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征
【摘要】《論語》作為儒家學派的代表作之一,兩千年來傳承不息,書中的思想內容在今天仍然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如何在現代傳播觀念上對《論語》進行創造性的批判和繼承,發現和挖掘《論語》中符合現代傳播觀的內容和精神內核,并將傳統價值觀念中有益的成分合理應用到現代信息傳播過程中,是值得進一步思考和研究的問題,這也是本文寫作的初衷。
【關鍵詞】論語 傳播學價值 轉換
戰國初年的《論語》代表了儒家學派的理論精髓,以“對話體”文本的形式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就如詹姆斯·凱瑞在《傳播的儀式觀》中提到的:“傳播不僅僅是一種信息的傳遞,更是一種意義的共享,目的是構建和維系一個有秩序有意義的文化世界。”《論語》體現的信息的搜集、傳承、蛻變、增值的信息傳遞價值和“仁義禮智信”的意義共享價值在今天對于明確傳受雙方的社會角色、整合規范社會秩序具有一定的實踐指導意義。
一、《論語》的信息傳遞價值
《論語》在信息的搜集、根據傳播對象調整傳播觀念、考證甄別信息、提高信息的傳遞效率等方面的思想理論與現代媒體發布信息時的原則一致,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
1.廣泛搜集信息,謹慎處理信息。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出自《為政篇》)孔子認為,“要多聽,有懷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論,其余有把握的,要謹慎地說出來,這樣就可以少犯錯誤;要多看,有懷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謹慎地去做,就能減少后悔”。互聯網時代,各種海量信息不斷涌現,傳者要向受眾傳遞可以確定的信息,對于不能驗證的信息要先放一放,等到能夠考證確定之后再向受眾公布。
2.根據傳播對象和場合調整傳播態度。面對紛繁復雜的信息要避免道聽途說,而應自己去考察事實。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出自《公冶長篇》)這句話的意思是:“以前我對人的態度是,只要聽到他說的話,便相信他的行為;今天我對人的態度是,聽到他說的話,還要考察他的行為,才能相信,因為宰予,我改變了原來的看法。”子曰:“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出自《陽貨篇》)這體現了孔子尊重客觀事實,針對不同對象進行調整,摒棄道聽途說帶來的有負面影響的思想。
3.對信息進行甄別,接收對自己有益的信息。“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出自《述而篇》)這句話體現了孔子注重有益信息的選擇,從海量信息中甄別有益信息的思想。孔子說:“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其中,強調了對傳者的德行要求。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思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確切的解釋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強調了受者的主體性,以保證傳播效果和效率。這與現代傳播觀念中尊重受眾、將民情民意當作新聞制作主體的思想相同。儒家尋求情感和理性的統一,孔子還主張,如果達不到勸服的目的,不可強求,否則會造成負面的效果。子日:“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出自《顏淵篇》)孔子也承認,并非所有的傳播都能達到特定的宣傳效果,對于無效的傳播不可過分強調,否則會造成使人厭煩的負面效果。
二、《論語》的意義共享價值
從文本上理解,文字的意義共享價值即為傳播內容的文化分享價值。毋庸置疑,傳播研究最終的對象是人,文化意義上的人。由于人們會從完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因此大家提出的論點必然有所不同。對同一個新聞信息的理解不盡相同,但這并不影響信息的傳播。就像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代,各種思想交互,但這并不妨礙儒家思想在當時的信息傳播思想中產生巨大的波瀾。“陰陽合一,中庸之道,仁禮相合,物我融通”,這些都是《論語》的主體思想,在當今的信息傳播中仍然可以稱為主流思想。
“以仁釋禮,情在理中”,“仁”是《論語》的核心價值觀,也是孔子所提倡的主要的道德傳播的情感模式。根據著名學者楊伯峻的統計,春秋時代重視“禮”卻很少講“仁”,《左傳》中提到禮462次,講仁不過33次,而《論語》中講禮75次,講仁109次,足見《論語》以人為本的“仁治”道德理念。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忠恕為仁,推己及人”,“推己及人”便是《論語》的信息傳遞的情境模式。
三、《論語》的現代傳播學價值意義
1.有助于傳播內容規范化、道德化。《論語》蘊藏著無窮的道德標準、人生哲理、處世交友方面的精髓。針對當前以正面為主的宣傳要求,《論語》可謂將道德衍化到了一個特定的高度,它用古代的道德標準尊重受眾、教育受眾、影響受眾,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注重弘揚的美德內容與辨別是非的觀念如出一轍,同時,也進一步對當今的傳播內容進行了細化和規范。對于當今一些負面信息占比過重又缺乏有力的評論引導的新聞節目,《論語》的道德規范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2.體現中國傳統文化本土化,提倡進一步加強傳者的道德文化修養。傳統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是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論語》中體現的正是戰國時代人們追求的道德和精神價值的評價標準。“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這些美德仍然是現今人們追求的目標,也是今天社會穩定和人民安居的重要道德標準。
3.促進傳播學者進一步挖掘和借鑒我國古代文化中的傳播藝術。從傳統思想中汲取精華,進行現代意義上的理論建構,采取批判和繼承的方式,在現代傳播中進行創造性的發展,這是傳統文化帶給我們的題中之義。著名學者陳衛星認為,中國的現代化就是要解決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的問題。
從《論語》中的現代傳播學文化價值可以看出,中國傳統文化中還有許多我們未曾發現和有待挖掘的優秀基因,《論語》在道德的情感模式、人際傳播的交往方式、知識傳播的情景模式等方面給我們提供了可以借鑒并可加以轉化的啟示。
(作者單位:遼寧省廣播電視及信息網絡視聽節目傳播監測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