價值尺度,同樣提供了真理的尺度,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是充分考慮了主體需求和客觀規律的科學。人工智能的發展也更加需要充分地認識到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考慮到客觀的規律性并去調節自然界與人的關系。
人工智能的發展同樣為我們消除以往二元對立的自然觀提出新的可能。馬克思認為自然界是人的無機身體,人工智能加強了人與自然的“萬物互聯”的可能,人與自然相統一,自然不再是外在的我的對象,或是外在于我的生存環境,而更應是人的無機身體,正如馬克思看來,人本身即是自然,而不是自然之外并與自然相分離的其他。而我們身邊工具的發展、工業社會的發展甚至人工智能的發展,則是人與自然相統一的環節。這種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自覺乃是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理論內核。
三、結語
我們在發展人工智能產業時,既要關注其解放生產力的一面,又要關注其背后隱而不顯的生態問題。堅持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使人工智能發展與環境保護相結合,避免先發展后治理,讓人工智能的發展不但更加智能而且更加綠色環保,為可持續發展提供真正“智能”的動力,守護好人民的青山綠水和金山銀山。
(作者單位:東北大學)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