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歷史名人館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家境富裕,不愁吃穿,但在民族危急存亡之際,卻義無反顧地投身革命,拋頭顱、灑熱血。富家子弟王樸就是其中之一。
王樸,出生于重慶江北一戶富商家中,從小就開始閱讀《新華日報》等進步報刊。1943年,王樸考入遷移至北碚的復旦大學,在南方局青年組領導下,積極進行革命活動,成為復旦大學學生運動的骨干。
1945年,在中共中央南方局書記周恩來的布置下,王樸取消了去中原解放區參軍的打算,接受南方局青年組安排,回鄉創辦私立蓮華小學,目的是建立共產黨的農村革命據點,集聚和培養革命力量。
王樸深知農村工作的重大意義,感慨地說:“不到解放區,我們也要堅決走毛主席指引的青年知識分子與廣大工農群眾相結合的道路干革命。建立黨的農村工作據點,辦學校是最理想的辦法。”他以辦學之便與各界人士廣泛接觸,傳播革命火種。此外,王樸還利用自己家庭物質上的優勢,支援川東地下黨的活動。
1946年,王樸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為適應革命形勢發展的需要,安排更多黨員干部到農村參加革命工作,王樸擴大學校規模,將蓮華小學改為蓮華中學,并接辦志達中學。
學校按照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的方法培養學生,將《新華日報》等進步報刊作為政治教材,還結合農村實際需要,教學生寫信、打算盤、記賬等生活技能。為幫助附近農民學習,王樸還辦起了夜校,來上學的青年農民很多,有的甚至打著火把從幾里外趕來學習。
到1947年9月,蓮華中學成為重慶北區地下黨組織的活動中心。據資料記載,到重慶解放時止,學校共培養了數百名學生,并發展了約700名黨員。
在此期間,隨著斗爭的深入,黨的活動經費日漸緊張。王樸通過各種方式說服母親金永華變賣家產,籌款近2000兩黃金交給黨組織作為活動經費,他自己卻一直過著清貧的生活。
1948年4月,重慶市工委書記劉國定被捕后叛變,出賣了組織,王樸為掩護其他同志撤退在學校被敵人抓捕。在獄中,王樸一口咬定是遭人誣陷,敵人沒有切實證據,一時不能拿他怎么樣。于是,國民黨特務將劉國定押來與王樸對質,劉國定毫不猶豫地指認了王樸。面對這個昔日的戰友,現在的可恥叛徒,王樸義憤填膺,沖上去狠狠地扇了他一耳光。特務轉頭又來對王樸勸降,對他說:“以你這樣的身家地位,為什么要為共產黨做事呢?只要你肯老實交代,我就給你自由。”王樸不為所動,他在獄中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始終堅貞不屈,于1949年10月28日在重慶西郊大坪慷慨就義,年僅28歲。